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气化”进程推动LPG需求持续增长
□ 天津石化运输销售中心 季愫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LPG)作为一种石化基本原料和清洁燃料,已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LPG自给率逐年提高,由于LPG汽车发展前景良好,打破原先的供需平衡。目前我国LPG消费结构中民用和商用燃料占62.4%,2015年国内LPG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仍需进口补缺。
产量逐年增长
我国LPG约95%以上来自炼油,少量产自油气田。主要厂家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一些地方炼油企业。我国大部分LPG是炼油副产物,因此近几年的产量走势与原油保持一致。2008年前产量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161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1934万吨;2008年下降至1860万吨;2009年恢复至1929万吨;2010年产量升至历史高位2052万吨。2005~2012年我国LPG产量年均增长率为3.9%。2013年LPG产量达2302万吨。
预计未来5年,我国将新增1亿吨的炼油能力。如果LPG按3%~4%的出率计算,新增LPG产能约为300万~400万吨。按照开工率80%预计,2015年我国LPG产量将达到2430万吨,2011~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
PHD项目推动市场需求增长 进口明显突破
2013年我国LPG进口总量达到390万吨,环比2012年的332万吨增加了58万吨,增幅达到17.5%。LPG进口量的多少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原油涨跌行情、国际LPG采购成本以及中国国内液化气总体供需面有着密切的关联。且从2013年开始,我国众多丙烷脱氢装置的计划展开及投产,为进口LPG市场带来新的生机。2010~2013年我国LPG进口统计见图1。
相对于前三年进口总量的平缓过渡,2013年我国LPG进口总量环比有更为明显的突破。据相关海关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LPG总量达到390万吨,环比上年增幅达到17.5%。导致进口量环比上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国际LPG市场参考新标准的布伦特油价2013年整体走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东主力炼厂制定的CP价格。2012年中东阿美月CP均值丙烷915美元/吨,丁烷918美元/吨;而2013年阿美月CP均值丙烷858美元/吨,丁烷885美元/吨。中国年度LPG进口成本加权平均值也从2012年的908美元/吨回落至2013年的905美元/吨。由此,采购成本的相对稳定甚至小幅回落,是我国2013年进口总量环比增加的原因之一。
其次,美国页岩气出口态度转为积极。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预计在2015年正式完工,届时美国墨西哥湾货物运送至远东从原来的40天缩短至22~25天。凭借运期缩减和价格低廉优势,美国LPG出口资源备受业内关注。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进口商均已与美国签订了远期合同协议,最早抵达远东的货船在2013年二季度。但是,中国个别进口大库2013年仅实验性进口了1~2船美国LPG货物。这也是为何2013年进口总量没有巨幅增长的原因。预计中国进口美国资源的影响将在2014年全面显现。
再次,虽然中国2013年原油加工量和液化气产量有一定水平提升,但液化气的需求量环比增幅更大。2013年国内三大乙烯装置相继投产,饱和烃类及丙烷用量上升,使得沿江及东北等地的民用供应收紧。另外,中石化大部分炼厂为了顺应深加工发展趋势,调配民用及原料气的生产比,给民用气供应带来一定缺口。进口码头积极出售比例气填补空缺,以此跻身国内民用市场占据份额,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本年度进口量环比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
最后,2013年我国工业用进口气需求表现平稳,而转出口量环比小幅上升。此外,天津渤化化工60万吨的PDH项目2013年10月份正式投产;而三圆石化、卫星石化等PDH项目也将陆续在2014年初投产,为了供应装置需求的进口丙烷,部分进口商已提前做好布局,进口量在接近2013年底时有所体现。
在2013年进口的390万吨液化气中,其中225万吨为液化丙烷,占总进口量的57.7%;另外165万吨为其他液化丁烷,占总进口量的42.3%。2013年丙烷进口量较往年有一定幅度提升;而丁烷增速则较为平稳。在国内,进口液化气的主要用途即工业的燃烧,汽车燃料,且是优质的烯烃类化工原料。丁烷还可以在石化终端替代石脑油用作裂解原料;另外富含丁烷主要用于国内转出口至周边小国家。而2013年开始进口液化气掺混后的比例气,也逐步渗入了民用气市场。最后,随着2013年国内丙烷脱氢制丙烯的装置逐步上马或建设规划,市场预计进口丙烷用于PDH项目做原料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2011~2013年丙烷/丁烷进口量变化趋势见图2。
2013年我国液化气总产量达到2450万吨左右;进口量390万吨,出口量113万吨,净进口量约277万吨。受国内产量稳步攀升及进口量明显增加的影响,2013年我国液化气表观消费量达到2727万吨,环比2012年的2460万吨增长了10.9%左右。相比上年,国内LPG行业表观消费量的年度增幅更加迅猛,由于2013年我国国产液化气总量持续增加,进口总量整体上升,而出口总量环比基本稳定,表明在中国进口气资源的生存环境在改善,市场对进口气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此增加的需求,正源于在我国蓬勃兴起的丙烷脱氢制丙烯的项目被不断的推进和发展。民用市场被相对侵蚀的同时,作为化工加工原料的新方向给LPG的需求发展带来生机。
能源结构“气化”进程加快
在全球天然气发展的大格局下,中国能源结构“气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由于经济性对比和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和政策导向的指引中,天然气管网铺设正在扩大自身版图。而液化石油气在整体供应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正在寻找自身新的发展方向。
