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九次科技创新大会上,全体滨化人再次明确了打造百年企业的目标。在已经走过的45年历程中,滨化一直专注于氯碱行业,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完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在实现“百年梦”的道路上,滨化应如何把控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如何让创新驱动落在实处?如何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在会议期间,记者专访了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正。
周刊: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创新”置于“十三五”需要树立并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滨化也提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十三五”发展思路,您认为未来发展中企业如何将创新落到实处?
张忠正:要将创新落到实处,就要充分理解创新的重要意义,达成强化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思想共识。回顾“十二五”乃至滨化40多年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比较优势。滨化人对创新的理解很深刻。我们从一个年产2200吨的小氯碱厂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和创造,始终注重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并进行改造升级再创新,这就是我们在同行业中保持比较优势的关键所在。
此外,要创新还必须明确创新的目的和如何创新。创新的目的就是围绕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创造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市场。市场就是客户和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要想占领市场,研究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好处,根据客户需求组织生产,整个管理、营销、服务等系统也都要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这就是市场规律。创新工作离不开市场和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才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效益。这才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周刊:滨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而人才是关键。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新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本次科技大会奖励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及一批首席技师。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张忠正:历经多年的发展,我们逐步形成了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并驾齐驱的大人才格局。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导向,注重干部学习培训,不断加大监督考核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干部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措施。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干部的管理更加规范,要求更加严格,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干部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公司专门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并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同时还成立了青年科技协会。通过这些组织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提高和研究开发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今年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的评选,我们更加注重倾向于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和实际贡献,就是要真正发挥好人才津贴的激励作用。下一步,我们还将完善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探索管理期内年度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逐步实现动态管理。
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还为基层员工搭建了一个竞争的平台,通过培训考试选拨首席技师及工种技术带头人。
周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行业来说存在怎样的挑战?滨化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化危为机?
张忠正:经济的新常态对化工行业而言,意味着市场需求进入增长平缓期,行业生产进入供应宽松期,化工产品进入竞争激烈期,企业发展进入转型创新期。不创新就没有出路,谁能在新常态下实现突破性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核心装备,谁就能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掌握主动。
加上今年11月份开车的氧阴极装置,目前集团共拥有烧碱产能60万吨,在当前国内氯碱行业整体形势不佳、烧碱产量首次下降的情况下,滨化烧碱的负荷率却能达到90%以上。之所以能高负荷运转,是因为我们的成本承受能力强,产品综合效益高。虽然氯碱行业亏损,但我们产业链上的其他产品可以调节利润。
滨化早期就十分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20世纪60年代,氯碱企业PVC的废渣堆成山,我们当时就使用了电石渣代替石灰进行皂化生产环氧丙烷,废渣再做建材砖。最近我们又以环氧丙烷的副产品二氯丙烷为原料,新上了四氯乙烯生产线。受限于国家环保政策,二氯丙烷市场遭遇寒流,产品售价有大幅下降。四氯乙烯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我们借鉴国际经验,正在积极寻求副产氯化氢的高附加值利用。除了延伸产业链,产品也向系列化、多样化发展,各种浓度、各种规格的产品应有尽有,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周刊: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滨化一直将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新常态下,企业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张忠正:要舍得投入,超前投入。仅仅依法缴税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与环境和谐发展。滨化企业生产产生的“三废”都自己处理,不给社会增加负担。
公司始终将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控制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自2000年以来,先后投资5亿余元建设了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主要包括:投资2.5亿建设了3套污水处理装置;投资0.8亿元建设了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投资1.5亿建设了废渣综合利用制砖装置。污染治理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并建设了与国家、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的污水和烟气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环保信息的公开。同时,按照“管、防、控”的原则,不断完善“以环境风险防控为核心,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的应急管理模式,突出事前预防、强化事中应对、完善事后管理,建立了车间一分公司一股份公司三级应急防控体系。
周刊:要铸造百年企业,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近年来滨化为实现“百年梦”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未来公司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张忠正:一家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既要守得住又要展得开。全球百年以上的企业有6000多家,而中国的百年企业屈指可数。国外的百年企业都具备工匠精神,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因此,我们要做百年企业,也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现有的业务要守得住,未来的业务要展得开。
未来滨化要从基础化学品生产商向特种化学品生产商转型,关注精细化学品或新材料,围绕氯碱产业链延伸,兼顾新领域的开发。近年来,滨化已经加快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结构更趋合理。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公司新增氯丙烯、双氧水、四氯乙烯、五氟乙烷、聚醚、破乳剂、乳化剂、重防腐涂料、水质处理剂、电石、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产品等多种产品。烧碱、环氧丙烷等产品产能进一步提高,高附加值的食品添加剂烧碱和盐酸、试剂盐酸的销量逐年上升。氯乙烯装置实现了利用三氯乙烯副产HCl生产VCM单体,且产品质量满足了糊树脂厂家需要。精细化学品产能达到了10万吨,增加了POP等新产品系列。下属公司嘉源公司的重防腐涂料项目在有效利用公司的副产有机氯化物的同时,增加了产品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为“十三五”发展和实现“百年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