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在渊 守时乘势
——从周期趋势看磷肥行业的底部反转时机
□ 张玉清
对于磷肥行业而言,经过了2012年的低谷和2013年的严冬,2014年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还有与日俱增的环保压力——这不禁有人要问:磷肥行业已经见底了吗?什么时候才会回升呢?
产能过剩情况有所缓解
1. 产量下降协同出口增加压缩供应
2012年9月以来,磷肥产量同比增速就开始不断下降,在2013年4月起更是踏上了负增长的通道。2014年1~9月,全国磷肥累计产量约为1208万吨P2O5,同比大幅下降21.91%。
在产量下降的同时,产品结构也出现了变化。2014年1~9月DAP累计产量(实物量)为1432.9万吨,同比下降2.12%;MAP累计产量为1731.1万吨,同比增长16.18%。在DAP和MAP实物产量没有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磷肥总体产量同比大幅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行业形势较差的情况下,厂商迫于成本压力而减少低浓度磷肥品种的生产,普钙和钙镁磷肥等品种产量下降。货值较低的低浓度磷肥成本在运输成本上没有优势,预计未来将逐步退出市场或者只能进行区域性的供应。
2014年磷肥出口关税调整之后,我国磷肥出口量较去年大幅增长。2014年1~10月,我国出口磷酸一铵(实物量)165.5万吨,同比增长了192.4%;出口磷酸二铵(实物量)351.4万吨,同比增加了20.2%;出口重钙(实物量)74.7万吨,同比增加了43.7%。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重钙三者合计同比出口量增加142万吨。
2015年关税和增值税政策还未最终公布,从目前的情况推测,未来关税政策的调整将会有利于化肥企业自主安排出口,利用出口减缓国内磷肥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提升磷肥企业的盈利空间。
2. 季节性需求和淡储稳定需求
化肥的需求是有明显的季节性的,我国用肥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而化肥企业则基本上是全年在进行生产,农民却只在需要使用化肥的季节较集中的采购。明年化肥春耕施用旺季,预计磷肥价格将出现季节性反弹。而且由于磷肥价格过去一年持续下跌,出于“追涨杀跌”的心态,目前国内主要的贸易商、中小复合肥厂库存磷肥量较少,经销商以及复合肥生产厂家有明显的补库存需求,这也将是推动磷肥价格上涨的原因。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7年起,我国磷肥产量已经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产能却还在不断增长,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从2013年4月开始负增长模式至今还未改变,产量出现下滑,加之出口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过剩的势头。
行业的艰难时期是否已过去?
1.去产能过程仍在继续
在2006年开始的化工牛市刺激下,2007年5月起磷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显著高于全社会整体增速水平,产能得到积累,这一进程持续了两年。按正常产能周期,2009年开始将进入为期2~3年的产能消化期。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启动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催生了新一轮化工高潮,磷肥企业普遍在2010~2011年间盈利较好,但造成的结果是,“强心针”的短暂刺激后,上一轮产能仍未完全消化,在2009年磷肥行业便再次进入一个疯狂的扩能过程。这轮产能扩张期持续到2010年末,造成了磷肥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后面虽有波动,但大部分时期,磷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期间,受到2010~2011年业绩较好的影响,在2012年上半年也出现了投资小高峰。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磷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而2012年后建设的产能进入密集投放期,投放的末峰至少也要等到2015年以后。自此,磷肥行业进入了史上最艰难的去产能过程,因为此次产能是在周期性建设和政策性刺激的双重叠加下产生,可谓史上最艰难。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去产能的过程可能还会持续三年以上。
2.去产能过程中的被动升级
2012年以来,磷肥行业的毛利率持续下滑,2014年仅为1%,行业普遍亏损,但与此同时,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却出现回升势头,令人费解。一般而言,企业积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源于行业盈利较高普遍景气,或者有利政策或信贷的刺激。但2013年中期以来,在并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下,磷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却逆势回升。依据合理推断,这是行业内半自主半被动的扩产行为,目的是在行业整体盈利下滑的情况下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分额,满足不断提高的准入门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的磷铵产能有83万吨,规划产能超过200万吨,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和湖北部分新发现磷矿资源的地区。但受到行业持续低迷的影响,产能投放无实质性进展。
根据成本核算,瓮福开磷两家企业磷酸二铵出厂成本约2360元/吨,西南地区自有磷矿的磷肥企业磷酸二铵出厂成本约2460元/吨,而东部港口地区磷肥企业磷酸二铵的出厂成本约2830元/吨。如果从西南地区运至东部港口的成本按250元/吨计算,西南地区新发现磷矿地区进行磷肥生产还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与行业景气指数高时期的投资不同,被动扩产投资往往伴随着成本优化、产业升级。这样,磷肥企业逐渐向有磷矿资源地区集中整合,对于磷肥行业是有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磷肥行业成品库存同比自2013年4月起,开始进入稳步下降的状态,并在2014年出现了负增长。通常认为,在终端需求改善有限的背景下,行业景气程度将首先取决于库存的去化速度。在投资回升去库存加速的背景下,销售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行业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呢?
行业发展低速期的公司繁荣之路
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需求增长乏力,磷肥行业目前这样的状况要想再次走上全行业蓬勃发展,大小公司都能分享行业成长利润的道路已经不太可能。而观察日本韩国化工企业发展道路却发现在行业发展减速时期,总有个别的公司突出于其他公司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通过公司并购、商业创新和全球化产生行业巨头。
当然,我国磷肥行业不乏巨头,开磷、瓮福、云天化和宜化在国际上并称“big four”(四巨头)。但和世界级优秀磷肥企业比较,不难发现,受到国家限制资源外流和出口35%关税的影响,我国国内磷矿石价格一直远低于国际,而磷肥价差却不大,国内磷酸二铵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低于CF工业公司,与美盛(Mosaic)和加拿大钾肥公司(PCS)相当。这表明国外企业即使使用高价磷矿石,通过资源一体化整合,其竞争力仍不输于中国企业。
与一流企业的差距便是国内企业发展的动力。目前,业内很多企业开始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寻求突破。例如开磷提出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企业发展动力,构建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磷、煤、氯碱、氟硅以及高端涂料和热电联产多元化产业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破解目前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云天化则着手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依托年产10万吨精制磷酸装置产品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水溶肥、缓控释肥、专用肥等,同时降低基础肥比重。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开拓水溶肥料市场,同时研发新的产品,如磷酸二氢钾水溶肥料、全水溶磷酸一铵等。
对比日本化工行业在1974年石油危机后遭遇困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在循环经济范畴下,在环保和精细领域获得突破,站在了产业链的顶端。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很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伴随着行业的成熟深化,整个行业整体繁荣昌盛业内大小公司都可以赚钱的时代渐行渐远。但与此同时,规模经济需求提升,龙头企业通过扩产兼并走向壮大的机会越来越多,行业龙头有能力获得远超行业平均甚至不低于飞速发展期的利润,这便是公司繁荣时代的到来。
小 结
供需、库存、投资和利润率等各种数据表明磷肥行业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接下来的时间也并不容易。整合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积极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是行业内力争上游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明天不再晦暗,但或许也不再激昂,天道酬勤,恒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