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杀螟丹盲目扩张存隐患
2015年32期 发行日期:2015-08-21
作者:zhoukan2012
fiogf49gjkf0d

杀螟丹盲目扩张存隐患

□ 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 汪建沃

  2014年杀螟丹价格上涨引发了开工潮,企业纷纷开足马力加大生产,部分企业酝酿新增产能。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产能增长了25%。如果企业过分盲目扩大产能,我国杀螟丹产业有可能重蹈草甘膦产业之覆辙。一哄而上最后会导致无利可图,甚至一哄而垮。

 

一、逐利效应引发扩产大战

  杀螟丹起源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我国企业在仿制过程中开发了杀虫双、杀虫单,使之成为系列产品。世界的产量90%以上集中在中国,其中湖南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又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

  2014年由于江苏天容、安徽华星等搬迁,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杀螟丹原药价格疯狂上涨,一度创下超过8万元/吨的天价。逐利效应打响了杀螟丹扩产大战,在不到一年时间,新增产能3000吨,现有装置总产能超过15000吨,出现产能过剩。据了解,近期打算扩产的企业不在少数,释放出十分危险的信号。

  杀螟丹之所以出现千载难逢的“2014现象”是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年初销售旺季缺货,造成进口商抢货,推动了价格的快速上扬。造成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天容股份和安徽华星搬迁后产量下降,加上湖南昊华存在搬迁的预期影响,使经销商和进口商提高库存,造成货源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安徽华星和湖南昊华由于新加坡港口实行新的规定,途经新加坡港口的货物要进港转装,加上货物在途的时间,进一步加剧目的地货源的紧张。

  目前,江苏天容、安徽华星已经恢复生产。今年二季度开始,杀螟丹原药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各进口商较大幅度减少进货,7月份开始几乎没有订单,各厂都有较大库存,价格已开始回落。目前除湖南昊华外,其他企业均已停产,湖南昊华也将于8月停产,以期达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

    据了解,不仅杀螟丹生产与市场情况不容乐观,沙蚕毒素类其他杀虫剂情况也是如此,全国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生产企业产能情况(见表1)。

  由于实际产量属于企业商业机密,我们仅能根据可查的统计报表和调查结果,得出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生产企业20122015年实际产量情况(见表2)。

        1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生产企业产能表      

   厂名     杀虫双     杀虫单      杀螟丹           说明

湖南昊华    13000       6500        3000   

天容股份    15000       7000        4000    2012年底已完成搬迁改造

安徽华星    12000       6000        2000    2013年底已完成搬迁改造

湖南国发    4000       1500        1000    2014年下半年开始生产

重庆农药    4000       1000        1000    2014年上半年生产

安徽锦邦    6000       2000                预计20159月试生产

 

        2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生产企业20122015年实际产量表     

   厂名      时间      杀螟丹   杀虫单  杀虫单   杀虫双      备注

                        产量     产量   商品量

湖南昊华    2012      2700    5300    1115   11342   

            2013      2940    5700    1143   12198   

            2014      3100    6400    1595   13696   

            2015      1650    3100    542.5     6634  截止到630日。

天容股份    2012      3500    6500    1075   15275   

            2013      3000    6000    1350   14100   

            2014      2850    5500    1082.5  12925   

            2015      2200    4000      590     9400  截止到630

安徽华星    2012      1750    5200    2487.5  12480   

            2013      1900    5300    2355   12720   

            2014      1200    3000    1140     7200   

            2015      800    2600    1360     6240  截止到630

湖南国发    2014      50     150    72.5      600   

            2015      200     500    190      2000  截止到630日。

重庆农药    2014             200    200       800   

            2015             300    300      1200  截止到630日。

 

二、价格下跌趋势提速

  利益驱动往往会变成一个产业的杀手,草甘膦原药就是一个例证。如果业界再不提高警惕,杀螟丹原药就会成为草甘膦的“难兄难弟”。

  2012年,世界杀螟丹需求量达到峰值为12000吨,我国当年出口11666吨,出口值为5234万美元,出口均价为4687美元/吨,之后需求接连下跌。目前全世界需求量约为杀螟丹8000/年左右、杀虫单5000/年,主要市场在亚洲的水稻产区。其中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的杀螟丹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70%左右;45%左右杀虫单在国内销售,55%左右的杀虫单市场在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杀虫双主要在国内销售,但销售量从高峰期的近20万吨/年减少到不足3万吨/年,目前已严重过剩,成为制约杀螟丹、杀虫单正常生产的主要障碍。因为杀虫双无法消化,就要影响杀虫单的生产,杀虫单供应不足,就要影响杀螟丹的生产,这条产业链关联度极高。