2013年国内总产量的2450万吨液化气资源当中,约15%~20%的资源为炼厂自用再燃烧或用作其他装置原料,剩8成余的资源外放做商品量。按照外放商品量统计,其中民用用量占到40%左右,仍为首要用途;其次为工业用途,包括液化气深加工用途,占比35%;作为传统工业窑炉焙烧的需求占比达到11%,相对较为稳定。包括餐饮业等在内的社会商用量占到总商品量的8%;而汽车燃料用量占比6%,见图3。影响国内液化气市场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整体经济环境、液化气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制约、替代资源的发展、液化气供应面变化和价格波动趋势、液化气气体质量好坏等等。
由于液化石油气充装便捷,市场对车用和商用的需求表现相对稳定。受我国严重雾霾天气影响,国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而201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破亿,液化气在车用领域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于陶瓷烧制等的传统工业燃烧用量,虽然少部分厂家已更换使用天然气从而对LPG需求量下降,但大部分厂家考虑到更换装置的费用较高,且天然气季节供应稳定性不足等缺点,仍继续以使用LPG为主,因此目前窑炉焙烧领域对LPG的需求同样表现稳定。再者,天然气扩张发展的大格局已定,其侵蚀城市居民燃烧用液化气的量将继续增大。但是,这并不代表石油液化气的民用市场份额会被天然气全部吞并。由于中国农村人口比例依然大于城镇,且国家城镇化规划进一步推进和实施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很多的偏远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无法涉及,石油液化气对于民用市场的存在依然是有必要性的。同时,从发达国家液化气民用市场占比仍达到20%左右的情况来看,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石油液化气在民用领域有存在的理由。
深加工引发消费结构变革
为了应对天然气扩张带来的冲击,2013年国内石油液化气市场继续挖掘着LPG作为化工原料的多种用途,试图延长产业链以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在芳构化企业生存难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2013年烷基化、异丁烷脱氢等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寻找到了新的利益增长点。而丙烷脱氢制丙烯的项目也逐步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内主力炼厂为了顺应市场变化趋势,将液化气产品不断细分且实现有效分流,合理优化了产业结构,使得资源利用更加的充分和有效。
LPG深加工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以烯烃为路线的发展,包括芳构化、异构化、催化裂解等等;其二是以烷烃为路线的包括顺酐、丁二烯、异丁烯等等。
当前我国LPG深加工市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芳构化发展停滞 消费税是否征收左右装置利润率的不确定性,且年内碳四供应收紧,导致MTBE装置长期处于30%~50%的低开工率,上半年的利润率大幅缩水,也使得包括华北在内的部分地区芳构化处于长期停工状态。
烷基化维持较快的发展 2013年国内深加工装置中,烷基化成为新的增长亮点。政府对油品升级的要求,给烷基化油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机会。由于其下游需求更加稳定,而相比芳构化而言对于原料气质要求更低,使得烷基化装置的经济效用更强,年内多地兴建烷基化装置,可谓“遍地开花”。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烷基化装置总产能达到959万吨。除了集中地山东和华北外,华东等地下半年也逐步出现烷基化的身影
PHD蓬勃发展 中国丙烯年生产量约1300万吨,而年消费量达到215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0%左右,需求缺口之大引发资金流向PDH项目投资。预计未来三年内,我国将上马的PDH项目总产能接近1008万吨。天津渤化化工已投入运营,2014年将有宁波海越、三圆石化、卫星石化、烟台万华、扬子江石化、东华能源等等单位的PDH项目上马,产能均在45万~60万吨。虽然部分原料改为国内采购,但保守估算,中国对进口丙烷的需求量将猛增300万~350万吨。随着国际丙烯价格的大幅提升,国内丙烷及丙烯价差被拉升至较高的水平,此给最先上马PDH项目的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市场仍有缺口
十二五期间,我国炼油加工能力的进一步扩张势在必行,也是趋势所在。除了两桶油的主营炼厂外,山东地炼为了规避被淘汰的命运,也在积极提升炼油能力。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2014年国内液化气产量仍将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千万吨以上炼油级别的单位将逐步增多,而缺乏地域优势或地方性小炼厂仍不排除有继续关停并转的可能。2013年宁波明港和延安炼厂产量有明显提升,且预计2014年将维持高产量运行;与此同时,荆门石化、九江石化和长岭炼厂近年产量均有小幅度萎缩。2014年中化泉州120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将正式投产,年度供应液化气量接近90万吨;另外,四川彭州石化、扬子石化、中科湛江和中石化北海等等单位均有新建和扩建计划,届时液化气产量将攀升至新的台阶。
从环保、推广先例、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看,LPG汽车发展前景良好,将成为世界LPG新的需求热点。我国LPG自给率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93.0%。从总体供需平衡看,至2015年国内资源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仍有缺口,需要进口满足。对于今后的发展,首先,未来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将越来越重视LPG的综合利用,商品量将减少,建议拟建LPG化工利用项目的企业应首先落实原料来源,可考虑从进口、新建MTO装置、地方炼油装置等几个渠道获得LPG资源;其次,应慎重选择LPG化工利用的途径,切勿盲目跟风,尤其是对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项目更应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