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逼近轮胎工业发展再思考
□ 童 言
距轮胎“特保案”仅时隔两年,美国对华轮胎“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再次将中国轮胎推向风口浪尖,而且“双反”的惩罚性关税远高于“特保案”,美国目前提出的反倾销税率60.15%,反补贴税率25.73%,“特保案”的最高惩罚性关税为35%且逐年递减。所以案件一旦成立又将严重冲击我们的海外市场,破坏业已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对我国轮胎工业的正常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轮胎?反观国内市场亦不乐观,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我国轮胎产量增长11.3%,而销售收入却下降了4.1%;库存已攀升至181.6亿元,同比上升11.3%;出口带动作用明显,出口量增幅14.9%大于产量增长,出口量占产量的45.2%(详见表1)。面对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国内同轮胎市场相关联的若干因素发生了变化,需求趋于平稳,占我国轮胎出口40%的欧美市场又面临“双反”的威胁,如何保持中国轮胎工业可持续发展考验着行业参与者的智慧,也引发出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再探讨,毕竟中国轮胎承载了太多的内容。
产能过剩 如何理解和解决?
中国轮胎在经历1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无论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人才集聚、管理基础、市场渠道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比较成熟,极具竞争力的原辅材料、工艺装备的配套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轮胎工业,也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表2为近十年中国轮胎的进展情况。
对于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要理性看待,在做加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一些企业被迫搬迁,产能扩大的同时还有一些原有产能的退出,如广州华南从番禺转往从化,米其林沈阳从市区搬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固特异大连从沙口区搬迁至普兰店市,处于燕子矾地区的南京锦湖轮胎公司已列入搬迁计划,杭州中策完成了在下沙开发区的征地,普利司通沈阳异地建设后已正式投产等。国际通行的贴牌加工、出口做法在我国也很流行,包括一些国际知名公司都在国内有合作企业,有些工厂就是专门搞贴牌生产的,这中间可能存在一些重复统计。此外,还有部分企业斜交胎产能淘汰和因情况变化推迟或下马的项目。只有摸清产能状况,才有可能实现精准调控。化解产能过剩大家更多地希望和习惯于国家政策,然而出台准入条件也好,山东的限批也罢,从前些年轮胎产业政策搞核准制和备案制的执行结果看都难尽人意。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竞争能加速技术进步,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优胜劣汰,像国内家电业发展之路值得借鉴。当然这一过程很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惨烈,但政府要管的是不正当竞争,维护正当竞争的市场秩序,而不是限制竞争或降低竞争的强度。
复合胶 何去何从?
对于近来有关复合胶的争议,首先应考虑其产生的背景。计划经济条件下天然胶实行进口配额制,配额用完了进口自然终止,不论关税高低都进不来,复合胶的提出规避了这一问题,缓解了当时国内天然橡胶紧缺的矛盾。根据入世协议,我国2004年取消了天然胶进口配额,复合胶和天然胶间巨大的关税差异(复合胶名义税率5%,天然胶20%),导致复合胶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一度达到140万吨之多,占天然胶进口量的一半,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国内天然胶供应和消费双方矛盾日益凸显,新近披露的复合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拟将含胶率从95%降至88%,争议的焦点看似指标修改是否科学、合理,其实质是提高了复合胶使用成本,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平衡,自然引起消费方的反对。对于涉及行业间利益调整的敏感问题,要寻求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对现行的天然胶关税政策、加工贸易政策、复合胶标准及税率、橡胶产品出口税率等关联因素进行一揽子统筹考虑,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做出必要的协调与调整。
“双反”之痛如何应对?
美国对华轮胎“双反”案,由于美国尚在调查中,最后结果不得而知。但从“特保案”前我国乘用车胎输美峰值22亿美元降至“特保案”实施后的9.68亿美元,影响显而易见。相对于“特保案”,“双反”的惩罚性关税更高,实施的时间更长,唯一的区别是他会针对不同企业的倾销幅度和补贴情况给出差别化的惩罚性关税,中国轮胎出口之路在哪?无外乎三条途径:其一,非美市场,重点流向欧洲;其二,按原产地原则海外已有工厂的企业象玲珑、赛轮等可转移一部分产能,尤其是外资和贴牌加工企业肯定要调整他们的市场策略;其三,国内市场消化。
痛定思痛,不能总是等问题来了才积极应对,否则不敢保证其他市场今后不出问题,所以亟待一套有效的联动监管体系,海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动态的预警机制,对一些采取恶意竞争手段的企业和贸易公司建立黑名单制,以保证轮胎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绿色轮胎 任重道远
对于绿色轮胎,业内都寄予很高希望,有人把它称之为继子午胎后轮胎工业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由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市场明显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就全球而言其推广还需时间,在我国则刚刚起步。从生产角度讲,国内还没有完整的制造技术规范,产品检测也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要达到社会认可的消费环境尚需时间,因此调结构、转方式尚不能过多地依赖它。
笔者始终认为,中国轮胎的发展依旧要靠比较优势,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引导和要求企业提升产品档次,规划50%的企业到2015年能生产绿色轮胎的时候,绿色轮胎的提出者米其林公司则表示,该公司未来可能收购一个低价轮胎品牌,以完善其产品组合,提升竞争力。所以国内企业还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情况选择差异化经营,不宜过早地退出我们已经培育成熟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当然不反对优势企业发展绿色轮胎,对于多数轮胎企业来讲,现阶段还是要适应市场梯次消费的需求。
中国轮胎工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在国际上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要相信中国轮胎有应对复杂国际市场的能力。
表1 1~8月轮胎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项目 轮胎产量 销售收入 出口量 出口额 利润 库存
/万条 /万元 /万套 /万元 /万元 /万元
数量 27023 1269.6 12219.4 466.9 60.03 181.6
同比/% +11.3 -4.1 +14.9 -2.6 +3.8 +11.3
表2 近十年中国轮胎的进展*
年 份 入围企业/家 销售收入/亿美元 占世界前75强比重/% 占全球比重/%
2003 15 41.77 5.30 5.20
2004 18 48.66 5.41 5.29
2005 16 53.31 5.40 5.28
2006 11 55.71 5.13 4.95
2007 11 74.45 6.10 5.86
2008 19 127.05 9.40 9.10
2009 22 158.87 12.99 12.55
2010 23 195.63 13.45 12.87
2011 26 232.13 12.90 12.38
2012 26 252.08 14.02 13.46
2013 30 279.19 15.59 14.92
*数据整理自美国《橡塑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