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油气投资前景可期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罗继雨 张晶
俄罗斯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传统的油气进口来源国。随着俄罗斯加快扩大向亚洲的油气出口,以及东进南下大型油气运输通道建成投产,其对世界油气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一、油气对外合作
1.油气勘探开发
俄罗斯陆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成熟,多由本土公司主导,但北极、LNG和页岩油领域勘探开发难度大,俄罗斯油气企业能力不强,外资多集中在这些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和道达尔五大国际石油公司,以及埃尼、挪威国油是早期进入俄罗斯主要的外国公司,也是其主要的国外合作者。其中,BP进入最早,拥有俄油19.75%的权益,油气储量最多,包括10亿吨石油储量和249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油气年产量分别达4105万吨和112亿立方米。雪佛龙和埃尼公司分别拥有里海财团管道15%权益和蓝流管道50%权益。总体来看,国际大石油公司占俄罗斯油气储量比例不大,合计分别占俄罗斯油气储量的2.5%和2.9%,油气年产量分别占9.6%和3.9%。因乌克兰危机美欧实施对俄制裁后,国际石油公司已停止在俄北极的作业。
相比之下,中国公司进入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较晚,而且进展缓慢。中石化于2006年首次进入俄上游领域,投资和获得的石油储量规模相对较小。中石油于2014年获得亚马尔LNG项目20%权益。同年,中石油与俄气签署《关于万科油田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中石油将获得万科油田10%的权益,进入俄油气上游的重要领域。
2.工程技术服务
俄罗斯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大,服务能力全面,水平较高,具备常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能力,中低端市场由本土公司主导,但高端工程技术服务,特别是北极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极寒油田生产和建设,则主要依赖西方石油公司。目前中国公司在俄罗斯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份额较小。
3.装备制造
俄罗斯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均较强,具备常规油田开发设备生产能力,但相当多的装备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大陆架和LNG生产设备完全依赖进口。俄罗斯24%的油气开采设备、35%的油气加工和石化设备、100%的大陆架开采和液化天然气生产设备、45%的燃气轮机、50%的变压器,以及30%的水力涡轮机依赖国外进口,来自斯伦贝谢、贝克休斯、本泰克、威德福公司的相应装备较多。俄联邦政府已经责成有关部门制定关于降低能源领域装备和服务对进口依赖的措施,包括进口来源多元化和组织本地化生产。美欧对俄制裁后,俄罗斯油气生产关键设备转向对华采购。
表1 中国企业在俄主要合作项目
项目名称 中国企业 签约年份 项目类型
东方能源 中石油 2007 勘探开发
亚马尔LNG项目 中石油 2014 一体化 萨哈林海上Veninsky勘探项目 中石化 2007 勘探开发
乌德穆尔特项目 中石化 2006 勘探开发
Dintemski 中石化 2012 勘探开发
俄罗斯西布尔炼厂 中石化 2013 炼油石化
二、油气消费与进出口
1.原油
近年,俄罗斯原油消费量在2.8亿吨左右。根据炼油能力规划及投资情况,2020年前俄罗斯原油消费量不会有较大变化,基本维持在现有水平。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原油出口国,2013年出口原油2.44亿吨,预计2020年俄罗斯原油出口将达2.5亿吨,较2013年增长600万吨。
俄罗斯从2008年起开始对华供油,当年供油量1200万吨,2013年增加至2500万吨,其中1500万吨通过中俄原油管道运往中国,其余的1000万吨通过卡兹米诺港海运。根据2013年6月中俄政府签署的扩大对华供油协议,俄罗斯从2013年7月开始,在未来25年(可延期5年)向中国增加供油,最初的6个月增供80万吨,2014年增供200万吨,2015~2017年增供500万吨,2018年增供800万吨,2019年起增供1500万吨。另外,俄将通过中哈原油管道(西线)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向华增供原油700万吨,合同期5年,可延长5年。中俄天津炼厂计划于2019年底投产,俄罗斯将通过科兹米诺港向天津供油900万吨/年。此外,2013年底中石化与俄油签订的预付款原油出口合同从2014年起供油1000万吨/年,期限10年。预计到2020年,俄罗斯对华供油将增加至5600万吨/年。
