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25
编者按: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由1958年成立的化工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和1984年成立的化工部经济信息中心合并而成,是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知名的咨询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
中国化信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化信产经院)是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旗下专门负责石油化工产业咨询和战略咨询的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咨询团队和严谨科学可靠的分析方法,多年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市场研究、竞争力分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咨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建设项目后评价等咨询服务。客户包括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证券公司等。中国化信产经院的咨询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价值。
除单客户服务外,中国化信产经院每年对上百个重点产品和热点行业进行研究,并提供多客户报告,报告章节包括:发展概要、经济与能源、工艺技术概况、世界供需现状与预测、国内生产现状与预测、国内消费现状与预测、中国贸易情况详析、上下游发展状况、价格分析和预测与价差分析、供求平衡预测。研究范围涵盖炼油、有机化工原料、聚合物(塑料、橡胶、纤维、有机硅、有机氟、聚氨酯等)、化肥、农药、无机化工材料、替代原料、替代能源等。
从本期起,本刊将邀请中国化信产经院咨询团队撰文,对石化/化工重点产品和热点行业进行系列报道,系统地介绍行业现状与发展动态,揭示行业发展规律,提出发展建议,为您正确投资决策、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
中国苯酚市场正经历“成长的烦恼”
□ 宋吉伟
苯酚(phenol,CAS:108-95-2,EINECS:203-632-7)俗名石炭酸,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羟基苯化合物。在19世纪中叶,苯酚是从煤焦油中提炼而来,但今天几乎全世界的苯酚都是通过异丙基苯过氧化反应生产而来,主要用在生产双酚A、酚醛树脂、己内酰胺、烷基酚、水杨酸和苯胺等产品。
产品供不足需
我国第一套异丙苯法苯酚生产装置始于1970年,产能只有1万吨,此后产能不断扩大,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吉林石化公司、蓝星新材料哈尔滨分公司、天津石化等相继采用异丙苯法生产苯酚。
但多年来,我国的苯酚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苯酚的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50%,这种状况随着最近几年国内大型苯酚装置的快速上马才发生根本转变。苯酚的净进口量在2011年达到72.4万吨的高峰后,迅速掉头向下,2012年降至57万吨,2013年苯酚净进口量将进一步降至36.5万吨左右,只相当于2011年进口量的一半。
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9家苯酚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已达到164万吨,全部采用异丙苯法生产工艺,产量达到118.5万吨。具体生产企业见表1。
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
全球范围来说,双酚A是苯酚最重要的下游消费领域,约占苯酚消费量的50%,第二位的酚醛树脂只占到25%左右。但在中国情况并不是这样,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使酚醛树脂一直是国内苯酚最重要的下游消费领域,一度超过苯酚总消费量的35%,而双酚A在2012年还只占到消费量的20%左右。但这种消费结构正在并将在未来几年内发生根本的变化。大量的双酚A新建项目集中投产,将使我国苯酚的消费结构与国际接轨。根据我们的统计,2013年我国苯酚的表观消费量为155万吨,其中用于生产双酚A的苯酚已占到国内总消费量的28%,变化幅度惊人。而这种变化将在未来的几年中保持下去,预计到2018年,我国用于生产双酚A的苯酚将占到总消费量的45%以上。
价格低位徘徊
但令人遗憾的是,下游消费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国内苯酚行情的上扬,售价反而持续在低位徘徊。除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暂时期外,2006~2011年的绝大部分时间,苯酚售价都在13000~15000元/吨,但2012年销售均价已降至11000元/吨附近,2013年均价进一步降至10580元/吨。2013年全年的价格高点仅11500元/吨左右,且出现在2013年初,随后逐波下跌,在去年7月中旬跌至年度最低点9250元/吨左右,随后逐渐反弹,至2013年底反弹最高至10500元/吨附近。2011~2013年我国苯酚市场价格走势见图1。
面临产能激增
毫无疑问,我国苯酚及其下游双酚A产业正在经历最好的发展阶段,产量快速增长。而因价格低迷而饱受煎熬的苯酚生产企业并没有感受到这一场盛宴的喜悦,相反持续低迷的价格何时才是尽头令大家莫衷一是,许多新项目也因此推迟投产时间。
苯酚所面临的这种“成长的烦恼”,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苯酚项目集中大量上马导致短期供大于求引起的。在2011年底,我国的苯酚产能只不过87.5万吨,2012年增至129.5万吨,2013年新增苯酚产能35万吨,增至164万吨,两年产能接近翻倍。未来几年,将陆续投产的大项目包括中石化上海的40万吨酚酮项目,扬子石化与英力士在南京的65万吨酚酮项目,燕山石化50万吨酚酮扩产项目,西班牙欧迪萨公司的40万吨酚酮项目等等。根据我们的统计,从2012年开始向后的5年内,将有超过200万吨苯酚新增产能投产,短期内将给苯酚带来巨大的压力,带动苯酚价格持续走跌,已经接近企业盈亏平衡附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这样悲观,台湾长春化工、天津中沙石化这样拥有巨大产能的一体化龙头企业仍有不错的利润空间,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未来,苯酚行业将进入更加残酷的竞争阶段,中国将在2015年后成为苯酚净出口国。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价格的竞争不可避免,没有下游产业链支撑的中小型苯酚企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残酷的竞争过后,将是“剩者为王”的时代,也许那时盛宴才真的开始了。
表1 2013年我国苯酚生产企业产能及分布情况 万吨
公司名称 区域 产能
中石化上海高桥石化 华东 25.0
中沙(天津)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华北 22.0
中石化北京燕山石化 华北 16.0
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 中南 12.5
中石油吉林石化 东北 9.0
蓝星化工新材料哈尔滨分公司 东北 7.5
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 华东 22.0
建滔化工集团实友化工(扬州)有限公司 华东 20.0
台湾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 华东 30.0
合计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