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氨酯市场增长的主力军——中国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 张月
聚氨酯(简称PU)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多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或/及小分子多元醇、多元胺或水等扩链剂或交联剂等原料制成的聚合物。通过改变原料种类及组成,可以大幅度地改变产品形态及其性能,得到从柔软到坚硬的最终产品。聚氨酯制品形态有软质、半硬质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主要又包含热塑性TPU和热固性―多以浇注工艺实现CPU)、油漆涂料、胶粘剂、密封胶、合成革涂层树脂、弹性纤维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冰箱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鞋类、合成革、织物、机电、石油化工、矿山机械、航空、医疗、农业等许多领域。
聚氨酯行业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聚氨酯工业起源于德国,半个世纪以来聚氨酯行业发展迅速。上世纪30年代末聚氨酯产品问世,5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到本世纪初2000年已达1000万吨,2005年约1375万吨,2012年达1900万吨,2005~2012年年均增长率达4.7%。预计2017年将达到2300万吨,2012~2017年年均增长率将达3.9%。未来北美和西欧聚氨酯市场增长缓慢,侧重创新研究;亚洲市场增长迅速,众多跨国化工企业已将业务重点和研发中心纷纷转移至亚洲甚至中国市场。
中国为全球第一大聚氨酯市场
2012年我国聚氨酯消费量780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40%,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9%。我国已拥有全球30%的聚氨酯原料;30%聚氨酯泡沫;60%的氨纶;40%的聚氨酯弹性体,已成为推动全球聚氨酯市场增长的主力军。
2012年我国聚氨酯主要原料总产能564万吨,占全球总量的30%。其中TDI产能79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31%,排名世界第一;MDI产能179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28%,仅次于欧盟,排名世界第二;PPG(聚醚多元醇)产能306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34%,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以前我国聚氨酯原料异氰酸酯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2005年进口依存度达70%,2011年下降至10%,2012年仅为1%,且TDI首次实现净出口。随着国际落后产能的逐步关闭,国内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预计这一出口势头将逐年稳步增长。
2000年我国聚氨酯消费量仅92万吨,占全球总量的9%,2005年消费量增长至3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22%,较200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聚氨酯消费量780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40%,较200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第一大聚氨酯消费国。
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拓国际市场迫在眉睫
近十年我国聚氨酯行业一直以高于GDP的增速发展。然而快速的发展,也造成了聚氨酯工业特别是下游产品,产业结构零散,集中度低,大量中小企业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小,自主知识产权基础和创新能力薄弱,甚至有部分聚氨酯相关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上述原因造成许多产品质量差、效率低、能耗高、污染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拓国际市场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