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未来水业市场展望
2014年22期 发行日期:2014-06-13
作者:zhoukan2012

 

未来水业市场展望
□ 中国水网
  6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就此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未来,将要着力打好“三大战役”——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保部正抓紧制定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叫《水十条》,核心就是要改善水环境质量,并且在出台之后要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在形势严峻和政策日紧之下,未来市场将会如何发展?有哪些新的机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本文即从市场规模、市场模式、政策方向以及产业格局角度,初步展望未来5年的水业形势,与读者分享。
 
市场规模:未来5年有望破万亿
    政府日益严格的治理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业发展。从2014年开始,我国政府采购力度加大,环境监管标准从严,水业市场在政策的推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传统水业中的供水领域和污水处理分化出来的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和海水淡化等细分领域市场将逐渐清晰。
    据中国水网研究院最新出炉的《中国水业市场研究报告(2014版)》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水业市场总规模将突破万亿。
    供水领域县城及以下成为主战场
    数据显示,“十二五”开局的前两年,城市的供水投资从“十五”以来出现了首次下降,而县城及以下供水投资保持增长态势。在未来五年间我国改扩和新建的供水厂投资规模将达1400亿。县城及以下区域,特别是农村在供水能力建设和投入上与城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初步估算,我国农村供水未来将有3000亿元的市场,还有近30万个村镇迫切需要集中供水设备。
    海水淡化市场即将发力海阔天空
    2011年底,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已经占到全球能力的9.68%;从2011年以来已完成的海水淡化项目投资额68.52亿元。随着水资源的趋紧,未来五年间我国海水淡化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据预测,海水淡化项目市场年投资规模约为125亿~157亿元,估计未来五年间海水淡化的市场容量将在600亿元以上。
    污水处理领域运营依然是重头戏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87.30%,县城污水处理率75.24%,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不足8%,全国尚有27466个乡镇没有建设污水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投资额在大幅下降,而县城及以下的污水处理设施投资趋稳。未来五年,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建设的投资至少还需要1500亿,污水处理运营市场规模2200亿元,可以推断未来五年间我国的污水处理市场有3700亿元规模。
    污泥处理处置领域千亿市场形成
    2012年污泥处置的投资总额比2011年增长2.96%,其中城市污泥处置投资额比2011年下降2.24%,而我国县城污泥处置投资额比2011年增长了63.33%。未来五年间我国城市年均干污泥的处理量将达700万吨以上,污泥每年的服务运营市场规模在105亿~140亿元左右,则未来五年间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建设和运营市场合计将达1000亿规模。
    再生水市利用率指标上调投资放量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2015年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2012年我国再生水投资总额达到43.83亿元,比2011年猛增了75.46%。“十二五”期间我国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投资规划304亿元,平均每年的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为60.8亿元。若2015年达到了国家提出的利用率要求,则未来五年间我国的再生水市场将超过700亿元规模。
 
市场模式:将进入战略合作时代
  随着行业整体和上述细分领域市场的发展,专业化分工和深度合作的水业市场新格局即将形成。
    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总编、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傅涛指出,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在由政府、环保企业、民众组成的三维关系的产业背景下,社会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适应的环保政策和环境监管亦是趋紧、趋严,因而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水务细分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细分是大势所趋,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专业化分工是产业时代的内在要求。
    之前,中国的环境企业,主要以项目拓展为核心,追求市场业绩。后来,一些大的公司开始尝试进行企业并购,以资本换取市场,快速进行市场突破。如北控收购标准水务等,就是如此的大手笔。
    随着市场发展,以碧水源等为典型的一些技术细分领域企业迅速成长,环境服务业日益得到重视,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有望进一步发展,以效果为导向的综合环境服务成为可期望的潜力模式,“中国水业市场经历了以项目为核心的‘春秋时代’和以并购为核心的‘战国时代’之后,正进入以战略合作为核心的产业时代。”
    傅涛指出,现在水务市场上的合作不仅仅是项目合作,更是企业合作,是在产业链上进行的深入合作。如今发展最快的公司是战略合作的公司,企业并购和合作的重心也不再是项目,而是公司间并购和企业间的战略合作。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丽珍,对此持相同看法。以广被看好的技术型企业为例,她认为,创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经历5个阶段:产品研发阶段、产品化阶段、产业化阶段、市场化阶段以及成熟化阶段。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企业进行自我内核的修炼,还需要更多外部资源的合作、支持和帮助。
 
