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网络逐步完善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徐博 张愉
2012年,原油和天然气管道重在战略性通道建设,成品油管道加强网络化建设,油气储备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成原油管道1.89万公里,成品油管道1.91万公里,石油管道总里程达到3.80万公里;主要天然气管道干线、支干线长度已超过5.5万公里,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2012年,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达到1.41亿桶,商业石油储备能力达到2.45亿桶,石油储备能力共3.86亿桶,形成约42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已投运LNG接收站6座,在建LNG接收站有7座,一期接收能力合计达4000万吨。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仍需加强能源储运设施建设,应统筹资源储备和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储备体系。未来几年仍将是油气储运设施建设高峰期。
新建原油管道以进口资源配置为主,原油骨干管网基本形成
2012年,我国建成原油管道868公里,新增原油输送能力4650万吨;在建原油管道2971公里,建成后将新增原油输送能力4200万吨(表1)。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成原油管道1.89万公里,原油管道基本形成骨干网络(图1)。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东部输油管网;西北各油田内部管网相对完善,外输管道初具规模;海上进口原油登陆输送已基本实现管道化。我国原油供应的总体流向为:西油东运、北油南下、就近供应及海油登陆。
2012年,除了长庆油田—呼和浩特原油管线外,其余的新建原油管线均用于进口原油资源的配置。根据进口资源的来源和油品市场需求,新建原油管线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表1 2012年建成和在建的原油成品油管道
油品 项目 竣工时间 管道长度 实际输送能力 隶属单位
(计划) (公里) (万吨/年)
原油 独山子-乌鲁木齐 2012年 233 1000 中石油
长庆油田-呼和浩特 2012年 578 500 中石油
王家沟-乌鲁木齐 2012年 57 450 中石油
大庆-铁岭三线 2012年(扩能) 576 2700 中石油
当年建成小计 868 4650
日照-东明 在建 462 1000 中石油
兰州-成都 在建 878 1000 中石油
瑞丽-重庆 在建 1631 2200 中石油
在建小计 2971 4200
成品油 乌鲁木齐-王家沟 2012年 57 450 中石油
武汉-广水 2012年 184 225 中石化
甬绍金衢 2012年 402 580 中石化
南宁-百色 2012年 230 500 中石化
当年建成小计 873 1755
昆明-玉溪 在建 97 245 中石化
吉林-长春 在建 168 245 中石油
南京-徐州 在建 618 中石化
宁夏石化-内蒙巴彦淖尔在建 380 191 中石油
赣州-上饶 在建 742 220 中石化
驻马店-信阳 在建 172 225 中石化
锦州-郑州 在建 1636 1300 中石油
甬台温 在建 430 600 中石化
在建小计 4243 3026
合计 当年建成合计 1740 6405
在建合计 7214 7226
注:管道长度小计、合计不包括扩能管道长度。
成品油管道总里程首次超过原油管道,干线管网正逐步完善
2012年,我国建成成品油管道873公里,与2011年相当,新增成品油输送能力1755万吨,尚有4243公里成品油管道在建,建成后将新增成品油输送能力3026万吨。2012年开工建设的锦州—郑州管线是一条跨区域的长输管道,它与兰郑长成品油管道连通后,将在中原腹地形成更加完整的成品油供应网络,初步形成“两横两纵”成品油骨干管道。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成成品油管道1.91万公里,成品油管道总里程已超过原油管道,加上东北成品油下海南运,全国性的成品油骨干管网已现雏形。目前,成品油供应的总体流向为西油东运、北油南下。
向市场扩展的成品油骨干管道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已在西北、华北、华东、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成了骨干输油管道,按企业分布和区域需求布局的管道网络正在形成。
区域管网畅通成品油供应“微循环”
近年来,成品油长输管道使炼化基地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网络化的区域管道使成品油供应的“微循环”更加畅通。
区域管网可全天候连续运输,运距较短,建设工程量小,占地损毁少,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能耗较低,管道运输成品油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大输量管道与铁路的单向输送能力相当,可大大减轻公路和铁路的运输负担。管道运输还可以实现封闭运输,损耗少,所以能确保成品油运输迅速、环保和安全。
浙江在建成甬杭、金嘉湖和甬绍金衢等三条成品油管线后,拟建甬台温成品油管线和湖杭成品油支线,对优化浙沪地区成品油资源配置、补充皖赣湘鄂地区的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成品油需求不断增加的江西、云南等省也纷纷加强省内成品油干支管道和管网建设,为畅通区域成品油供应“微循环”打下坚实基础。
中石油、中石化积极参与炼厂至各区域内的成品油干支线建设。中石油计划建设经云南安宁炼厂辐射滇西、滇东南、滇东北的管道;中石化已开工玉溪—富宁管段,将有力支持当地油品通过管道运输。
石油储备建设平稳推进,民企首次进入石油储备行业
近年来,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建设从无到有,迅速形成相当规模。2012年,二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仍只保有6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1.41亿桶储备能力。2012年9月,山东日照和黑龙江大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前期工作启动。到2012年底,形成3.86亿桶储备能力,其中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达到1.41亿桶,商业石油储备能力为2.45亿桶,按201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4.6亿吨计算,初步形成约42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