2.成品油
俄罗斯生产的成品油能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少量高标号油品需要进口。2013年俄罗斯成品油消费量为8048万吨,其中汽油和柴油消费量占成品油消费总量的82%,其余为燃料油,占近18%。俄罗斯航煤和高标号汽油产量长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进口来补充,2013年进口量为76万吨,主要来自独联体国家和欧洲。俄罗斯成品油出口以柴油和燃料油为主,2013年共出口10602万吨,其中柴油3877万吨、燃料油6618万吨,还有少量汽油。
未来,随着俄罗斯炼厂升级改造完成,俄成品油进口量将逐渐降低,而出口结构基本不变,主要为柴油和燃料油。但由于俄罗斯炼厂收率呈下降趋势,产量将略有下降,经济和人口增长将使消费量基本维持现状,其成品油出口量将有小幅降低。
3.石化产品
俄罗斯石化产品消费量总体偏低。人均聚合物消费量仅为28千克,不及西方国家的1/3。俄罗斯将大部分石化产品用于出口,产品主要是对二甲苯、苯乙烯和正丁醇等产品,2013年共出口164万吨。同期,进口以深加工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石化产品为主,2013年共进口石化产品179万吨,主要来自欧美,其中合成树脂160万吨,占总进口量89%。预计到2020年,俄罗斯三大合成材料产能、产量将出现增长。但由于同期消费量同步增长,预计三大合成材料的出口量将与现有水平基本持平,其他石化产品出口也不会有较大变化。
2013年,俄罗斯对华石化产品出口量30万吨,占俄罗斯石化产品出口总量的18%,主要是有机化工原料中的正丁醇和合成树脂,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酰胺。2013年,中国对俄石化产品出口30万吨,占俄罗斯石化产品总进口量的17%,主要是可发性聚苯乙烯(EPS)、PVC糊树脂、聚酯和涤纶短纤。
4.天然气
近年,俄罗斯天然气消费量为4500亿~4800亿立方米,主要消费领域为发电(37%)、供热(24%)、化工(16%)、民用燃气(10%)、天然气汽车(8%)。2013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2507亿立方米,其中向欧洲出口1615亿立方米,占俄天然气出口总量的60%以上。随着欧洲降低对俄天然气的依赖,俄出口欧洲天然气的增速将放缓。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在《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草案》中规划,2035年前将天然气生产中的31%出口到亚太地区。预计2018年底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竣工后,第一年向中国出口量将达50亿立方米,至2020年达到150亿立方米,2022年达到最终的380亿立方米。
2009年,俄罗斯开始出口LNG,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是其主要的LNG出口目的地,预计未来俄罗斯LNG的出口量将上升。
三、未来投资合作重点
中俄油气贸易迅猛发展,增供前景广阔。201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3400万吨,十年间增长了166%。未来,以中国石油企业在俄参股的大型项目为基础,中俄贸易量将继续增长。目前,俄罗斯急需资金稳定国内金融和货币市场,能源企业资金缺口明显加大,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一方面,俄罗斯大量引入外资将推动大型项目开发和扩大贸易合作;另一方面,俄将出售能源企业股份或资产,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俄油气上游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有可能使中国企业在俄战略型能源项目中持有较高股份。
在油气产业链中,中俄可多方面互补,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加快油气出口方向东移南下,中俄油气贸易有望继续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可以利用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技术优势,参与俄西西伯利亚老油田增产;在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领域,借助承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机会,积累大型LNG建设和装备制造经验;在下游领域,配合俄罗斯炼化产业发展规划,扩大在俄下游投资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