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跌 我国煤制烯烃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桑建新
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煤制油、煤制甲醇、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都实现了稳定的运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了新突破。现代煤化工工业示范项目取得的进展给中国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带来希望,但这并不意味着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可以大干快上。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投资巨大,环保要求很高,目前又面临油价大跌的困境,种种现实问题令煤制烯烃项目投资方普遍感到迷茫。企业发展煤化工的动力更显不足。多个获得“路条”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截至目前,已经有大唐发电、中海油、国电电力等企业开始退出煤制烯烃业务。
我国煤制烯烃发展迅猛 但开工率未有效释放
自2010年8月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装置成功投产以来,国内煤制烯烃行业投资热情较高,在建和拟建项目众多,商业化运行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3年以前投产的神华包头、神华宁煤、中原石化、大唐多伦、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原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和惠生(南京)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煤/甲醇制烯烃项目均实现稳定长周期运行。2011~2013年在国际原油价格大涨的情况,国内石油路线制烯烃全面亏损,煤制烯烃路线却有利可图。以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神华包头为例,生产规模为年产甲醇180万吨,并进一步加工生产聚烯烃60万吨,总投资162亿元。截至2013年6月,累计生产烯烃130余万吨,实现收入148亿元,利润24.3亿元。2013年,累计生产聚烯烃产品54.5万吨,平均生产负荷96%,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
除煤制烯烃外,外购甲醇制烯烃或在煤制甲醇生产装置基础上、外购一部分甲醇原料,建设甲醇制烯烃及下游项目,已成为我国东、中部地区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截至2014年底,我国投产煤(甲醇)制烯烃项目13个,产能达633万吨。其中建成投产了中原石化、宁波富德、惠生南京、联想神达化工和山东瑞昌石化等5套大型外购甲醇制烯烃装置,烯烃总产能达到187万吨。除南京惠生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的10.6万吨煤制乙烯直接出售、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30万吨煤制乙烯用于制备乙二醇外,其他企业均配备乙烯和丙烯下游聚合装置生产聚乙烯和聚丙烯售卖。
近年来我国甲醇制烯烃企业新增产能发展迅猛,2014年达到投产高峰,有8套甲醇制烯烃装置先后投产,烯烃合计年产能364万吨;2015年甲醇制烯烃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截至2015年5月初,国内已有5套新甲醇制烯烃/丙烯装置投产,合计年产119万吨烯烃,另外还有3个项目将在年内投产,2015年预期将新增产能398.2万吨;2016年还将有6个项目投产,新增产能291万吨;2017年仍将有3个项目投产,新增产能205万吨。
2012年我国煤制烯烃项目就达到了稳定长周期运行,项目开工率接近80%,2013年以来,特别是2014年由于新增项目较多,且多个项目年底投产,产能未能有效释放,导致开工率下降。2010~2014年我国甲醇制烯烃生产状况及2020年预测见表1。
表1 2010~2014年我国甲醇制烯烃生产状况及2020年预测 万吨
年份 产能 产量 开工率/%
2010 156.0 38.2 24.5
2011 176.4 69.4 39.3
2012 176.4 138.0 78.2
2013 266.0 160.7 60.4
2014 633.0 270.5 42.7
2015E 1031.2 465.0 45.0
2020E 1800.0 1200.0 66.7
对相关石化产品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1.乙烯
在聚乙烯等下游需求的强劲带动下,我国乙烯产能产量持续增长。2014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1993万吨,产量1704.4万吨。其中,煤制乙烯产能和产量分别占乙烯总产能、总产量的11.1%和5.5%。
未来5年,我国政府将逐步加强对石油制乙烯产能的控制,抑制乙烯产能过快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2948万吨,其中煤制乙烯的产能为804.6万吨,占乙烯总产能的27.3%,届时虽然仍以石脑油裂解工艺为主,但煤制乙烯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2.丙烯
