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产业角度看“改革”
2013年45期 发行日期:2013-11-22
作者:zhoukan2012

 

产业角度看“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浅析
□ 宫艳玲
  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了,其带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还在人们热烈的讨论中。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共16项60条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当前及未来十年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主线,规划到2020年中国体制改革的蓝图及时间表。这其中有关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众多改革举措,如“放开单独二胎”、“征收房产税”、“延迟退休政策”、“高考取消文理科”等等;同时也有影响政治、经济、工业领域的顶层框架设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宏观政策的改革将逐步渗透到工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天然气等市场机制改革步伐将加快
    《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调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一直以来,政府之手“管的太宽、管得太多”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滋生了由于市场指挥棒无法完全发挥作用而导致的垄断、低效、过剩等种种问题。《决定》将政府职责及市场作用界定的更加明晰,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凸显,市场的指挥棒将更强地影响产业发展。在《决定》中,也提到了“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由此可见,石油天然气等价格机制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生态文明多管齐下 企业须多根“环保弦”
     《决定》在24 处提到“环境”,并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决定》提出了多项措施,明确地从制度保障层面、细节执行等层面进行保障。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破坏、问责追究、考核方法、补偿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明确。
    ◆考核体系不再“唯GDP论”——《决定》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将可能征税——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决定》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责任追究更加明确——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决定》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资源及工业用地价格将提高——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环保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独立环境监管 控制企事业排放总量——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有企业更加高标准、严要求
    ◆破除垄断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决定》明确须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提高到30%——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决定》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投资审批大幅度减少建立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决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科技体制改革——市场引导创新 企业为创新主体
    《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以上仅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摘取了部分《决定》中的相关内容。与以往的政府文件相比,《决定》所涉及的体制改革内容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如国有企业服务目标确立及盈利处理、市场价格机制范围、土地市场化程度、政府职能转换方式与目标、税制改革等,每一条的内容都规定得十分具体与详尽,这些内容可转换成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政策,从而增加了深化体制改革的针对性。从《决定》的全部内容来看,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及军队,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举措,其改革范围之广、层面之多、领域之宽、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预示着中国新一轮的重大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将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