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聚酯市场浅析及发展建议①
编者按:聚酯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总称,一般可分为不饱和聚酯和饱和聚酯。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塑料级饱和聚酯主要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PCT)及共聚聚酯等品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本刊将陆续刊登对PBT、PTT、PCT及共聚聚酯等几个特种聚酯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PBT新建装置需谨慎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张丽
PBT是由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酯(DMT)与1,4-丁二醇(BDO)聚合而成。
PBT树脂已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PBT树脂广泛采用玻璃纤维增强,进一步改善其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并可与多种树脂掺混生产塑料合金,拓宽应用市场。目前PBT主要用于电子电器、汽车部件、精密仪器、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等领域,近年PBT用于纺织纤维的用量不断增加。
生产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球领先的PBT树脂生产商主要包括巴斯夫、帝斯曼、杜邦、朗盛、鲁奇吉玛、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日本温泰克聚合物公司。2011年世界PBT树脂生产能力达到113.8万吨。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于2007年通过收购GE塑料公司在PBT方面已占有领先地位。朗盛公司计划扩大PBT树脂及混配能力。印度石油有限公司计划建设PBT树脂装置,以满足印度和亚洲日益增长的需要。
PBT工程塑料及其各种合金被逐渐认识并广泛应用,同时PBT纤维也在纺织等领域显示出其优越性,将促进世界产能稳定增长。
预计今后几年世界PBT的生产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大型化和技术先进的生产装置将占领绝大部分市场,而小规模和工艺落后的生产装置将被淘汰,生产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上下游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外具有实力的聚酯生产企业通常在聚合过程中进行改性,生产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树脂,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2011年世界PBT树脂消费量约77万吨,亚洲、北美和西欧是主要消费地,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3%、21%和19%左右。
预计2015年世界PBT需求量将达到95万吨左右。汽车和电子电器仍是PBT最主要的需求领域,亚洲地区是需求增长最快的区域。
消费领域将逐步扩展
近几年我国PBT装置建设速度较快,几乎每年都有一套装置建成。截至2012年底,国内PBT树脂总生产能力达到33万吨。此外,早期建设的一些小规模生产装置处于停产或低负荷开工,生产能力合计约5万吨。2012年国内PBT树脂企业及产能统计见表1。
近年来,江阴和时利工程塑胶科技公司在PBT树脂及纤维生产领域发展较快。该公司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国产化PBT连续聚合装置及纤维技术,2011年自行设计制造的PBT树脂切片生产装置(5万吨)投产;同时开发了PBT弹力纤维,并打开了市场局面。
近期,现有生产企业,如中石化仪征化纤工程塑料厂、江阴和时利工程塑胶科技公司、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均有新建计划,成都成达公司等新的投资者也将进入该领域。
2005年之后,随着多套PBT装置陆续投产使国内PBT供应大幅提高。从2007年开始我国PBT对外出口也大幅增长,出口量从2007年的2.7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9.3万吨,年均增长率28%,远超过产量、消费量或进口量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PBT树脂进口量15.4万吨,出口量达到9.3万吨,消费量25.9万吨左右。
我国PBT树脂主要制成玻纤增强/阻燃复合材料,用于电子电器、汽车机械等配件制造,以及直接用于纤维、光纤光缆护套、薄膜等。目前消费结构大致是:电子电器领域占52%;汽车/机械领域占24%;电光源行业(节能灯)占20%;其他应用约占4%。
未来PBT的消费领域会有所扩展,特别是在通讯行业和电子行业,随着我国通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其用量将呈上涨趋势。PBT在节能灯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我国节能灯因为物美价廉而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欢迎。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PBT作为车用工程塑料的用量也会高速增长。另外,随着江阴和时利工程塑胶科技公司万吨级国产化PBT连续聚合装置及纤维产品开发成功,预计PBT弹力纤维的应用量将加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PBT的消费总量将达到41万吨。
表1 2012年国内PBT树脂企业及产能统计 万吨
生产企业 产能
台湾长春化学(常熟)有限公司 6
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6
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 6
江阴和时利工程塑胶科技公司 7
中石化仪征化纤工程塑料厂 8
合计 33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强抗风险能力
随着国内PBT生产装置不断建成,自给率将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特殊品种或牌号需要进口,进口产品不可能完全被替代。根据分析,预计2015年国内装置平均开工水平在70%左右。国内新建PBT装置需谨慎,注意防范市场风险。
建议生产企业一方面要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入手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共混改性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