政策方向:市场或将以资源化为核心
  在市场之外,对于未来的政策走向,张丽珍介绍,未来,达标排放只是及格,市场一定会朝着更深度的处理方向发展。如在环境修复领域,不仅是实现污染物去除的无害化,而会向更高标准的生态修复,以及追求环境更优美的生态方向发展。与此相应,资源化方向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亮点。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社会对环境改善呼声的提高。傅涛指出,中国快速发展30年,积累了大量环境问题和大量的民怨,使得我们先要把老百姓这口饭保住,将水保住、空气保住,以至于来不及做技术创新,来不及去细耕其中的资源价值。他认为,水务行业无害化的技术研发,这20年已基本做完,“资源化”趋势已经很明显。现在,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产沼,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废弃物中的有机质,未来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碳源。
    此外,社会资源价格在逐步提高,作为稀缺资源,诸如污泥中的碳、磷等都将具有较高价值。傅涛指出,未来环保产业的重心将是如何发掘废物中的价值。以污泥为例,全国每年会处理400亿吨的污水,产生4000万吨的污泥,每吨污泥平均处理成本为200元左右;仅从无害化角度考虑,污泥产业年产值为80亿现金流,这个产业并不算大。但如果挖掘污泥中的资源价值,产业体量会增加好几倍。而如何从污泥中有用物质提取出来,则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
    基于此,傅涛认为,“中国水业即将进入技术革命时代”,如何取得资源价值的技术革命时代正在到来。
    一些实力雄厚的综合环境服务公司已经意识到,技术在环保产业中的角色和地位将越来越关键。在前不久的2014中国水业战略论坛上,国内水业龙头——北控水务主席张虹海曾自认为北控这个市值两百多亿的行内大佬现在只能算是个三流企业,因为在技术创新上还没有突出实力。而另一个“巨无霸”中节能副总经理余红辉也承认将来引领企业发展的是技术创新和模式的创新。而记者获悉,不少国内的环保企业也已开始并购海外环保技术类公司。
  傅涛确信,对领跑企业而言,技术权重一定会逐渐超过资本权重。 “随着无害化拓宽,及资源化深化,两者会同时存在;5年之后,市场或将以资源化为核心。”
 
产业格局: 三类企业奠定市场基础
     综上所述,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以及社会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广泛关注下,中国水业正进入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驱动的深层次变革期。
    中国水网研究院认为,影响未来五年中国水业市场的两大标尺为无害化和资源化,以无害化为主导。目前,水业市场中无害化服务的比重为90%,资源化开发的比重为10%。预计五年后,无害化的趋势是高标准,比重将接近70%,资源化开发的比重加大为30%。
    在《2013中国水业白皮书:半年度环保产业政策及市场分析》中,中国水网研究院指出,环境企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见图1):
    重资产型环境投资集团规模化
    这些企业主要包含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桑德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以及一些转型中的央企及其它大型民营企业,如中信环保、中建环保、康达环保等。它们基本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权占主导。具有相对强大的并购、融资以及运营管理的成本控制能力,融资成本低。
    属地型专业化服务环境企业综合化
    这些企业包含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域名企,属地性和区域性强,主要由当地国资委控股,具有紧密的当地政府关系,拥有丰富的运营管理能力、经验和服务性人才,有一定的商业模式设计能力,是当地环境综合服务或合同环境服务的引领者。
    高速成长的创新型企业专业化
    这类企业主要以细分技术领域和设备企业为主,商业模式清晰,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市场空间广大但竞争激烈。
    2014年,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水业改革的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两会”精神促进了公共服务采购的强化与扩大,环境信息公开促进了社会化监督,“官员终身问责制”使监管更加趋严,环保压力加大,产业精细化、专业化分工愈加明显。
    未来5年,重资产型环境投资集团将进一步扩大规模,诞生一批资产总规模达到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集团;在区域环境综合服务集团中,沿着强区域特征、环境综合服务的引领者、合同环境服务的突破者的成长途径,将产生20家走向资本市场的优秀企业;在最具行业发展活力的细分领域领跑者中,呈现出民营企业占主导、在各细分领域领跑企业占据60%的市场规模、以EPC或设备为主导、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特征,这类企业最有可能走向国际市场。(本文综合了中国水网覃文圣、刘永丽、贡玮、佟婧旸等人的相关内容)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