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钛白粉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课题
□ 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唐文骞 王裴
钛白粉学名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无毒、遮盖力强、白度和光亮度高,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医药、油墨、陶瓷和化妆品等领域,以产值计,它是合成氨和磷化工产品之后的第三大无机化工产品。2012年我国钛白粉总产能260万吨,产量189万吨,产能和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经营状态等。
产能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钛白粉产业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初期的产品为应用于搪瓷、电焊条等的非颜料级。此后一直至70年代,对锐钛型和金红石型颜料级钛白粉的生产工艺进行多方面研究开发和试生产,但进度很慢,到70年代末,全国各类钛白粉生产综合能力不足2万吨。20世纪80年代,由广州钛白粉厂牵头,联合国内其他6家企业共同引进澳洲硫酸法钛白粉生产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结合国家组织的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攻关的成功,推动攀矿利用和钛白粉工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90年代,我国分别从东欧的捷克和波兰引进了规模各为1.5万吨的全流程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即当时的核工业部404钛白厂、重庆渝钛白和济南裕兴化工),建成投产后,带动了全国钛白粉工业迈向了新的时期,从2011年开始,我国从钛白粉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1998~2012年我国钛白粉生产情况统计见表1。
从表1可见,2006年之前,除了1998、1999两年钛白粉产能利用率为72.2%和69.5%外,其余年份均在80%以上,最高是2005年达到93.3%。2007~2012年产能利用率逐步降至80%以下,最低是2008年,仅为57%。据统计,2013年可以竣工的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粉项目有宁波新福5万吨、攀枝花东方钛业6万吨、湖北襄樊龙蟒钛业10万吨、中信锦州钛业3万吨,到2013年底我国钛白粉产能将增至284万吨。
此外,包括已有企业技改、扩建和业外加盟,我国还有14家正在扩建和新建的钛白粉项目(见表2)。如果都能按计划实现,到2015年我国钛白粉行业总产能将陡增至387.5万吨。
钛白粉作为一种基本无机化工材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纸张、油墨等多种领域,其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环境和国内外市场息息相关,应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未来我国GDP的增长率如果按8%计,钛白粉需求与GDP预测见表3。
由表3可见,到2015年国内钛白粉需求量将增至238万吨,而产能387.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2%。据资料介绍,欧美等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应该在79%~83%为宜,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对于一些大型化装置规模效益明显,进行连续化行业,其产能利用率若在85%以下,即为产能过剩,但对一些装置较小,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进行间歇分批生产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则可适当降低。我国钛白粉行业整体上应属于大型化、规模化生产,产能利用率应在79%~83%之间,从表1可见,从2007~2012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9%、57.0%、58.2%、60.5%、70.2%、72.7%,至2015年将降至62%,属于严重的产能过剩态势。此问题的提出,应引起业内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表1 1998~2012年我国钛白粉生产情况统计 万吨
年份 项目
进口量 出口量 总产能 总产量 表观需求量 产能利用率/%
1998 7.9 3,2 19.4 14.0 18.8 72.2
1999 10.9 4,2 26.0 18.1 24.7 69.6
2000 14.2 5.6 34.0 28.9 37.6 85.0
2001 14.7 5.6 39.0 33.0 40.0 84.6
2002 18.8 6.9 47.0 39.0 50.0 83.0
2003 23.0 7.9 60.0 48.0 63.0 81.7
2004 25.1 9.4 72.0 60.0 75.7 83.3
2005 22.8 15.7 75.0 70.0 77.1 93.3
2006 25.7 19.3 100.0 85.0 91.3 85.0
2007 27.6 13.8 130.0 100.0 113.9 76.9
2008 25.1 7.5 138.0 78.7 96.3 57.0
2009 24.5 10.4 180.0 104.7 118.8 58.2
2010 26.9 26.6 243.0 147.2 147.5 60.5
2011 22.9 39.8 250.0 175.5 158.6 70.2
2012 16.3 38.5 260.0 189.0 166.8 72.7
表2 2013年正在扩建和新建钛白粉项目 万吨
项目名称 产能 生产工艺
兰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广西分公司 5.5 硫酸法
江苏金埔集团徐州贾汪钛白粉工程 7.0 硫酸法
无棣海星煤化工钛白粉扩建工程 6.0 硫酸法
中信锦州钛业有限公司 3.0 氯化法
漯河兴茂钛业有限公司 6.0 氯化法
云南隆源钛业有限公司 6.0 硫酸法
云南冶金集团新立有色金属公司 6.0 氯化法
攀枝花钛海科技二期工程广西嘉华钛业 4.0 硫酸法
广西嘉华钛业 10.0 硫酸法
河南万基集团 10.0 氯化法
河南佰利联集团 10.0 氯化法
攀钢集团钛业公司 10.0 氯化法
攀钢集团钛业公司 10.0 硫酸法
攀钢重庆钛业公司 10.0 硫酸法
合 计 103.5
表3 未来若干年我国钛白粉需求量预测值 万吨
年份 2013 2015 2020 2025
GDP/万亿元 52.0 60.7 89.2 131.1
钛白需求量 201 238 365 559
产能过剩成因分析
1.企业原因
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失误有短视心理,不合理发展观导致集中性的重复建设。2009年之前我国是钛白粉净进口国,2006年之前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行业整体销路好,利润空间较大,后来除了行业内生产厂家迅速扩能之外,还吸收外来资本介入,造成短短几年内大量产能集中建成,而后继开发力度不够,停留在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上,没有形成替代进口产品和开发新产品的产业链,造成产能过剩。
2.社会原因
整个社会投资渠道缺乏,加上科技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导致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一旦有什么项目赚钱,便出现大量民营资本涌入的现象,从而导致该行业产能过剩,甚至出现亏损。钛白粉行业最近的亏损风波时间最长,持续已有一年半,亏损面达到80%,是历史上罕见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技术轻易扩散,项目容易被复制。
