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一场持久攻坚战
□ 本刊记者 唐茵
2014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1.7559吨标煤/万元,比2013年下降6.7%,与“十二五”节能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行业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行业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从高增长转为稳增长;另一方面,经过近几年的节能增效后,部分企业的能效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节能工作是否还有潜力可挖?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节能关键技术有待大范围推广?对于节能,“十三五”期间在政策层面上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会上,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记者走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经济“换挡”,节能力度不应减
“从目前的形势看,作为高耗能行业,石化行业节能目标完成起来比较困难,节能形势压力相当大。企业需要理性看待稳增长和节能目标的关系。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节能工作不能放松。”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赵怀勇处长认为。赵怀勇表示,越是在经济形势、企业效益都面临较大压力的困难时期,越能体现出节能挖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行业能效水平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这次发布的15个产品中,平均能效水平低于领跑者12%~25%,有的产品平均能效水平甚至低于领跑者30%。相关人士指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这些行业都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等工作,提高其整体能效水平,使节能潜力变为现实。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鲁章敖调研员也认为:“虽然前几年我国实现了较快的工业化进程,但包括石化行业在内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石化产品能耗总量大、能效水平低、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因此,石化行业要认清节能形势。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行业节能的潜力仍然很大;但与纵向相比,由于之前几年,行业的能效水平已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今后节能的难度将增大。重点行业如何落实节能措施,提高节能效率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专程前来学习节能标杆企业先进做法的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王贤山向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记者表示,部分老旧装置节能空间已不大,小范围内的节能技术改造对能效提升的作用有限。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徐志强指出,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管理不断加强,节能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能效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实质性进展。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仍然面临产能过剩、运行成本高、能源资源消耗高的突出问题。绿色发展任务艰巨,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新常态下,更需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值得欣慰的是,不少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仍然狠抓节能工作,能效指标不断提高。2014年全行业比2013年节能1070.5万吨标准煤。记者发现,在此次发布的名单中,不少能效领跑者2014年的能耗又比2013年有所降低。降幅由高到低分别为氧化铁系颜料12.9%、纯碱(联碱法)6.5%、电石5.5%、锐钛型钛白粉5.5%、传统法磷酸一铵3.21%、甲醇(天然气)2.54%、黄磷1.8%、合成氨(无烟煤)1.0%、合成氨(天然气)1.17%、甲醇(无烟煤)0.6%。原油加工、合成氨(烟煤和褐煤)、烧碱(离子膜30%)、聚氯乙烯、纯碱(氨碱法)和磷酸二铵(传统法)与去年持平。
技术推广,向僵尸目录宣战
徐志强认为,石化行业应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型技术,推动相对成熟、有需求有市场成本低的节能技术实现产业化,有效提高能效水平。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目标,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节能量的实现一半要依靠推广节能技术,实施节能改造,使用节能产品来实现,所以推广节能技术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
2014年年底发布的《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我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水平与节能挖潜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市场化推广体系不健全。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节能技术产品信息传播途径较少,第三方评价机制不完善,用户对新型节能技术装备认知程度低、识别成本高,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等市场化推广模式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这也是石化行业的突出问题。
据了解,我国石化行业在节能方面储备了一批适用性强的关键技术,发改委从2008年编制《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至今,已先后公布了7批节能技术目录。此外,许多其他机构也发布了许多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旨在帮助企业在实施节能技改时有更多种选择,能使用更靠谱的技术。然而事与愿违,赵怀勇告诉记者,这些目录经常是颁布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僵尸”目录。“我们要改变这个做法,进一步加大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研究一些推广的政策。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研发是基础,示范推广是配套,后者更显重要。”赵怀勇认为。
本次能效领跑者会议在节能技术推广方面有所创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除了请标杆企业分享节能经验外,还增加了节能技术交流和推广活动。国家节能中心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筛选了近年来行业关注的电机系统、锅炉和蒸汽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方面的节能新技术在会上交流和推广。
其中,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梅毅课题组开发的热法磷加工的热能回收与利用技术,列入2015年2月9日发改委颁布的《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7批)。该技术在推广应用方面获得了成功,目前已在国内15家企业的28套装置上应用,占国内黄磷总产能的9%,占热法磷酸总产能的23.5%。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副所长何心良展示的锅炉节能技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当前锅炉运行能效长期处于粗放管理状态,锅炉燃烧设备有缺陷,辅机配套不合理,监测、计量仪表及自动化装置配置较低,使用单位运行管理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导致锅炉能效普遍偏低,提升空间较大。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开发了分层燃烧技术、炉拱布置优化技术、燃烧设备优化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等,大大降低了锅炉的能耗水平。
法规配套,约束鼓励两手抓
山西建滔潞宝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工程师张辉向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记者反映,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不佳,企业节能工作一方面资金不足,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缺乏政府层面的支持,即使企业下大工夫节能,也很难享受到补贴、贷款优惠等形式的鼓励。
何心良也认为,近年来,新开发的各种节能技术和产品,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规划,也没有统一的机构对这些技术进行专业化的技术经济分析、性能评估和认证,面对复杂的市场,用户在选择节能技术和产品时困难很大。
对此,赵怀勇表示,节能减排指标将依然是“十三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另外,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性指标也可能位列其中。未来我国将按照全面依法制国的战略布局要求,强化重点化工企业的社会责任。适当时候,将能效领跑者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中进行约束。
财政部财政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表示,“十三五”期间,财政部将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新机制,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让企业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能尝到节能的甜头。在节能低碳财政投入方面,市场化趋势将更趋明显,充分调动银行、企业和社会的资金,在技术研发和推广、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加大投入。采取补贴消费者的形式,财政贴息规模和力度都要加强,以降低企业节能的财务费用;利用产业投资基础,建立节能减排综合试点,支持股权投资和担保事业。另外,针对目前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工作薄弱的现状,国家下一步要推动企业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包括计量、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业界专家认为,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对推进行业节能的效果凸显,有利于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企业自愿参与评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单位将自己的指标在行业中“晒一晒”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每个产品领域都有不少企业前往能效领跑者单位进行学习取经,查找差距。在相关部门组织制订黄磷、钛白粉、氧化铁系颜料等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时,能效领跑者的指标已成为能耗标准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