  从目前国内产能分析,湖南昊华、天容股份、安徽华星、湖南国发、重庆农药等主要企业杀螟丹、杀虫单、杀虫双现有年产能已分别达110002200050000吨。到今年9月,预计安徽锦邦还将分别新增杀虫单、杀虫双产能20006000吨。这三种产品均供大于求,行业景气度不容乐观。

  从实际产量分析,20122015年(截至6月底)杀螟丹总产量分别为7950784072004850吨;杀虫单总产量分别为4677.5484840902982.5吨。20122013年,实际产量接近市场需求量,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稳定,市场运行平稳;2014年供不应求,市场供应紧张,导致销售价格上扬;2015年具有产能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目前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价格在逐步下降,各厂家库存也在逐步增加,价格下跌趋势有提速迹象。

 

三、未来盈利水平堪忧

  根据调查分析,以下几大因素将直接影响杀螟丹原药未来的盈利水平:

  一是产能过剩。杀螟丹市场目前已处于成熟期,而且继317日国家出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后,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因此其需求不可能再有较大幅度增长,还有可能不增反降。据预测,杀螟丹原药的市场需求量在未来5年基本维持在8000吨的水平,波动区间在2%上下,而目前我国总产能已高达15000吨。

  二是环保压力增大。新《环保法》自今年11日实施以来,各地配套出台了更为严厉的监管与处罚措施。随着环境标准的提高,生产企业摊入的环保成本将大幅增长,目前这一现象已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湖南昊华2015年度将新增环保成本800余万元。由于缺少市场,企业必须自行消化副产的杀虫双,并对其进行环保处理,仅此一项预计损失收入1000万元。两项合计较往年增加总成本达1800万元以上。类似这样的环保成本增加在杀螟丹生产企业中比比皆是,大幅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三是原料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基础化工行业进行管控,一些竞争力差的生产线被迫关停。产能下降导致产品价格回升,使杀螟丹原料成本有较大幅度上涨,而且未来还将保持上涨的态势。

  四是被替代压力增大。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由于杀螟丹销售价格上涨至7.8万~8万元/吨,短期的价格上涨虽然为其生产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但也给一些替代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增加了机会。相比之下,氯虫苯甲酰胺和四氟虫酰胺等更具有性价比的优势,已在许多区域市场快速取代了杀螟丹,成为主要的水稻害虫防治用药,这将使杀螟丹、杀虫单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减少,严重影响生产厂家的效益。估计在今年下半年、明年初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经过多方面分析,预计2015年下半年杀螟丹价格将大幅度回落,价格战不可避免。受此因素影响,杀螟丹原药2015年可能维持中等盈利水平。2016年下半年以后,随着新上产能的进一步释放,供过于求的形势会更加严峻,杀螟丹原药的盈利水平将进一步回落,极有可能进入微利期。

  因此,我国杀螟丹企业应该加强沟通协调,特别是在市场红火的情况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为此,产业必须形成合力,抵制恶性竞争,提高杀螟丹的价格控制能力,避免盲目扩产,严格控制杀螟丹产能,目前已经迫在眉睫。

 

链 接

草甘膦行业的兴衰

  由于20072008年草甘膦原药价格疯狂飙升,草甘膦产品丰厚的利润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草甘膦扩产大战在国内打响。不足一年光景,草甘膦生产许可证发放量增加3倍,超过100家企业获得草甘膦原药生产资质,行业产能迅速放大到120万吨/年之巨,是同期市场需求的2倍多。而全球草甘膦总需求不过70万吨,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产能快速扩张为草甘膦产业健康发展埋下了祸根。草甘膦原药价格从10万元/吨的巅峰“高台跳水”,在不足6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跌落至2万元/吨。此后的几年间,草甘膦原药价格一直在2万元/吨左右徘徊。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