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将进入崭新时期。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公司未来在大中华地区发展的前景?如何将公司业务与中国“十三五”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如何通过创新促进业务发展?这是很多在华的外资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话题。近日,贺利氏(Heraeus)大中华地区总部总裁张达博士在上海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就这些话题分享了他的见解。
内外兼修 逆势而上
周刊:去年10月贺利氏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这是否意味着未来贺利氏在大中华区的发展还将加码?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破7,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对贺利氏是否也带来了影响,您如何看待未来集团在大中华地区的业务发展前景?
张达:大中华地区是贺利氏集团最为重要的三个市场之一,2014年也是我们进入大中华地区40周年,在这个时候成立地区总部,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早在2009年,我们就在上海设立了区域中心。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以及大中华地区业务的发展壮大,贺利氏集团决定成立大中华地区总部,为分布在本地区的20家贺利氏公司提供战略指导、专业支持和共享服务平台。
和许多在华发展的跨国公司一样,我们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一些挑战。从总体来看,当前全球整体经济不太景气,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形势稍好,但也面临下行的压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速若能保持6%以上,就能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增量。因此,我们对中国的市场潜力和业务发展仍有信心,并将持续投资,推进贺利氏在大中华地区的持续发展。
周刊: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贺利氏准备如何应对挑战、逆势而上,推进大中华地区的业务良性增长?
张达:在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形势下,潜心修炼“内功”十分必要,可以概括为两点,即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此,贺利氏在全球推行了HPS(贺利氏生产系统),分析每个工艺流程,简化中间步骤,以提升生产的效率、降低原料及加工过程的成本,让我们的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同时,设立地区总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协调并优化内、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客户要求,应对市场变化,这也是炼好“内功”的一部分。
同时,修炼“外功”同样不容忽视。我们要不断捕捉市场发展的新机会,不仅是在新产品方面的机会,开发已有产品的新应用也值得关注。作为一个致力于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企业,我们始终关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并希望能积极参与其中。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与客户携手共进,帮助相关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
顺势而为 谋划未来
周刊:“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主基调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对于贺利氏来说,未来将抓住哪些机会?
张达:中国现在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满足国内需求上,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在质量上的提升,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尤其是在一些高尖端的制造领域,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品质的需求。我们期待看到“十三五”规划带来更多的机遇,并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贺利氏长期关注环境、可再生能源、健康等领域。因此,不少业务都与“十三五”倡导“绿色”、“创新”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例如,贺利氏近年来与中国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展开积极合作,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我们的银浆系列产品,能为光伏行业的客户提高导电效率,并接受更广的温控条件,从而帮助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提升产量和质量。为了强化公司的本地化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开拓中国光伏市场,2015年4月我们在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成立光伏区域研发中心,主要进行正面及背面金属浆料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应用与开发。
11月下旬,随着贺利氏特种光源中国应用中心的落成,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红外线、紫外线等产品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汽车、印刷、服装、食品等各个行业的客户提供先进解决方案。此外,面对日益严峻的空气质量问题,我们正在和国内一些企业合作,探索如何应用紫外线产品来分解含有危害成分的工业废气,从而减少污染,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周刊:今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这为贺利氏带来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贺利氏的哪些业务与制造业升级相关?
张达: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也都会逐步在国内落户,为此客户将会有许多新的需求,以支撑它们的业务发展和技术升级,这些都是我们的机会。
我们相信,无论是抓住这些机遇来开发新产品,还是将已有的产品应用拓展到新的领域,都将为贺利氏业务的增长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贵金属材料方面,贺利氏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我们在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今年10月在山东招远合资公司新工厂的投入使用,将为电子行业提供更多先进材料,助力整个行业实现产业升级、迈向新的台阶。
着眼未来 持续创新
周刊:提质增效、优化产能、转变增长方式是未来几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努力的方向,贺利氏如何通过自身产品创新带动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
张达:我们能够提供面向化工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催化剂等,贺利氏全球11个业务单元中,有多个业务单元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化工行业的众多客户。例如,贺利氏为很多大型石化企业提供催化剂的贵金属循环利用技术服务,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贵金属资源,可以帮助我们的客户提高效益,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避免了重金属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含氟催化剂热处理工艺曾荣获2012年贺利氏最佳工艺创新奖,意味着贵金属循环再生技术是从中国诞生,走向世界。此外,贺利氏还推出了针对化学和制药行业的废催化剂焚烧和采样服务。
总之,贺利氏整合贵金属提炼和为石化客户提供贵金属产品,开展贵金属的完整循环链业务,不仅为客户提供了增值服务,更为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作用。
周刊:贺利氏是活跃于全球市场的科技集团,十分注重创新。每年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大约是多少?怎样进行创新?
张达:从整个集团来看,我们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占产品销售额的3%。目前,我们正在德国哈瑙基地打造全新的创新中心,把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的研发人员聚集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实际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跟随下游客户的需求趋势,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另一种是破坏性创新,即引领客户的需求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创新。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当前,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其中,3D打印目前受技术所限,只能以塑料材质为主,这就会大大限制它的应用范围。而贺利氏正在着眼于3D打印前沿性技术的未来需要,积极研发高熔点、高强度、应用面更广的金属材质,未来可能应用到人造卫星、汽车发动机的零部件上,有望为3D打印技术带来一个重要的飞跃,由此带来的产业影响也将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