2012年我国共新增河北曹妃甸二期和山东日照二期2个商业石油储备基地,新增库容380万立方米,合2390万桶储备能力。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商业石油储备基地18个,库容3903万立方米,商业石油储备能力达到2.45亿桶。还有海南洋浦、天津实华、江苏连云港3个在建商业石油储备基地,库容540万立方米,合3396万桶储备能力。已建成的商储基地都隶属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企业。
民营企业上海华信石油集团正在海南洋浦建设商业石油储备基地,该基地一期计划总投资约28亿元,建设库容260万立方米的油库。海南洋浦商储基地标志着民间资本首次进入石油储备行业。
积极发展远洋运输,保障海外资源安全
我国大力发展石油远洋运输,自建大型油轮发展远洋运输将有助于改变进口资源依赖国外油轮运输的现状,加速实现“国油国运”。中石化在石油远洋运输枢纽地建设石油储备库,既可降低中转运输成本,又能助力我国能源安全。
1.自建大型油轮,加速“国油国运”
目前,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还需依赖国外油轮运输,而日本进口石油的80%~90%都由本国船东运输,美国也有近7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油船运输。
2006年,中远集团与中石化正式签署进口石油运输、油品供应长期协议。2011年,中远集团又与中石化签署了《“国油国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后双方进一步明确了船舶建造、合作期限、用船成本核算等相关内容。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核准中委航运有限公司建造超大型油轮项目。中委航运有限公司是中石油和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于2008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的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这是我国第一家石油企业投资建设的自有船队,有利于保障海外资源的安全、稳定运输,规避现货市场运费水平的过度波动,提高中国石油对境外资源海上运输的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
2.中石化首次在海外远洋运输枢纽地建设大型石油储备库
2012年10月9日中石化通过官网称,将在印尼巴淡岛自由贸易区建设东南亚最大的商业石油储备库。这也是中石化首次在海外建设石油储备库。
该项目濒临战略位置独特的马六甲海峡,市场可辐射至东南亚、东北亚、中东地区以及紧邻的全球成品油贸易中心新加坡,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充分利用项目的仓储设施,增加投资回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油品进口主要是从中东经过马六甲海峡由南海进入中国的南部港口。在此地建油库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管道建设开拓海外市场取得成效
我国石油企业积极开拓海外管道建设市场,在缅甸、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1.中石油承建的缅泰输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
2012年3月16日,中石油管道局承建的缅泰输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2011年6月,管道局经过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取得了该项目的授标函。缅泰项目是我国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又一重要突破,将为今后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市场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2.中石油中标中亚气管道C线乌国段
2012年8月1日,中亚天然气有限公司(ATG)发来授标函,中石油管道局以EPC方式总承包的中亚天然气管道乌兹别克斯坦C线项目正式启动。
中乌天然气管道C线工程全长526.6公里,与目前正在运行的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和B线并行,中石油管道局承担加兹里到乌哈边境段的316公里线路施工任务和MS计量站施工任务。
3.中石油中标伊原油外输管道工程
2012年8月15日,中石油管道局伊拉克公司收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授标函,成功中标伊拉克巴德拉(BADRA)原油外输管道工程,这是中石油管道局首次与世界知名石油公司合作建设的整装油气田地面工程,是中石油迈出的拓展伊拉克市场的重要一步。
管道建设管理技术与应用获重大成果
1.焊接创记录、螺旋焊缝缺陷检测与评价技术的应用获大奖
2012年9月份,中石油国内油气管道建设焊接里程达到759.7公里,创造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单月焊接里程新纪录。前9个月,中国石油国内油气管道已完成焊接里程4503公里,有望全年创造我国管道建设年焊接里程新纪录。
“螺旋焊缝缺陷检测与评价技术在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成果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授予的“全球管道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管道业获得的最高奖项。
2.钢管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012年9月4日,国内首家石油专用管项目暨全国第一条高频焊热轧(SEW)油套管生产线在陕西省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建成投产。新建成的我国第一条SEW油套管生产线,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HFW焊管+热张力减径+热处理+管加工”工艺路线,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未来储运设施仍将快速发展,管道进一步网络化,石油储备继续扩大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仍将稳步发展,是油气储运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原油管道建设项目将集中于联络管线,成品油管道的网络化将进一步加强。成品油需求重心西移,我国未来新增成品油管道将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8%,但石油储备能力仅为42天消费量,远低于国际能源机构对其成员国备足90天石油储备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石油储备能力,仍是我国应对能源危机,确保可调节手段、减少高油价冲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