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何去何从?
□ 本刊记者 魏坤
据外媒8月18日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就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合同(以下简称合同)谈判进展顺利,但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对此作出回应,该合同或被无限期后延。西线项目自签署框架协议起就一直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俄双方不断谈判但仍未达成一致。那么,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合同究竟何去何从?是自此搁浅还是仍有转机?为此,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记者走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命途多舛:合同再起波澜
继半年前中俄东线协议达成后,2014年11月,中俄双方再次签订西线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协议显示,俄方将从西伯利亚西部通过阿尔泰(Altai)管道向中国每年供应额外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期30年,但并没有透露价格方面的信息。
据了解,被俄方称为“阿尔泰线”的中俄西线输气管道将从俄罗斯境内通往中国,从新疆乌恰入境。西线输气管道竣工后,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买家。对俄罗斯而言,东西线这两笔“大单”也有助于陷入经济衰退的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
在框架协议签署后,有关西线管道项目谈判进展不断传出好消息。有媒体报道称,俄气与中石油拟定了计划和进度表,表示希望加快合同筹备进程。俄能源部部长诺瓦克此前曾表示,中俄西线项目最终供应合同将在今年中期签订。
然而,就在业界期待一份新的中俄能源合作大单震撼市场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突变。
诱因多样:双方各执一词
该项目究竟为何一再停滞,中俄双方就此持不同观点。俄方为保证其盈利目标,难以压低价格。俄气以西线管道建设成本高为由,向中石油报出高价,但中方希望降低成本,提议公开竞标,以便让中国公司参与并使建设成本透明化,但俄方拒绝了这一提议。综合各方面原因来看,进口天然气价格高企、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减小,以及定价机制难以转变是导致项目搁浅的主要诱因。
在价格方面,由于天然气价格与油价挂钩,导致俄罗斯天然气的性价比降低,吸引力下降。当前,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替代燃料的挤压及国际液化天然气(LNG)市场的供应增长需求放缓,导致LNG现货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天然气价格高企,相较液化石油气乃至燃料油,其替代性下降,基本丧失了其原有的经济优势。
一位长期从事天然气市场和价格研究的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关该项目的具体价格及协议内容仍没有任何官方信息。他指出,在签订框架协议之前,国际油价已连续4年稳定在100美元/桶左右的高油价背景下,国内天然气市场发展迅猛,按传统的天然气进口价格机制确定的进口天然气价格仍有市场需求。然而,从2014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格大幅下跌,天然气价格的竞争力下降,加上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工业用户的天然气需求走弱,进口气失去竞争优势是导致该项目搁浅的原因之一。
在市场方面,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速放缓的主要成因是进口气量增加、气源多样化,导致天然气存量增加。由于此前迫于保供压力,如在签署东线合同时,中石油不得不接受俄方进口天然气的高价。
但是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4月,我国天然气消费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其中天然气消费量为12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5.9%;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2%;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20.3%。上半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一共是915亿立方米,同比增速是1.4%, 去年是8.5%,如果再往前,同比增速都是两位数以上,所以下降非常明显,生产企业也由以前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供求关系发生大逆转。而同期的天然气生产量是600多亿立方米,进口量是300多亿立方米,加起来上半年的供应已经超过需求。
之前预测的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近4000亿立方米,但是现在经济下行且替代能源价格下降,工业用气和天然气发电需求量都下降不少,照这样看2020年我国的天然气需求有可能达不到3000亿立方米。
该专家指出,从供需角度来讲,国内的天然气需求量已经远远小于在框架协议签订之初所预计的数量,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于天然气市场不景气,而国内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下滑,因此在高油价以及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量萎缩等因素的影响下,西线合同的搁浅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刘毅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价格机制的固有问题来看,欧洲惯有的价格机制是气价与油价挂钩。在低油价的环境下,俄方若想延续这样的价格机制就必定会导致双方在价格谈判方面出现分歧。
博弈走向:搁浅还是达成
在谈及未来该合同是否会被继续搁置时,专家表示,这还要看未来油价是否还会在低位徘徊,以及双方在合同价格和价格机制上的博弈。此外,由于国际天然气价格下跌,中国进口LNG与管道气价格都出现下跌,这也让市场预期中国将在第三季度继续下调天然气价格。由于天然气市场不景气,去年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板块销售进口气净亏损350.20亿元。为了谋求更多利润、弥补亏损,从中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俄方不能在价格上做出让步,提高其进口天然气的性价比,该项合同仍或被无限期搁置。
此外,俄方要想巩固其在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份额,除了要解决其价格问题外,还要面临来自于中亚市场的竞争。刘毅军表示,不同于中俄之间的大国合作,中亚之间的合作多数属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合作,不存在猜忌问题。其中,到2020年,中国将从土库曼斯坦进口6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土库曼斯坦已然成为俄罗斯的主要竞争对手。在追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外加上中国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现在很难说中国是否还需要俄罗斯的西线管道。
他指出,在乌克兰事件之后,亚洲市场对于俄罗斯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由于日本的进口资源较为分散,韩国与朝鲜纷争不断,因此,中国将成为俄罗斯最可靠且销量最大的亚洲市场。他认为,由于供求格局发生改变,价格机制难以在短期内进行调整,以及自然资源本身的特殊性,西线合同在短期内成功签署的可能性较小。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双方的合作意向基本没有发生改变,绝对价格水平并不是主要问题,因此,双方仍有达成一致的可能。
从俄方角度来看,西线项目的达成将有利于俄方直接连入中国的供气系统,这将使俄方能够有机会重新分配其运往欧洲市场的天然气份额,有利于巩固其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占有率。从中方角度看,若能够改变当前的定价机制,使天然气能与其本身的价格挂钩,改变定价公式将有利于中方利益。此外,由于市场需求减小、能源消耗量下降,中方无需急于签署合同,静观市场变化或许更有利于中方。
另外,从政治层面上看,中俄双方政治互信度高,此前的东线管道合同就是在双方公司耗费10年时间仍未谈拢的情况下,由两国领导人给予推动力,进而促成了东线合同的顺利签署。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9月访华,并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的庆祝活动,届时或将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推动合同的进程。
因此,西线天然气管道能否最终步入实质性层面并最终签署合同,取决于中俄双方进一步谈判的进展,更取决于市场格局的变化。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历史性变化,页岩气革命给俄罗斯传统管道天然气带来巨大挑战,中国能源结构也面临深刻变革,而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合作也取决于未来双方的利益能否达到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