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需改革 专利保护要跟上
——化工新材料产业升级“且行且期待”
□ 记者 胡琴
在10月16~18日举办的“2014(第六届)国际化工新材料大会暨展览会”上,数位业内人士针对“新材料的升级之路”的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他们分别来自于国企、民企、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和大学,着重讨论了国外新材料关注的重点领域,研发机制和流程;国内新材料生产、研发和产业化现状、困局与突破之道;海外公司新材料研发趋势、投资策略和应用定位;本土公司,尤其是国企和民企该如何作为;国内外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态度及进展等话题。
参与访谈的人士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材料技术所所长朱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rah H. Tolbert教授、赢创工业集团大中华区区域发展负责人陈宝树博士、兰州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潘广勤、盘锦和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丁基橡胶事业部总经理赵继海和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陈忠仁教授。讨论中,大家都对产业政策和顶层设计充满期待,并希望继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发展。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乘”的久了,可能就扛不住烈日暴晒。虽然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自主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根本之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olbert教授介绍了海外的科研机制,在美国的科研院校里,新材料产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都由政府主导和支持,包括各种基金会、健康研究所、能源部等政府机构。但是最近几年,其经费支持已经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政府部门也开始鼓励研究院所成立小型的公司来运营相关项目,并支持其产业化。宁波材料所材料技术所朱锦所长则介绍了国内科研和产业化结合的现状,他表示,国内科学研究更多的是由国家顶层设计来进行主导,产业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政策,但是其中企业参与度较低。他认为,以后应该让更多企业参与到政策的规划当中,只有企业的全力参与,产业发展才是健康有效的。政府需要帮助企业搭台,并进行扶持和监管,市场由企业来自行运作。
创新竞争 环保为重
如今在中国,化工新材料公司“百花齐放”,国企、民企、外企可谓是“各家有本难念的经”。国企虽然是“根正苗红”,但是难逃“船大掉头难”的魔咒,民企“使劲浑身解数”难脱“支持少、压力大”的困境,外企则更是需要直面“风光”过后的“政策收紧、成本增加”的紧箍咒。然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仍然以“创新”作为立足之本。
兰州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潘广勤感叹到,如今化工新材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从生产效率和消费需求上来说都不尽如人意。对于国企来讲,国家的投入和支持都比较好,但是如何抓住机遇,具备第一时间的敏锐度,并能即时展开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今,整个产业需要“生产安全化,发展环保化”,国企需要适时顺承并创造效益。盘锦和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丁基橡胶事业部总经理赵继海则表达了在民企打拼的艰辛。他表示,自己本身就是从国企迈入了民企,他深切感受到了民企的自主性和活力。民企的技术完全是自主研发,需要花大力气和大功夫,所以压力也很大。他希望以后能得到国家和业内外人士的更大支持,来促进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跨国公司的代表,赢创工业集团大中华区区域发展负责人陈宝树博士也表达了自己对企业发展的看法。他首先阐述了德国和中国研发产品的不同,在德国,产品研发必须追求性能第一,在功能和使用性上也需要更长久,而中国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快的占领市场,忽略的产品使用的长久性。他对国内的现象表示理解,认为此种行为是属于财富积累的过程,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注重产品的环保和效应。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陈忠仁教授也提到,以宁波为例,本地有许多小型的企业,不具备规模效应,实际上造成了环境资源浪费,产品品质不好,也是对资源的浪费。所以,整合企业,并注重产品品质,才是环保的首要任务。
陈宝树同时也发表了对中国国企和民企的看法。他表示,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中国的民企,由于民企具备非常强的活力,研发投入少,方向专且见效快,其研发能力非常突出。虽然身在跨国公司,但同是中国血统的他,也希望民企能够越做越大,保持可持续发展。针对创新,他提到了国内普遍关注的PM2.5,这些对于材料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机遇,抓住机遇了,就能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他也希望行业组织能够多为企业指引明灯,定期告知市场需求方向。
专利保护 任重道远
说起“创新”,就不得不提“专利”。因为只有知识产权得到充分的保护,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陈宝树表示,过去很多专利都是欧美的企业申请,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中国的专利发表和申请速度开始加快,中国政府对专利保护的政策也越来越好,被侵权的公司只要诉诸法律,一般都能胜诉。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专利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专利保护和申请速度也需要力争达成正比。他认为,只要是自主创新的专利,就必须申请保护,这对行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朱锦表示,原来国内“请客吃饭就能获得技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虽然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加强,但仍然是不够的,国家还需下大力气来推动此项工作。
Tolbert教授更是表达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期待。她提到,在美国,科研机构、大学和产业的协作和结合机制实际上也是处于摸索过程中,至今也没有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示范案例。“产学研”结合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学倡导对科研过程和结果进行文章的发表和公布,而企业的独立创新技术则属于保密范畴。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产业升级,甚至是人类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她也期待中国产业界能够积极探索,如果能有合理的机制产生,将是对“产学研”非常大的贡献。
结束语:在提问环节,有观众提及了目前大热的材料——石墨烯,朱锦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石墨烯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材料,能应用于多个领域和产业。石墨烯要找到更合适投放的产业,并具备规模化效应生产,并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他对石墨烯将拭目以待。访谈结束后,意犹未尽,希望各界人士在思想碰撞的“盛宴”中,各取所需,为自身发展找到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