前几年由于我国丙烯对进口依赖度很高,为此,国内建设了专产丙烯的MTP装置,多个MTO装置也尽量增产丙烯,加上丙烷脱氢技术的成熟,丙烯产能的增速高于乙烯。2010~2014年煤制丙烯产能以32.8%的速率增长,远高于同期丙烯产能的增速9.2%。2010年和2014年煤制丙烯产能分别占当年丙烯总产能的8.5%和18.5%。预计2015年和2020年煤制丙烯产能将分别占当年丙烯总产能的20.7%和25.9%。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增煤制丙烯产能大,再加上丙烷脱氢建设也如火如荼,我国丙烯缺口正在缩少。
3.聚乙烯
我国60%以上的乙烯用于生产聚乙烯,聚乙烯市场需求变化对乙烯影响大。在聚乙烯产品中,已经形成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量和支链可控的茂金属聚乙烯等系列产品,其中以LDPE、HDPE和LLDPE为主,三种规格的产量远高于其他产品。
近5年来,由于乙烯和丙烯不好运输,因我国煤制烯烃和甲醇制烯烃下游均配备聚乙烯和聚丙烯生产装置,导致我国聚乙烯和聚丙烯产能随着煤制烯烃的发展而增长。2009~2014年我国聚乙烯产能和产量分别以6.3%和9.7%的速率增长,2014年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1410.8万吨和1210万吨。根据新建、拟建项目情况,未来我国聚乙烯产能的增长将主要来自煤制烯烃项目,预计2015年和2020年我国聚乙烯的产能将分别达到1560万吨和1800万吨。
2010年和2014年我国煤制聚乙烯产能分别占聚乙烯总产能的2.9%和12.8%,预计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占26.9%和44.7%,煤制聚乙烯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
巨大的市场缺口导致聚乙烯成为我国重点进口的大宗化学品之一。近10年来,我国聚乙烯市场缺口越来越大,以年均10.1%的速率增长,进口量也以此速率增长。虽然近几年煤制烯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使乙烯的产能快速增长,但远不及由于下游需求增长导致的市场缺口扩大的速度。
4.聚丙烯
随着我国聚丙烯产能的快速增长,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国。
近2~3年我国聚丙烯装置开工率持续下降。产品价格也出现下降的趋势。
未来聚丙烯产能的增长主要来自煤制烯烃和丙烷脱氢。根据新建、拟建项目进展情况,预计2015年和2020年我国聚丙烯产能将分别达到2029万吨和2340万吨,产能年均增速为2.9%。
我国MTP和MTO生产的丙烯,均用于制备聚丙烯。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我国煤制聚丙烯的产能将分别占聚丙烯总产能的30.1%和42.5%。
聚丙烯是中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化学品之一,年缺口量在300万吨左右,最高的2009年超过400万吨。随着煤制烯烃和煤制丙烯投产项目增加,聚丙烯产能快速增加,将导致进口量呈下降趋势。
我国主要石化产品2010年、2014年供求平衡状况及2020年供求预测见表2。
现代煤化工替代情况见表3。
表2 我国主要石化产品供求关系 万吨
产品 年份 国内产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需求量
乙烯 2010 1500.5 1420.5 81.5 3.4 1498.6
2014 1993.0 1704.4 149.7 0 1854.1
2020E 2948.0 2550.0 60.0 10.0 2600.0
丙烯 2010 1490.0 1328.8 152.4 0 1481.2
2014 2122.0 1948.6 304.8 0 2253.4
2020E 3850.0 3500.0 80.0 5.0 3575.0
聚乙烯 2010 1040.8 1004.7 488.0 14.0 1478.7
2014 1410.8 1210.0 665.0 20.6 1854.4
2020E 1800.0 1500.0 150.0 80.0 1570.0
聚丙烯 2010 1151.0 1004.6 386.8 8.3 1383.1
2014 1769.0 1335.0 363.2 12.6 1685.6
2020E 2340.0 1700.0 20.0 55.0 1665.0
表3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品产能占主要石化产品产能比重 万吨
年份 产品 产能 产量
总量 其中煤基 煤基占比/% 总量 其中煤基 煤基占比/%
2010 乙烯 1501 30 2.00 1421 15 1.02
丙烯 1490 126 8.46 1329 29 2.18
聚乙烯 1041 30 2.88 1005 15 1.44
聚丙烯 1151 126 10.95 1005 29 2.89
2014 乙烯 1993 221 11.09 1704 94 5.53
丙烯 2122 392 18.47 1949 167 8.57
聚乙烯 1411 181 12.79 1210 77 6.36
聚丙烯 1769 392 22.15 1335 167 12.51
2020E 乙烯 2948 805 27.29 2550 537 21.06
丙烯 3850 995 25.85 3500 664 18.97
聚乙烯 1800 805 44.70 1500 536 35.73
聚丙烯 2340 995 42.54 1700 664 39.06
