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稳增长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童 言
2013年橡胶工业的发展速度继续回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1月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253.7亿元,同比增长8.4%,这是行业多年来首次进入个位数增长时期,主导产品轮胎产量8.78亿条,同比增长7.8%,其中子午胎产量5.29亿条,同比增长17.4%;摩托车胎产量2807万条。而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输送带产量增长5.68%,胶管产量增长11.45%,胶鞋产量增长8%。如果说高增长成就了橡胶工业前些年的辉煌,那么稳增长条件下橡胶工业如何发展将考验行业参与者的智慧。
在发展中升级 升级中发展
一年来,各种资源和要素共同作用,力促行业在发展中升级、升级中发展。由青岛第派新材有限公司建设的世界第一套万吨级反式异戊橡胶工业化生产装置投产,该产品具有独特的橡塑二重性,被视为一种用途广泛的高分子新材料。独山子石化公司开发的钕系顺丁橡胶,为现代安全节能高档轮胎的生产提供了又一个理想胶种。山东道恩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完成的氢化丁腈橡胶规模化制备技术通过鉴定,打破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为高性能制品的制造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节能减排有了硬约束,《轮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炭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轮胎等部分橡胶产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不仅减免了商检费,降低了出口成本,更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部批准三角集团牵头的轮胎产业联盟正式投入运行。积极推进产业重组,双钱集团继增资5.72亿元认购并持有新疆昆仑轮胎51%股权后,又将以股权收购的方式持有朝阳浪马轮胎51%的股权,尝试靠资本运作布局国内市场。赛轮股份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控股金宇实业。
产能持续释放 投资热情不减
据统计,我国橡胶工业2013年实际完成投资增长15.2%,新开工项目增长9.1%,竣工增长8.6%。年初,1000万条/年轿车胎、180万条/年卡车胎的米其林沈阳工厂完成搬迁正式投产。其后,日产800条卡车胎的韩泰轮胎重庆工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年中,桦林佳通半钢子午胎扩产建成投入使用;桂林轮胎全钢巨型工程胎二期试产,将增加产能1056条/年;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二期30万条/年全钢无内胎项目投产。
投资方面,山东银宝轮胎集团年产30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签约定远,一期工程有望形成120万套生产规模(详见表1)。另外,悍马轮胎(博爱)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河南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备案;始建于2007年5月的山东丰源轮胎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00万条半钢子午胎项目恢复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盛泰集团2400万套半钢子午胎、120万套全钢子午胎项目落户山东青州;普利司通斥资8.52亿人民币对无锡厂进行扩建,将日产能提升5300条,使该工厂的整体产能达到2.26万条/天;投资3.5亿美元的韩泰轮胎工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投产后将日产乘用车轮胎15000条,年产值将达15亿元。
受益于胶价持续低迷,行业效益得以巩固,又激发出新的投资热情。然而面对平稳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库存,产能过剩的困扰,不断恶化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人们更多地希望理智代替激情。但像日本住友根据市场变化将其长沙工厂推迟投产的消息倒比较鲜见。
表1 2013年部分投资项目统计 亿元
企业 产品 投资额 规模/万套 其他
山东银宝轮胎集团 全钢载重子午胎 17 300
双星与时风集团合资企业 农用胎 200 一期
天津国际联合轮胎 全钢工程子午胎 14.79 3万条 一期
吉星轮胎 轮胎 16 500万条 一期
海丰轮胎 半钢子午胎 20 1200万条 预计2015年9月竣工
悍马轮胎(博爱)科技有限公司
出口重回上升通道 国际投资影响有待评估