3.政府原因
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发展经济拉动GDP,缺乏全局观点,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某省工业园区,对进园钛白粉企业的准入条件没有严格限制(准入条件应包括投资额、生产规模、三废处理、安全卫生及产出比等),结果园区内有10个钛白粉企业,总生产规模27万吨,平均每个企业仅2.7万吨,远低于国内平均产能4.56万吨,企业竞争力弱,生存也就成了问题。
多方努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1.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
国家发改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国发[2013]21号)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有关钛白粉行业的内容未作修改,即仍限制硫酸法钛白粉。我国钛白粉总产能260万吨,其中氯化法钛白粉仅有1.5万吨,占0.6%。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装置,对限制总产能的增加起到重要的约制作用。
2.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
预计至2015年我国钛白粉产能利用率仅为62%,要消化现有产能要到2020年,可见当前钛白粉产能过剩现象十分严重,有意加盟钛白行业者需谨慎。为了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应制定钛白行业准入条件,并在准入条件的基础上升格为行业规范,其内容应包括生产工艺、建设规模、产品能耗、TiO2收率、环境保护和产业布局等。
生产方法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建设氯化法钛白粉装置,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装置
生产规模 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规模不得小于6万吨,单条生产线产能要大于3万吨。对于原有硫酸法老企业异地搬迁改造建设的,其生产规模不得小于6万吨。
产品能耗和TiO2收率 我国钛白行业产品能耗一直参照执行DB37标准,即吨金红石型钛白粉1.95吨标煤。近几年来钛白粉行业节能降耗成果显著,应制定符合行业未来发展的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TiO2收率。
环境保护 钛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即废酸、废氯气,废渣必须按照《钛白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在征求意见)进行处置
产业布局 2012年我国共有钛白粉生产企业48家,规模以上的全流程工厂57座,分布于16个省、市、自治区(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江西、辽宁、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甘肃),除了辽宁中信锦州钛业一家为1.5万吨氯化法钛白粉外,其余都是硫酸法钛白粉。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硫酸法钛白粉已列入限制类。因此,今后除老企业异地搬迁改造外,不许建新装置。发展方向应是鼓励类的氯化法,生产原料高钛渣的TiO2含量不得低于90%,此原料主要依靠进口,故产业布局应在沿海地区,并要考虑当地污染物的容量,进行“三废”处理,拟建厂区离当地村庄的距离不得小于2公里等因素。
3.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全球钛白粉总产能(除去中国大陆以外)为440万吨,其中排名前6位的生产商总产能365.7万吨,占总产能的83.1%。平均每个生产商产能60.95万吨,生产工厂有34座,平均每座工厂产能为10.8万吨。
我国2012年钛白粉产能为260万吨,生产企业48家,工厂总数57座,平均每家企业产能5.4万吨,平均每座工厂产能4.6万吨。总体来看,我国钛白粉生产企业和每座工厂的平均产能均无法和全球前6名的企业相抗衡。近1~2年来,我国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和行业整合重组方面已初见成效,已关闭、拆除或处在基本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小微型钛白企业有十几家,腾出产能有十几万吨,同时也整合了部分钛白生产企业,2012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钛白粉生产厂商和产能统计见表4。
我国钛白粉排名前10位的企业总产能为97.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7.6%;前30位的总产能为176万吨,约占67.6%。总体来看,我国钛白粉生产厂商过多,每座工厂产能过小,生产技术较落后。为改变行业现状,须加快淘汰产能在2万吨以下的生产企业,加快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使生产厂商从现有48家整合至10家之内,单座工厂生产能力要在10万吨以上。努力将我国的钛白粉行业做强做大,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
近几年来我国钛白粉和颜料产品结构在不断调整,近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其中金红石型钛白的占比从2008年的45.5%上升至2012年的69.9%,在颜料结构中金红石型钛白粉从38.5%上升至74.2%。国外通常金红型与锐钛型钛白的比例为85∶15,我国与国外通常比例仍有差距,今后应开拓金红石型钛白粉的应用领域,提升金红石型钛白粉在颜料钛白粉中的应用占比。
2007年以来,我国钛白粉进口量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我国金红石型钛白粉质量逐年提高,能够部分替代进口产品。到2012年,我国钛白粉进口量仍有16.3万吨,主要是因为高档钛白粉的应用领域仍处于“失守”状态,如汽车、船舶、交通运输业所使用的面漆中的钛白粉,国内产品仍不能单独应用。提高产品质量,替代进口高端钛白粉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迈出的步子,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12年8月广东惠云公司的R-666经测定其性质接近进口亨兹曼R-FC5,但产品的长期稳定性和应用效果还有待观察。总之,国产钛白粉必须向高端迈进,先替代进口产品,后迈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5. 强化行业协会作用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强化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项目申请、审批,银行信贷时应纳入全国性协会的意见,行业协会可以从专业角度予以指导,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行业发展水平。
当下我国钛白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是推动行业进行产业政策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转型提升的好时机,是我国从钛白粉生产大国迈向生产强国的必经之路。
表4 2012年我国前10名钛白粉生产商产能数据 万吨
排名 生产企业 产能
1 四川龙蟒集团 18.0
2 山东东佳集团 14.5
3 河南佰利联 12.0
4 中国蓝星化工 10.5
5 中核华原钛白 10.4
6 南京钛白 7.2
7 云南(攀枝花)大互通 7.1
8 攀钢钛业 6.3
9 宁波新福 6.0
10 山东道恩钛业 5.7
合计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