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轻烃: 2014大猜想
2014年1期 发行日期:2014-01-03
作者:zhoukan2012

 

轻烃: 2014大猜想
□ 本刊记者 任云峰 胡志宏    
  2013年,轻烃产业蓬勃发展,原有项目和新增装置进展顺利,企业投资热情日趋高涨。“中国轻烃利用行业协作组”作为唯一的全国性轻烃行业协会组织,成功组织了多次富有成效的行业交流活动,并通过发送行业电子刊等梳理了部分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在2014年开春之际,“协作组”根据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热点话题,提出一些对轻烃行业未来一年的发展猜想。
  猜想一:“消费税”全面来袭?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简称“消费税新政”)并定于2013年1月1日实施。该公告的发布,在国内石化行业引起震动,尤其炼油、乙烯行业反映强烈,按照这一公告,跟轻烃密切相关的几个产品包括:混合芳烃、醋酸仲丁酯、MTBE、烷基化汽油,金额将为1元/升。这将对大多数液化气深加工企业形成致命打击,也将显著降低市场对液化气原料的需求。而且乙烯副产碳四、碳五、碳九等轻烃及其下游分离产业发展较晚,国内同类企业较少。如果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就对轻烃及其下游相关化工产品征收消费税,将使该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20%,那这个新兴产业将面临的是难以避免的全行业亏损。更为重要的是,与不征收轻烃及其下游相关产品消费税的国外企业相比,我们将彻底失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其后,事情的后续发展又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作为全国地炼老大的山东省,做出了改良版规定——2012年12月31日,山东国税局下发“关于成品油消费税管理问题的公告”。文件的第一条提及“总局2012年第47号公告第一条、第二条所称“其他原料”暂按“其他原料油”掌握。尽管是一字之差,但却传递出不同寻常的信息。此解释将把芳烃汽油与MTBE(甲基叔丁基醚)从新版消费税征收范围内排除。毕竟,无论是MTBE装置还是芳构化装置原料均为气体的碳四。
    但随之2013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2013年第50号公告,即《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在50号公告中“其他原料”被明确为“除原油以外可用于生产加工成品油的各种原料。”这相当于否定了此前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暂按原料油掌握”的解释。
    50号公告的下发意味着此前备受关注的消费税新政逐步明确,但即使如此,争议仍然不断。首先,根据裂解碳五、碳九、轻裂解焦油产品及其下游相关产品生产的特殊情况以及对其理化性质的认知,碳五、碳九、轻裂解焦油产品及其下游相关产品均为化工用途,对此类产品不应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其次,建议主管部门对消费税的征收操作细则事宜进行明确和细化,明确不能调油的产品种类与名称,将其归入不征收消费税的范畴,或将碳五、碳九、轻裂解焦油产品及其下游相关产品生产参照石脑油生产乙烯、芳烃类产品免征消费税的规定执行。最后,由于从事轻烃生产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属于“十八大”提出要着力扶持的经济实体,国家税务总局除免征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切忌“一刀切”。协作组也将后续展开行业内的专题研讨,并尽快将业内的呼声传达给相关部门。
  猜想二:丙烷催化脱氢还会火爆下去吗?
  随着丙烯需求、价值的不断增长及装置规模的扩大,丙烷催化脱氢技术成为关注的焦点。从2011年起我国多家公司公布了建设丙烷脱氢制丙烯(PDH)装置的计划,如果这些装置都按期投产,预计到2015年PDH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左右。2013年9月,天津渤化石化有限公司60万吨丙烷脱氢项目就已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套、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装置。该项目采用鲁姆斯的Catofin脱氢专利技术,并配套丙烯下游装置包括环氧丙烷及丁辛醇等。此外,卫星石化“45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和海越股份40万吨丙烷脱氢装置正在建设中,预计2014年初开始投料生产;东华能源一期60万吨也将在2014年二、三季度开始试生产,公司后期还将配备总计132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的装置;烟台万华75万吨PDH装置预计在2014年第四季度完成基建投出生产(详见表1)。随着上述国内大型丙烷脱氢装置的陆续开工,预期2014年的丙烯进口量或有回落空间。
    PDH装置投资费用相对较高,同时需长期稳定地供应丙烷原料,根据估算,建设一套规模为30万吨的装置投资大约需要1.19亿美元。而且,我国发展PDH面临的更多的是原料问题——现有PDH装置均采用湿性油田伴生气为来源的高纯低硫丙烷为原料,丙烷纯度在97%以上,但我国湿性油田伴生气资源较匮乏,石油炼制副产液化气硫含量较高又无法满足PDH工艺对丙烷质量的要求。因此,在国内建设PDH装置必须进口以国外油田伴生气为来源的高纯度液化丙烷,进一步限制了原料的来源。
    而且,该项目可行性还主要取决于丙烯与丙烷的价差。2013年底液化石油气价格大幅上涨,紧追石脑油价格,堪比2011年以来又一高峰。丙烷价格的上涨,势必会使原料与丙烯之间的价格差缩减,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丙烷的运输及储运情况也对项目效益有重要影响,码头、岸线、罐储等选址都会影响原料物流采购成本。更有消息称到2015年国内液化石油气资源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仍存在缺口,所以拟建PDH项目的企业应首先落实原料来源。
    总之,提醒作PDH规划的企业需注意四个问题:第一,原料供给的价量——能否获得充足的丙烷原料?价格是否合理;第二,投产时点的选择——是否如期投产?投产阶段面临的成本环境;第三,技术实力的高下——技术团队是否完备?产品规划是否合理?第四,产能过剩的隐忧——纷纷投产后,有无过剩之忧?下游如何消化?
