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变革之中蕴机遇
□ 本刊记者 唐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润滑油市场也告别了高增长态势。今年1~5月份,国内润滑油市场消费量同比下降10%,竞争异常激烈。在汽柴油国标不断升级,燃油经济性法规越来越严苛、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润滑油企业应该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增长?是每家“涉油”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品绿色转型,利用互联网+模式营销,变卖产品为卖服务,从价格战中脱身,正成为当前诸多行业领头羊追求的目标。
新车销量增速放缓 排放油耗法规趋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虽然需求基数很大,但受到整个宏观经济各方面因素影响,增速已明显放缓,制约了车用润滑油需求增长。
路博润中国市场经理王恩嵩预计,2015年年底,全国乘用车保有量在1.5亿辆左右,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2.25亿辆,但销量增速逐渐放缓,增幅由过去几年的两位数降至个位数。中汽协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2014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372万辆和2349万辆,同比增长7.3%和6.9%。今年1~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24.44万辆和1004.62万辆,同比增长3.18%和2.11%,增幅远远低于今年年初预测的7%。5月产销同比双双负增长。
中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江表示:“最近几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长,车用润滑油需求增速较快,中石油、中石化抓住机会,迅速调整了产品结构;而工业润滑油总的质量、水平这几年没有太大变化,产品趋向精细化、个性化。今年前几个月润滑油消费量负增长,给润滑油企业带来巨大压力,逼着我们加快实现产业转型,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
不仅如此,汽车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法规不断升级,也对润滑油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所有新增车辆,必须满足最新的排放法规和燃油经济性法规。2018年,无论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必须满足国Ⅴ排放标准。另外,我国前几年从国外引入燃油经济性指标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所有车型平均油耗需满足国家规定限值,2015~2020年,工信部为当年生产乘用车设立的平均油耗目标分别为百千米6.9升、6.7升、6.4升、6升、5.5升和5升。
这些对于整车生产商、主机厂商和硬件厂商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主机厂为了应对排放标准,开发了很多新技术。比如,即便是使用1.2或者1.0升系小排量发动机,也采用涡轮增压技术,可以在更小体积范围内,实现更大功率输出。“这对润滑油品质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由于发动机工作空间更小,工作温度和缸内载荷增加,因此对润滑油抗氧化、抗沉积、扛摩的要求也更高。” 王恩嵩分析。
王恩嵩认为,到2025年我国无论排放法规,还是燃油经济法规都将与国际水平接轨,汽车生产企业的硬件技术也会不断升级。受此影响,润滑油产品升级趋势将非常明显,将有越来越多符合欧盟标准的润滑油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涌现。
产品绿色转型 油改电有利好
为了适应目前市场需求,润滑油开始向着节能环保、低碳无污染等方向发展。
由于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有30%左右被发动机内部的摩擦所损耗,降低润滑油的黏度能减少发动机的摩擦实现燃油经济性。因此,各大润滑油厂商都在开发更低黏度的高润滑性能的发动机油(例如0W20、5W20、5W30全合成机油)。据王恩嵩介绍,目前从市场占有率来看,10W甚至5W及更低黏度级别的润滑油品不到5%,但需求增速会加快,到2020年将增至20%;20W级别的润滑油占比较大,但市场份额逐渐下滑;15W级别的润滑油将保持稳定增长。
赵江表示,如果私家车燃料水平提升以后,要求润滑油低硫、低磷,含硫量要从3.5%降到0.5%,对常用油的总碱值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石化在研发一款总碱值比较低的润滑油。
另外,赵江建议企业跟进润滑油在新能源车上的应用。如果实现油改电,汽车整个驱动方式将发生变化,用电动车代替发动机,对润滑油行业来说是利好,四个驱动在四个轮子边上,对润滑油的需求将有所增长。但由于电动车用电池没有革命性的突破,未来3~5年内,内燃机车还是主流,可能走日本的混合动力驱动路线。因此,润滑油生产企业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重新定位产品结构,跟上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中石化早在2006年就率先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用润滑油领域的研发,包括高性能的LPG/CNG燃气机油研发。
对于上述趋势,路博润各方面都有技术储备和相应组织工作。一些相应的前期研发工作早已开始,包括针对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提出的新需求,相关产品研发已启动,而且部分已相当成熟。而且路博润对于接下来更高规格技术要求,如乘用车GF6、商用车PC11规范添加剂配方,现在都有相应的可以商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壳牌也十分重视润滑油产品升级。壳牌上海技术中心乘用车油项目主管张魏认为,能够帮助提升燃油经济性的润滑油产品,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设计生产出符合发展趋势和客户要求的产品,壳牌在设计配方初期,就会尽量多地考虑不同的影响因子,比如碳排放限制,节省燃料开支,减少摩擦、磨损,以及设计润滑油黏度等等,根据实际的技术发展,实际的产业需求,来修正研发路线。
赵江表示,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实现发动机功率不断提高、低排放、寿命延长,是整车厂追求的目标。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润滑油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发展格局,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这也符合中国国情。因为我国车辆的复杂性,以及机械加工行业的设备复杂性导致润滑油产品的升级换代经历较长的时间,但整体润滑油发展跟国际接轨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
互联网+寻机遇 产业一体化显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润滑油的营销模式将迎来巨大的变化。“可能会缩短采购流程,也可能会迫使经销商转型为服务商,走单销售更多趋向服务。这就是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是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赵江认为。
对此,赵江颇有感触:“10年前,在客户投诉时,我们会向其解释产品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帮助客户进行合理选择。而目前我们需要帮客户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一家油田的注水泵提供润滑油,因为经常会有水溅入降低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就要求提高润滑油的抗水性。我们就是需要针对类似这样的特殊工况,研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令客户满意,从而维持我们市场份额的稳定。”
赵江认为,产业一体化优势将来是一个竞争优势:“尤其向服务延伸,有客户说不仅买你的产品,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要帮我解决。服务延伸是一个必然趋势,客户对于服务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今年消费量下降,大家对于服务的呼声更是不断升级。有没有市场不是看产品而是看服务。价格稍微低一百块钱,客户不太讲究了,讲究的是服务。”
经销网络和服务,以及信息化技术支持,也为公司在润滑油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分。以中石化为例,其生产企业数量有限,润滑油销售点分布全国各地,营销网络覆盖全世界,所以这就对移动网络客户端的应用提出了实实在在的需求。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优势的润滑油企业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品种数量上占有优势,产品系列可以满足较宽范围的需求;另一种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在某个细分需求领域占有率高,拥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