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日益激烈 化工新材料寻求升级之路
□ 新材料在线
化工新材料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少化工强国都集中力量在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电子化工新材料、农用化工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以及橡胶、纤维、黏合剂、建筑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化工新材料在应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及水资源匮乏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以塑代钢”观念的强化,化工新材料在工程材料、日用品材料中的替代作用将不断增强,市场空间巨大。
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国外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具体体现在:
一、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新材料作为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和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剥离非核心的传统石化业务,加速向高性能、功能化的化工新材料领域发展;
二、 技术进步备受重视。公司均加大研发投入,缩短新产品开发投产周期,深入挖掘客户需求,通过创新设计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创造新的价值;
三、 战略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在资源、市场、劳动力条件优越的国家和地区建设大型生产基地、销售及研发中心,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正快速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聚氨酯、氟硅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重点产品产能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依然严峻。
从内部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化工新材料总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不多,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二、化工新材料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一些重要品种难以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
另外,企业总体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主要由世界五百强的外资企业主导。国有企业短板在于机制不灵活,民营企业则是产业链不完整,装置规模较小。
从外部看,国外大企业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我国企业没有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技术突破之前,国外竞争对手通过垄断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限制对中国的出口。
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升级
有机硅:向下游高端领域进发,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有机硅产业近十年技术水平提升较快,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有机硅产品生产大国,2013年有机硅单体产能已达到220万吨,处于结构性过剩状态;产量达到16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0%以上;表观消费量为16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有机硅产品消费国。虽然我国主要有机硅产品实现了国产化,但许多高性能的专用产品仍缺乏,特别是应用在国防军工等高技术领域的材料依旧被国外公司所垄断,极大阻碍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氟化工:发展高附加值工业级氟化工是必然出路
氟化工产业与我国已确定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发展高级含氟精细化工品才是国内氟化工的必然出路。从氟化工产业链来看,随着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产品附加值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国内用于含氟医药和农药含氟芳香族中间体,用于电子材料的含氟液晶、三氟化氮,用于医药和树脂的三氟化硼及相关络合物等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国内精细氟化工产品的开发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含氟表面活性剂关键原料的氟碳醇、作为烧碱工业关键配套材料的含氟离子交换树脂及膜、为锂离子电池配套的六氟磷酸锂、为医药和农药新品种配套的新型含氟中间体、出口潜力大的六氟化硫等则是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产品。
工程塑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汽车工业是最大潜在消费市场
国内工程塑料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各行各业的市场份额也日渐增大。从我国工程塑料下游消费结构来看,电子电气和汽车行业是下游需求分布最大的行业,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辆汽车均用塑料量将达到500千克以上。由此可见,工程塑料在汽车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聚氨酯:绿色建筑推动聚氨酯发展
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聚氨酯产销量占全球的40%以上。当年聚氨酯总产量达到870万吨。预计2014年全国聚氨酯产品生产和消费将达到960万吨,规模继续稳居世界首位。随着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节能、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的消费升级,聚氨酯应用规模和领域将不断扩大,尤其绿色建筑理念的广泛推广将使得聚氨酯类产品在建筑领域大展宏图。
高性能纤维:高模量碳纤维技术和设备亟待突破
高性能纤维的主导品种是芳纶和碳纤维,另外还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品种。目前,我国芳纶和碳纤维都存在开工率与国内自给率双低的问题。芳纶开工率低主要是因为国内对位芳纶技术不成熟,无法正常生产,主要依靠进口。碳纤维产业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大宗品种昂贵,国内生产成本比进口产品高50% ~ 100%,二是高端品种缺乏,这两大问题直接威胁国内碳纤维产业的生存,并制约国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功能薄膜:加强薄膜行业技术创新 促进转型升级
我国膜和膜组件近年得到长足发展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市场的长期垄断。功能膜材料的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的技术水平十分必要。膜材料是海水淡化、污水治理等必备的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前景也极其广阔。预计2015年全国功能性膜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重点发展的功能性膜材料包括用于海水淡化和污化处理的高性能纳滤膜,用于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的全氟磺酸/羧酸复合膜,用于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的含氟磺酸膜,以及用于太阳能电池的PVF背板膜。目前,国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产品相对低端,高档产品依靠进口,其技术亟待创新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