  表1 我国PDH制丙烯项目建设规划情况万吨
  序号        所属公司                  所在地            产能                    采用技术
   1中国软包集团    福建    66 UOP-Oleflex工艺
   2天津渤化石化有限公司    天津    60 Lummus-Catofin工艺
   3浙江三圆    浙江绍兴    90 UOP-Oleflex工艺
   4宁波海越    浙江宁波    40 Lummus-Catofin工艺
   5广东鹏尊    广东湛江    30 Lummus-Catofin工艺
   6扬子江石化 江苏张家港 60 UOP-Oleflex工艺
   7长江天然气化工 江苏南通    65 UOP-Oleflex工艺
   8烟台万华    山东烟台    75 UOP-Oleflex工艺
   9卫星石化    浙江平湖    45 UOP-Oleflex工艺
   10    海力化工    大丰    51 UOP-Oleflex工艺
   11    河北海伟集团    河北衡水    50 Lummus-Catofin工艺
   12    浙江三锦    浙江绍兴    45 UOP-Oleflex工艺
  猜想三:碳四深加工下游产能仍有“缺口”?
  市场对碳四深加工的热度仍在持续,且方向较多,根据不同碳四综合利用工艺需要,醚化后碳四可以分离为:异丁烷、丁烯-1、正丁烷、丁烯-2。据统计,国内醚后碳四下游52.57%应用于芳构化装置,16.96%用于烷基化装置(详见图1)。
    芳构化是以富含烯烃(如丁烯)和异丁烷的液化气作为原料,在专用催化剂作用下,生产富含异构烃、芳烃的汽油馏分,作为汽油的调和原料。我国首套芳构化装置为山东齐旺达集团利用大连理工大学纳米催化轻烃芳构化技术建成的10万吨项目。之后,我国芳构化装置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或投产。但由于原料成本高等问题,我国芳构化利润直线下降甚至处于亏损的地步。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芳构化企业因出油率低、产能过剩、利润微薄等开始举步维艰,2012年11月消费税政策的出台,对于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芳构化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2011年,山东芳构开工率均值尚在60%左右, 2013年开工率均值已降至不足40%。
    受国内齐聚技术发展、汽油标号升级等趋势影响,烷基化汽油作为理想调油原料开始备受关注。烷基化汽油具有高辛烷值、低硫含量、出油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成为高标号汽油的首选原料,继芳构化、异构化之后开始迅速占据国内深加工市场,尤其得以炼厂人士的青睐。据了解,芳构和烷基化都是以醚后C4做原料,芳构化装置的汽油出率仅30%左右,而烷基化汽油的出率可达到70%~80%。尽管烷基化汽油价格较芳构化汽油价格要高100~200元/吨,但烷基化出率要高于芳构化近一倍,对炼厂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 国内炼厂大多开始转产投产烷基化装置。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仅山东地区就有200万吨左右烷基化装置即将上马,到2014年底,国内烷基化装置年产能将达到800万吨以上。随着异构化、烷基化企业的不断扩大,C4深加工开始摆脱单一化,朝向多元化发展。
    其中有几条路线备受关注: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醋酸仲丁酯、甲乙酮等。
    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受乙烯原料不断轻质化、国内合成橡胶产能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近年国内丁二烯供应短缺,价格大幅攀升。在此背景下,丁二烯扩能迅速,一段沉寂的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艺再度受到热捧,多个项目已建成或在建设,还有多家企业计划上马该项目。目前,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已有 38万吨,2013-2014年将有40万吨以上产能陆续上马。但与主流的乙烯裂解抽提法生产丁二烯项目相比,现有的正丁烯脱氢制丁二烯还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工艺不稳定等问题,而且原料正丁烯存在供应不足的风险,价格或将跟随水涨船高,进一步压缩正丁烯脱氢制丁二烯的生存空间,建议企业慎重建设。
    醋酸仲丁酯:摆脱老式技术束缚,利用液化气烯烃组分和甲醇在催化剂环境下发生反应,最终生成醋酸仲丁酯及清洁液化气的生产技术。目前国内醋酸仲丁酯产能在66万吨,截至2013年年底仍将有20万吨装置即将上马。
    甲乙酮:利用正丁烯水合法将丁烯水合制仲丁醇,仲丁醇催化脱氢是国内外工业化生产甲乙酮广泛采用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甲乙酮装置年产能在42.7万吨,后期仍有23万吨装置即将投产及建成。
    由于原料、产品要求不同,各工序技术水平不同,应用C4组分的单一工艺很难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所以对混合C4下游产品的市场应进行全面分析,不要盲目追求化工利用率,应避免“一窝蜂”式上马“最赚钱”的产品。考虑项目投资时应该高度警惕碳四深加工产能快速扩张带来的原料采购瓶颈问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产品已经呈现出产能过剩趋势,寻求更具发展空间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才是生存之道。
  猜想四:碳五精细化会有什么突破?
