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加强技术改造 调整产品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 己内酰胺突围发展正当时
2015年42期 发行日期:2015-10-30
作者:zhoukan2012

加强技术改造  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己内酰胺突围发展正当时

□ 燕丰

  截至20159月底,国内己内酰胺的总产能达到215.0万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己内酰胺行业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开工率明显下滑,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步入微利时代。从目前的规划看,未来几年,国内装置新建热潮仍将持续,但消费增速将减缓,市场趋于过剩。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国内企业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降低装置能耗、物耗,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综合竞争力。

 

产能过剩危机临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国产化程度逐渐提高。除中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一套6.5万吨装置采用甲苯法生产工艺外,其余装置均采用环己酮-羟胺工艺路线。技术来源也从单纯依靠引进转向以国产化为主。

  进入行业的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有所降低。之前,我国装置主要集中在中石化所属的巴陵石油化工公司和石家庄炼化公司,以及中石化与荷兰DSM公司合资的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公司等国营企业。随着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民营资本的介入,打破了国企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企、合资、外资以及民营企业共存的生产格局。

  我国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2015年,华东地区的产能为135.0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62.79%;华北地区20.0万吨,占9.30%;华中地区为40.0万吨,占18.60%;华南地区为20.0万吨,占9.30%。江苏省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省市,产能为60.0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28.37%;其次是山东省,产能为40.0万吨,占18.60%

  目前,不少生产企业还配套原料和下游PA6生产装置,如山东方明、山东海力、巴陵恒逸、天辰耀隆、鲁西化工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原料来源和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多套新建或者扩建装置的建成投产,我国己内酰胺的产能得到较快发展,行业已经由供不应求步入供应过剩,由高利时代进入微利时代,市场竞争激烈。装置开工率明显下降,2011年开工率为92.3%,之后两年开工率都在60%左右。随着装置新建速度放缓,2014年开工率又逐步回升到71.6%

   此外,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较明显,高品质产品相对较少,仅有南京东方、巴陵恒逸、巴陵石化等少数企业生产,产量不能满足实际消费的需要。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需要从住友、宇部、帝斯曼、巴斯夫等企业进口。

 

未来竞争更加白热化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技术突破带来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对进口到我国的部分己内酰胺产品相继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对国外生产商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为抢占我国市场并保持应有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未来,这些企业有可能加快在我国合资建厂或输出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从而将会降低国内装置的技术和资金门槛。

  虽然由于近几年的粗放式发展,行业濒临产能过剩的边缘。20152018年,我国仍将有平煤神马集团、长乐恒申合纤科技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兰花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巴陵己内酰胺有限公司、内蒙庆华集团等计划新建或者扩建生产装置。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18年,我国己内酰胺总产能将超过600万吨。当然这些新增产能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有推迟投产或延期、取消等不确定因素,但未来两年仍将是己内酰胺的高速扩张期。其中民营公司将是这一轮己内酰胺扩张的主体。20152018年我国己内酰胺新建或扩建情况见表1

     由于国内多套己内酰胺新建装置的建成投产,近两年进口量出现下降。201518月进口量为15.56万吨,同比减少约8.95%;进口单价为1737.10美元/吨,同比减少约24.24%20062015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进口情况见图1所示。

  随着纺织、汽车、电子、交通等行业对PA6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PA6聚合装置保持积极扩张的态势,对己内酰胺的需求量增加。此外,目前我国工程塑料及薄膜消费比例仅占总PA用量的17%,远低于世界平均及发达国家水平,己内酰胺在PA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18年我国对己内酰胺的总需求量将达220万~225万吨。

       PA6纤维和PA6树脂仍然是主要的消费领域,但PA6纤维对己内酰胺的需求增长幅度将放缓,而PA6树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但有面临被其他产品替代的风险,尤其是在纤维领域可替代己内酰胺的产品相对较多,而且竞争格局较为复杂。其中,在民用丝领域主要面临着聚酯产品的竞争,在斜交轮胎帘子布领域主要面临着子午轮胎聚酯帘子布的竞争,在地毯丝领域则主要面临着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竞争。

      未来随着我国己内酰胺生产能力的逐步增加,以及世界其他地方装置的关停,预计出口量会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国外切片厂家对己内酰胺品质要求较高,且出口需要固体货源,国内只有东方、巴陵等少数厂家能满足需求,因此,未来大幅增加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1  未来几年我国己内酰胺新建或扩建情况万吨

生产企业                       生产能力        计划投产时间

中国石化巴陵石油化工公司        10.0            2016

山东东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0            2016

山东华懋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10.0            2016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       2015年一期10万吨

山西兰花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20.0   2015年一期10.0万吨,二期2017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0            2016

阿贝尔(江苏)化学公司            10.0            2016

福建巴陵己内酰胺有限公司        20.0            2016

河北中煤沧州旭阳化工集团焦化    10.0            2016

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公司          20.0      2015年一期10.0万吨

内蒙古黑猫煤化工有限公司        10.0           2016

山西潞宝兴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10.0           2016

平煤神马集团公司                20.0           2016

安徽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公司        20.0           2017

鄂尔多斯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  20.0           2017

浙江三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50.0           2017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0           2016

长乐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        100.0           2018

山东方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0           2015

合计                            390.0  

 

入市需谨慎 修炼内功正当时

  由于我国己内酰胺市场正趋于产能过剩,国内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从进口商转换到国内生产商。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的严酷性,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降低能耗、物耗,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加氢精制以及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从工艺源头上减少硫酸铵副产量,以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同时,应重新制修订己内酰胺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标准,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在纤维领域的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工程塑料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比例,有效减少替代品的冲击。

  对于计划进入己内酰胺生产行业的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原料、技术、公用工程条件以及物流、产业链等因素,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劣条件及行业风险,慎重加入市场竞争。在建设规模化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的同时,应加快建立与下游产品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经营模式,规避市场风险。建议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应该着重选择在其中下游产品集中的福建、广东、江浙等地,这样有利于采用液体输送,降低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国家有关部门需加大调控力度,加强产业运行监测,适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加强规划引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综合运用节能环保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还应该加强产业间的横向联系,规范市场,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持续发展。

  全行业应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抑制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倾销行为,巩固反倾销成果;同时积极扩大出口,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