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准权下放”不是破解PX困局的“灵丹妙药”
□ 胡 琴
2014年11月18日,国务院发布新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其中一条的目录非常惹人眼球——新建对二甲苯(PX)项目项目由省级政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核准。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关于PX发展现状的讨论也再次升温。
“核准权下放”的实际意义存疑
“利好派”认为,核准权的下放将有利于PX项目更加顺利和更大规模地落地中国。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解读未免过于乐观。细梳此前众多PX项目遭遇反对的原因,具体某个项目由谁来核准,这一点似乎与反对的老百姓关联不大,实际上抗议人群并不关心具体核准的流程,他们更关心项目是否会落地到自己身边。核准权的下放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显然不一定构成对PX项目落地中国的顺利推动,假如不能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信任鸿沟问题,反而更有可能出现次数更加频繁、规模更加巨大的反对浪潮。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显然PX的七寸并不在这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核准权下放并不意味着决策权也随之得到了下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除了获得中央政府的“核准”,还需要获得辖区内普通民众的“同意”,只有理顺上下两方面的关系,才可以实现治理的目标。因此,既然国家发改委已经下放核准权,项目决策权的封闭性问题,也就有必要被提上日程。PX项目既然属于重大项目,就必须做好民意的征求工作。决策权本身也应该更多地吸纳民意,这个方向无疑是值得坚持的。所以,PX项目的核准权下放必须配以地方政府决策权的下放,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理顺项目落地的阻力。相比中央与地方对于核准权的调整,地方政府在决策权的下放,还面临着更多的制度性难题。因此冷静分析,如果单认为核准权下放了,就认为PX的困局能得以解决未免太过乐观。
PX存在“利”字背后的角力
谈及PX项目,民众如遇洪水猛兽。国内PX项目上马接连遭遇抵制。大连、昆明、彭州、厦门接连出现PX项目上马,遭遇周边民众抵制的事件,这也直接造成了近年来PX国内产能不足,严重依靠进口的局面。
在纺织行业(聚酯纤维/涤纶)和包装行业(饮料瓶和薄膜)的发展带动下,特别是国内最终用途的增长,我国PET产品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因而带动PTA/PX的需求增加。但是近年来国内规划了很多PX新建或扩建项目,但是真正投产的很少,大量依赖从海外进口,结果PX价格高企,严重挤压了下游PTA/聚酯生产企业的利润,甚至陷入全线亏损。预计2015年PX的供需缺口还将扩大,净进口量将达到900万吨左右,供应持续紧张。按照目前PX和PTA项目建设进度,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PX,预计到2020年PTA产量约为4400万吨,对PX的需求量约为2880万吨,而同期PX产量只有约2200万吨,供应缺口达680万吨,自给率约为76.4%。
根据统计,在中国PX项目由于频繁的群体性事件而停滞或下马的同时,包括韩国现代Oilbank、SK,日本科斯莫石油公司、太阳石油公司等在内的亚洲PX主要生产商,已经开始实施规模超过500万吨的PX产能扩产计划,而其产成品的主要销路,便是出口中国。到2015年,全球将新建1000万吨PX产能,绝大多数产能集中在亚洲,并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
有专家直言不讳,“目前社会上对PX的‘妖魔化’认识存在受国外利益误导的因素,与PX性质一样或者接近的化学品有很多,却只有PX项目受到了抵触,显然背后有一个主要的动因。这一动因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化工产品中,只有PX,中国的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向韩国和日本的企业大量进口,其他的化工产品,中国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结果只有PX项目上马的反对声音最大,很明显,触动了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利益。”而且过去几年,由于市场供应短缺,韩日等国不断哄抬PX供货价格,造成国际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行业利润可观,其中亚洲PX生产商的经营情况更是好于北美和欧洲的竞争对手。
理性认知、科学发展才是破局重点
就在今年4月,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中国化工学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共同举办了“中国PX发展论坛”,论坛由《中国化工信息》周刊承办。会议针对PX各项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PX保卫战”,众多知名专家站到了前台为PX正名。专家们一致认为,理性认知、科学发展才是PX破局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从专业角度对PX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有发展PX产业的较大市场空间,但当前面临民众非理性的盲目抵制和原料不足两大挑战。因此,实现我国PX产业健康发展,一要大力普及PX科学知识,消除PX恐惧症;二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扩大PX的原料来源。近几年为了满足国内PX的需求,我国计划建设或准备建设一批大型PX项目,2015年前拟建成的有10家,还规划了一批“十三五”的项目,其中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项目,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的项目。但受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发生的一些重大责任事故的影响,加上一些非PX专业的其他领域的专家缺乏科学依据的议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社会上流行着PX有毒、致癌等错误概念,PX恐惧症使规划建设的大型PX项目屡屡受阻。我国PX产业发展遭遇民众非理性行为抵制,反而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发展带来了机遇。他特别强调——风险≠事故!炼油石化装置的安全环境风险客观存在,不能回避。但现代技术手段已经能为有效控制炼油石化装置的安全环境风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PX生产过程是同类炼油化工装置中安全环境风险小的装置。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教授级高工包惕平指出,所谓国外PX项目在居民区100公里以外的说法缺乏依据。国外PX项目作为一般石油化工项目确定与居民区的距离,如美国休斯敦280万吨/年PX装置距6万人城市的距离为1200米;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37万吨/年PX装置与居民区距离为942米,离新加坡本岛居民区2600米;日本横滨NPRC炼厂35万吨/年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计361米。在这点,国内民众普遍存在误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则表示,对待PX遭抵制的怪圈,首先要闹清楚PX是什么?其次再讨论要不要发展。因此,普及PX科学、真实、客观的化学品属性,解惑公共安全疑虑中的种种问题将是第一要务。他建议政府及地方各个层面,需要在风险可防可控的前提下,谨防误导,合理决策,加大信息公开化的力度,提前做好解释和信息披露的工作,通过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推进石化产业地区的规划和发展。另外,化工园区及相关企业,更要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深入思考当前PX的战略规划、技术创新、风险控制,高度保障PX项目的环保、安全和规模化运营,保障为国计民生提供必要的PX生产资料,同时推进石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PX破局恐怕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能够破解。不过我们也期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明年由本刊承办的“芳烃产业发展大会”也将会为您带来PX产业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