聚碳酸酯产需前景看好
□ 顾超英
2011年全球聚碳酸酯总产能为469.5万吨,位居前四位的聚碳酸酯生产商分别为萨比克公司(131.5万吨)、拜耳公司(130万吨)、日本帝人公司(48万吨)、陶氏化学公司(47.9万吨),产能分别占世界总能力的28.0%、27.7%、10.2%和10.2%(详见表1)。预计今后几年,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依然处在上升通道。
表1 2012年全球聚碳酸酯主要生产厂家产能统计 万吨
生产厂家 产能
美国萨比克公司 53.0
德国拜耳公司 33.0
泰国拜耳公司 27.0
美国拜耳公司 26.0
西班牙萨比克公司 26.0
沙特阿拉伯萨比克公司 26.0
比利时拜耳公司 24.0
荷兰萨比克公司 22.0
新加坡帝人化成公司 20.0
拜耳科技材料(我国)公司 20.0
台塑/出光公司 17.5
韩国LG-陶氏化学公司 16.0
泰国PC公司 16.0
中国帝人化成公司 16.0
德国陶氏化学公司 15.5
台湾奇美/旭化成公司 14.0
日本帝人化成公司 12.0
韩国SanYang公司 11.0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 10.9
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 9.5
中石化三菱化学PC(北京)有限公司 6.0
我国产能将翻一番多
2011年我国聚碳酸酯的产能为43.6万吨,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将近10%,内资企业主要有上海中联化工厂、重庆长风化工厂及五矿常州合成化工总厂,但生产装置规模相对比较小、生产技术较落后,产量低、品级牌号少,且大部分自用。外商在我国投资的装置有:拜耳公司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20万吨装置;日本帝人化学公司在浙江嘉兴的16万吨装置;三菱化工公司与中石化燕山石化合资建设的6万吨装置等。
近年来,下游企业对聚碳酸酯的需求旺盛,2011年全球聚碳酸酯消费量超过400万吨,2012年预计可达到438万吨,增长将近10%。我国目前对聚碳酸酯产品的消费量已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左右,大约130万吨。因看好中国市场,国际化工材料巨头纷纷采取措施,在我国市场展开了市场角逐:2011年,拜耳材料科技宣布其上海聚碳酸酯产能将由20万吨扩至50万吨;萨比克将与中国石化合资在天津石化新厂区建立一套26万吨装置,预计于2015年投产;菱优塑料工程公司(三菱瓦斯化学公司独资)在上海工业园区新建一套8万吨装置;日本帝人决定将浙江嘉兴聚碳酸酯项目产能扩大6万~7万吨。预计到201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将超过100.0万吨。
开发新型产品任重道远
目前,国际市场上一些具有研发能力的聚碳酸酯企业都在致力于开发新型、专用型产品。如萨比克公司开发出两款适用于轨道车辆内饰材料阻燃的新产品,这两款新产品采用了先进的非氯化非溴化阻燃剂技术,可帮助轨道交通客户满足日益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对先进热塑性材料的需求,并有助于轨道车辆内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萨比克推出了两款突破性的可用于身份卡的Lexan聚碳酸酯薄膜新品——Lexan SDCX共挤薄膜和Lexan SC92E柔性硬涂层薄膜。最新的电子身份卡和文件都要求更精密的安全功能,需要添加额外的卡层来集成这些功能。这种薄膜可进行优质且具成本效益的激光雕刻,包括利用持卡人照片和签名进行高对比度的个性化设计;这种涂层薄膜甚至能够在高压和190℃高温下进行层压而不会损坏任何特性;此外,萨比克推出了首款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聚碳酸酯面板,可应用于屋顶、外墙和窗户,该产品已经在2012年下半年上市。萨比克公司表示,正在与阿姆斯特丹VU大学合作开发轻量级、更节能、成本更低的太阳能光热板。拜耳材料科技公司成功开发了5加仑聚碳酸酯透明水桶,可作清洁饮用水的包装材料,与其他材料如PET、PP、PVC相比,兼具良好的硬度、韧性、抗断裂性能和耐高温性。另外,日本帝人化学公司和Freeglass公司开发出了特种等级的黑色聚碳酸酯合金材料。
未来前景相对看好
2010年全球对聚碳酸酯的消费量大约405万吨,未来几年内,世界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将维持在7%~10%的增速,预计2015年将达到515万吨,2020年达600万吨。2010~2015年,全球聚碳酸酯开工率有望从约80%提升至90%。随着数字媒体日益普及,人们逐渐减少对CD和DVD的使用,电气/电子以及薄膜和板材将取代光学媒体成为聚碳酸酯最大的市场。从聚碳酸酯全球市场格局来看,欧洲和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为明显。欧洲需求强劲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推动需求的产品越来越多,比如在电子娱乐行业,欧盟要求液晶电视屏幕必须符合“生态标签”标准和严格的阻燃法规。另外,亚太区的增长也不容小觑。据ICIS Chemease统计,到2015年亚太区所占世界市场份额有望从2010年的60%增至65%。我国“十二五”期间,聚碳酸酯的表观需求量增速将维持在10%~15%,到2015年需求量将达到200万吨左右,预计届时聚碳酸酯产能将达110万吨,本土化供应率达到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