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煤制烯烃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1.国际油价下跌
煤制烯烃是以替代石油为目的,近几年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如此广受关注,是因前几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而我国原油供不应求,近60%依赖进口,因而普遍看好煤制烯烃的经济性。但目前国际油价正在持续下跌,2014年油价达到年内最高点105.48美元/桶,此后持续下跌,进入12月美国WTI油价已跌至59.58美元/桶,跌去43.5%;2015年8月油价更是跌破40美元/桶,而且目前仍看不到触底的迹象。油价跌幅如此之大,使本靠高油盈利的煤烯烃面临巨大的冲击。
2.资源和环境制约
资源和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煤化工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回避资源稳定供应、碳排放和废水排放带来的成本增加和社会舆论压力。
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逆向分布,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缺乏。煤制烯烃吨产品耗水量约30吨,对于原本就缺水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的消耗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弱的地区,尽管煤制烯烃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但污染客观存在,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另外,煤制烯烃也是碳排放大户,在目前世界极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时期,加上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使煤制烯烃行业的社会责任加大。
3.来自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不容忽视
中东地区拥有油气资源的国家近年来不断向下游延伸石化产业链,投资建设了多套大型石化生产装置。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不仅改变了美国的能源供应和石化行业的前景,并且影响着全球能源产业结构,无疑对我国的煤化工也将带来新的冲击。我国煤制烯烃是否有能力同海外产品抗衡值得深思。
4.国内聚乙烯、聚丙烯供应缺口逐步缩小
随着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供应趋于平衡,未来聚烯烃有产能过剩的可能。
5.下游产品结构单一
我国煤制烯烃多数项目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要下游产品,差异化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品种少。
6.产地距离终端消费市场较远
我国煤制烯烃项目集中在西部、北方富煤地区,而华东地区是主要目标消费市场,远距离输送增加了产品销售成本,影响了项目经济效益。
随着原油价格连创新低,国内烯烃价格大幅下挫,使得煤制烯烃成本优势也完全丧失,一些计划年底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已出现推迟情况。如果原油价格进一步下滑,一些计划在建的煤制烯烃项目可能会继续推迟投产时间,而已经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也将会出现开工降低甚至停产的可能。2015年至今原油价格不断创出新低,短期内原油价格回升的可能性较低,今后更长的时期内烯烃市场行情仍以低位震荡走低为主,煤制烯烃将迎来挑战。
中国化信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化信产经院)是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旗下专门负责石油化工产业咨询和战略咨询的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咨询团队和严谨科学可靠的分析方法,多年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市场研究、竞争力分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咨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建设项目后评价等咨询服务。客户包括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证券公司等。为客户提供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价值。
除单客户服务外,中国化信产经院每年对上百个重点产品和热点行业进行研究,并提供多客户报告,报告章节包括:发展概要、经济与能源、工艺技术概况、世界供需现状与预测、国内生产现状与预测、国内消费现状与预测、中国贸易情况详析、上下游发展状况、价格分析和预测与价差分析、供求平衡预测。研究范围涵盖炼油、有机化工原料、聚合物(塑料、橡胶、纤维、有机硅、有机氟、聚氨酯等)、化肥、农药、无机化工材料、替代原料、替代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