尽管巴西、印度、美国、哥伦比亚、泰国、秘鲁等国对中国的轮胎、胶鞋、橡胶助剂、氧化锌、炭黑等产品进行反倾销或提起“337调查”,贸易摩擦不断,但国际经济的回暖和“轮胎特保案”的结束,给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出口实现了新增长。据海关统计,2013年1~11月我国轮胎出口量增长12.9%,胶带增长2.2%,胶管增长6.6%,胶鞋增长4.2%,橡胶制品增长4.9%,乳胶手套增长4.9%,特别是对美出口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应该说出口重回上升通道对于维系橡胶工业增长,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提升国内产品品质,培育国际品牌,参与国际分工,带动国内相关原材料出口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看到,国际橡胶业布局调整积极,投资渐趋活跃,仅从几大轮胎制造商的表现可见一斑。米其林在印度新工厂年内投产卡车轮胎并斥资扩建加拿大轮胎工厂,同时关闭希腊子公司。普利司通美国扩建的轮胎厂投产并将其在越南工厂轮胎产能翻倍,同时拟在俄罗斯和土耳其建新厂并拟扩建印度轮胎厂,关闭意大利工厂。德国大陆拟斥资1100万美元扩建南非轮胎工厂同时扩建斯洛伐克工厂,其在俄罗斯新工厂落成,在美国新工厂开始量产。倍耐力完成俄罗斯工厂7600万美元升级项目,同时斥资2亿美元扩建墨西哥轮胎厂并投资英国和巴西,还控股俄合资轮胎公司。横滨橡胶计划扩建俄菲两国轮胎厂,斥资3亿美元在美卡客车轮胎工厂动工并在泰国建新厂,同时拟与锦湖交叉持股。韩国轮胎印尼工厂投产,同时扩建匈牙利工厂并计划在美国建生产线。印度阿波罗轮胎25亿美元收购美国固铂轮胎引发业内震动,争议不断的“蛇吞象”现象能否最终完成波折不断。
之所以如此关注国际动态,是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向发生转变,从注重向原材料产地的集聚变为向消费集中地的投资,而这些地区多数恰恰是我国的传统市场,一些则是我国新开发的或具有潜力的市场,因此对我国橡胶产品出口的现实和长远影响亟待评估。当然国内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如软控在阿克隆设研发中心,玲珑轮胎(泰国)有限公司项目奠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25亿元收购德国采埃孚集团的BOGE橡胶与塑料业务全部资产。随着国家放松对外投资管控,将更有利于橡胶工业的外贸转型发展。
发展条件发生变化 天胶逆袭橡胶市场
受国内外经济企稳,尤其是国内汽车业受环保、能源、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与其息息相关的橡胶工业也进入了微增长时期,一些发展条件发生了改变,机会和挑战互换。天胶这一始终困扰行业发展的基础原材料一年来国内外市场货源充足,价格徘徊于20000元/吨以下,受其影响合成胶也是一蹶不振,原材料市场环境宽松。一度看好并寄予期待的橡胶稳定基金被搁置,印证了人们的猜测,天胶已不是简单的原材料,被赋予了金融属性演变为金融产品遭爆炒,导致近几年胶价的大起大落,当然用市场的手段去防范金融投机,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依旧是行业需要认真对待的。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政策管控有待调整
随着市场需求的回落,价格战、知识产权纠纷、贸易摩擦、库存居高等现象的背后是产能过剩日益突出。应该看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今后还将长期存在,关键是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对此要有通盘的战略考虑。
橡胶工业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只管进不管出不利于培养市场竞争环境,作为竞争性产业政府应放宽对他的过多管控,降低甚至不设准入门槛,通过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引导,用标准、法规、环保等手段严格监管,促使行业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象三中全会所讲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酝酿多时的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尚未落地,或许和各方在此问题上难达共识有关。
面对“三期叠加” 如何填写2014年成绩单?
展望2014年,橡胶工业将再次冲击万亿元产业俱乐部的目标,尽管会面临国内外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稳增长的前提和基础不会改变,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作用下,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行业效益将会下降,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伴随产品价格的下降,利润空间收窄,所以要适时更新发展思路和理念,从产品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变,向增值服务要效益,这样既培育了品牌,又拓宽了渠道,还延伸了产业链,参照国外公司经验,风神轮胎在这方面已开始尝试。要持续推动绿色制造在行业的普及,做到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并重,否则绿色制造将孤掌难鸣。对外贸易的形式和方法也会有所创新,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细化地区市场,分类施策,逐步改变我国橡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档货”形象。总之,2014年的成绩单不一定很亮丽,但会为探寻稳增长条件下的橡胶工业发展之路打下一些基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