  碳五精细化思潮来袭。受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刺激,乙烯装置陆续投产,裂解C5来源日趋丰富,以往裂解C5的馏分化工利用率尚不到20%。市场的透明化,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低价值产品收率。中石化就在武汉等地采取轻烃资源就近集中综合利用,对丁烯、正丁烷、异丁烷等开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利用,示范试点新技术或引进先进技术。今后将择机、择地集中资源建设丙烷脱氢装置、布局建设丁烯/丁烷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装置、扩展MTBE产业链发展丁基橡胶和聚异丁烯、择点示范正丁烯异构化技术、烯烃转化生产丙烯、异丁烷生产PO/MTBE或与丁烯生产烷基化汽油、继续实施C5分离装置建设等。如此一来,中石化投放到市场上的轻烃资源将会越来越少,新建炼油、乙烯项目的轻烃资源将尽可能内部消化,民营企业原料来源可忧,但同时也代表了国内石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新商机。
    C5分离利用方面,中科院有机所、中科院化学所、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化工所、淄博化工研究所等分别开发了C5系列石油树脂。近年来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和美国Exxon 公司,扬子石化实业公司和美国伊士曼公司分别合资建设的25 万吨和18 万吨C5石油树脂装置纷纷建成投产。C5馏分完全分离可用于生产异戊二烯、间戊二烯技术和直接芳构化利用生产苯-甲苯-二甲苯混合液(BTX)的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目前中国石油吉林石化的乙丙橡胶装置仅年供应2 万吨,还处于供不应求,故国内乙丙橡胶存在很大的缺口;合成甲基叔戊基醚(TAME)工艺国外有许多,其中CDTECH 公司的CDTAME 醚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的乙烯装置较多,利用裂解C5馏分生产TAME 也是一个很好的利用途径,既经济又可以提高汽油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目前C5精细化国外技术相对比较多,也比较成熟。国内裂解碳五利用方面做得最彻底的是上海石化,有一套25万吨碳五利用装置但还在不断开发下游新产品,打造完整的碳五系列产品产业链,5000吨正戊烯装置和1万吨异戊烯装置已建成,未来上海石化还计划开发DCPD加氢树脂、环烯芳聚物、ENB(为燕山石化和高桥的乙丙橡胶配套)、2,4-二叔戊基醇。燕山石化在建的15万吨碳五装置最近也刚刚中交。利津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6万吨异戊二烯—异戊橡胶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合成法做异戊二烯的项目,利用异丁烯和甲醛在异戊二烯装置中生成原料异戊二烯,原料异戊二烯在异戊橡胶装置中生成产品异戊橡胶。如果成功,这将是碳五分离和异戊橡胶的里程碑。
    长期以来,我国未能建设大型先进的C5馏分分离装置,宝贵的C5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限制了分离后综合利用的发展,未来现有技术规模化生产,加强下游各产品技术的自行开发,生产研究高附加值C5馏分及其衍生物产品是搞好轻烃综合利用,还有利于降低乙烯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还有待行业的共同探索。
  
  
  
    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2014国际轻烃综合利用大会暨中国轻烃利用行业协作组年会”拟定于2014年3月中下旬在北京召开,就轻烃相关资源、国内外产业发展、市场未来形势、应用技术发展方向等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探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综合利用企业间与下游用户、贸易商之间的洽谈与合作,实现产业上下游的有效衔接。会议将邀请全球知名公司、国内大型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等在内行业专家齐聚一堂,预计参会代表将达到400人。欢迎参会!详询:胡志宏 010-64420719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