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土壤污染治理 ——环保第三大战役将打响
2015年34期 发行日期:2015-09-02
作者:zhoukan2012
fiogf49gjkf0d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土壤环境质量则是保障国家粮食与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的必要前提。2013年第68届联合国大会决议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并宣布2015年为“国际土壤年”,主题为“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问题,将其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宏观战略。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点。2014年和2015年中央1号文件分别明确提出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和“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等工作。《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即将实施。继“大气十条”与“水十条”后,我国的环保第三大战役将全面展开……

一、土壤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高度集约化快速发展,所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国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中重度污染耕地高达约5000万亩。耕地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污水灌溉、大气沉降、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的使用,一些农作物(水稻、玉米和蔬菜等)可食部分污染物含量已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另外,随着国家“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环保政策的实施,全国工业企业搬迁遗留污染场地已有约50万个,这些污染场地通常都是污染程度重、污染深达数米至数十米、污染物毒性大且难以降解,从而导致周边人居环境安全与健康受到极大威胁;我国矿产资源丰富,而矿山开采、冶炼等导致其周边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日趋恶化,部分地区重大地质化学灾害和污染隐患十分突出,特别是南方地区土壤呈酸性,从而加速了土壤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一些新兴化学污染物如增塑剂、抗生素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不断涌现。土壤污染已对我国粮食与生态安全、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民生任务之一。这也是改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需要,是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提升国家环境外交主动权的需要。

二、土壤修复治理开始行动

  目前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污染土壤控制、修复与管理的技术体系,如美国的“超级基金”计划。美国环保署(EPA)网站列出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多达几十种,包括自然衰减及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这些修复技术均有其相适应的修复条件,包括土壤性质、污染物种类、环境影响、成本、时间和修复目标值等,也就是说每种土壤修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随着土壤修复市场的扩大,近年来在我国注册开展土壤环保咨询、工程等的企业日益增加,据估计现已达2000多家。目前,土壤修复工程上应用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是以挖掘后异位处理处置为主,包括填埋和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等;热脱附处理是基于大型装置通过燃气或燃油等对污染土壤进行高温解吸,北京建工和北京鼎石等公司都有多个工程经验。另外,其他修复技术如常温热解吸、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也被广泛采用。但是,我国目前已开展的场地修复工作大多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有些场地的修复是与国外相关机构共同完成的。近年来,国内已开展的修复工程主要在北京、江苏和浙江等地,场地类型基本涵盖了目前已知的主要类型,如化工场地、采矿冶金业场地、石油污染场地、农药类场地和电子废弃物场地等。
  近20多年来,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农业部、基金委和中科院等已启动了一些有关土壤环境方面的研究项目,包括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环境过程、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及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工作。自2012年,农业部与财政部实施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在湖南长、株、潭开展的修复示范工程面积有170万亩。另外,国家科技部今年已将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列入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中。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土壤修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尚难以全面支撑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受污染土壤亟待修复和合理利用,而不像国外可以暂缓使用这些污染土壤,因此在这方面国外可借鉴的经验有限。目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技工作不够系统,还有许多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过程、机理及环境风险缺乏系统研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体系及其支撑技术薄弱,可应用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发展缓慢,修复工程工艺与专业化设备匮乏,缺乏治理区域复杂土壤污染的成套技术与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政策机制与监管体系;土壤修复产业链尚不成熟等。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的科技瓶颈。
  因此,我国还需要加快发展污染土壤的监测原理、方法和技术体系,构建覆盖全国的土壤环境监测与预警网络平台;研究土壤污染过程与演变规律,形成我国土壤污染精准评估方法与技术体系;分类、分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全面综合评估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典型区污染农田、场地和矿区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的原理、技术、设备及其工程示范研究,发展全链条、可复制的综合解决我国不同类型土壤污染的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和法规体系等。

三、措施、政策全面跟进

  污染土壤治理成本巨大,所以务必要加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尽量减少“三废”产生;加强环保标准的执行力度,“三废”必须达标后才能向环境中排放,严禁污染物进入到土壤。
  坚持“科技兴环保”战略,加强领导,打破地方、部门、行业之间的壁垒和职能交叉,建立切实推动土壤科技重大任务实施的部门协调机制,国家层面成立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技术监理机构,以加强部门、行业、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共享基础环保数据,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强化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建议以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依法治污、公众参与为组织实施和运行模式,以相关部门参与,科技部门协同地方政府为组织实施主体,以企业为工程实施主体,协调各方责任和利益单位,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加强衔接国家和地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规划,落实工程示范,建立健全项目立项和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项目专家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实施创新技术评价和绩效管理。
  鼓励土壤修复产业装备及产品发展,建立土壤修复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的长期稳定运行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市场合作领域,促进土壤修复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