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烯烃贸易格局将生变
□ IHS化工中国聚烯烃市场总监 王兵利
2014年全球聚烯烃需求已经占全球塑料需求总量的62%;我国塑料需求量达到734万吨,其中聚烯烃占57%。国内市场巨大的需求潜力诱使企业大规模投资,使得我国已成为全球三大高速扩张地区(北美、中国和中东)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未来几年,我国聚烯烃扩能步伐将加快,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贸易格局将发生变化,从PP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
扩能步伐加快
2010年之前,我国聚烯烃产能扩张均依托石油为原料。从2010年国内首套煤基聚烯烃装置实现工业化之后,我国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及下游项目出现停滞,而煤基聚烯烃优势凸显,项目投资加快。未来5年,我国聚烯烃产能扩张将主要来自煤基烯烃/聚烯烃项目。另外,随着北美页岩气的商业化,中国投资者希望进口廉价丙烷原料,投资建设丙烷脱氢PP项目。因此,这类项目也成为我国聚烯烃扩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未来5年,我国PP的产能扩张将快于历史任何时期,根据目前已经审批和在建的项目,2015~2019年的新增产能为1223万吨,占全球新增产能的73%。按原料路线分,本轮扩张的主力军是煤基PP和丙烷脱氢PP,而其他原料路线的PP产能扩张将大幅减少。2014年,我国煤基PP的产能已占国内PP总产能的10%,预计这一比例将在2019达到30%。
与PP相比,我国PE的产能扩张并没有那么疯狂。根据已经审批和在建的项目,2015~2019年我国PE新增产能为772万吨,占全球新增总产能的35%。在本轮扩张中,煤基PE是扩张的主力军,石脑油路线的产能扩张锐减。2014年,煤基PE仅占我国PE总产能的4%,到2019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6%。
需求领跑全球未来,我国依然是全球聚烯烃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潜力巨大。因为按人均消费量算,中国PE人均消费量依然很低,2014年的人均消费量仅为16.4千克,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高达36~38千克。与PE相比,PP的增长潜力较弱,2014年我国的PP人均消费量为14千克,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为17~18千克。预计到2035年,国内PE人均消费量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到2022年左右,我国PP的人均消费量可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内聚烯烃需求大致分为内部需求和出口需求。其中,出口需求由来料加工企业所贡献。随着我国劳动成本的提高,来料加工企业正在进行产业大转移,一部分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另一部分回流北美。因此,今年我国来自北美、日本的出口订单明显减少,预计未来这种情况将成为常态。10年前,我国聚烯烃的出口需求占总需求的24%~25%,最近几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7%~18%,预计未来将下降到10%~11%。
就PP而言,尽管我国的年均进口量约500万吨,但除一些特种料进入国内市场外,大部分都流入来料加工企业,产品直接出口,国内企业想要挤占这部分市场份额还相当困难。因此,我国聚烯烃的需求增长需要依靠内需拉动。
贸易格局生变
以前国内的观点认为,我国聚烯烃供不应求,严重依赖进口。但是,经过10年的大规模扩张,这种观点或将无法立足。从PE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提法仍可以适用。但是对PP而言,则完全不同。2016年,我国PP产能将超过国内需求,在名义上实现自给自足,2019年进口比例将从目前的26%下降到7%。其中,只需进口专用料,而通用料将完全自给,甚至还要部分出口。国内PP产能扩张将改变全球贸易格局,我国将由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即将变成净出口国。
与PP相比,国内的PE发展仍有一定的供应缺口,其发展空间远远好于PP。2014年,国内PE的自给率已经达到58%。随着新产能的释放,预计到2019年我国PE的自给率将达到61%,仍有39%的进口缺口,绝对量则高达1000多万吨。未来5年里,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PE进口国。
王兵利 1984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获得英文学士学位。拥有30年石化行业工作经验,从事聚烯烃市场咨询。目前为IHS化工总监以及中国地区聚烯烃经理。在此之前,王兵利任CMAI中国公司聚烯烃经理。最初在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工作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