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过于求矛盾显现三氯乙烯企盼有度发展
■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 郑结斌
近年来,随着行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我国三氯乙烯已经基本能满足不同下游领域的需求,企业也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高速增长带来的后遗症却蚕食了行业的利润,产品价格降幅明显。相关企业应增强忧患意识,保持理性,维持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行业交流,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产能产量增长 行业迎高速发展期
三氯乙烯主要用于金属清洗剂行业,其次是化工原料。上世纪60至70年代初期开始,三氯乙烯产销两旺。到80年代中期由于被其他产品取代,消费量有所减少,产量开始下降。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三氯乙烯作为替代品,在化工原料中间体和制冷剂HFC134a制造需求量迅速增加,消费量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行业也迎来一轮大发展时期。
近年来,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三氯乙烯用于金属清洗的消费量有所减少,但用于化工原料的消费量却由于制冷剂HFC134a需求量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中国,三氯乙烯主要作为制冷剂原料,需求量较大。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电石厂和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我国三氯乙烯行业发展的新局面。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虽然产量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下游消费需求,进口量逐年递增。近年来随着国内产量持续增长和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进口量明显下降。2005~2015年我国三氯乙烯的进口量统计见表1。
反倾销措施实施使国内三氯乙烯行业迎来了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近几年,行业产能、产量急剧增加,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高峰期国内三氯乙烯总企业数接近20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三氯乙烯总产能近60万吨。在产能、产量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三氯乙烯行业已完全自给,并满足下游各行业的不同需求。随着技术进步,产品品质和其他各方面均取得了较为可喜成绩。
需求单一 高速扩张存隐忧
“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受下游特别是制冷剂行业需求的拉动,三氯乙烯不管是从产量还是价格上都一路飙升。由于三氯乙烯市场价格不断冲高,盈利能力较强,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行业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新建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
近年来,高速发展为国内行业带来了隐忧。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和氯碱行业生产企业氯平衡的需要,国内三氯乙烯装置的不断增加,产能产量迅速增加。国内三氯乙烯下游主要集中在制冷剂行业,受下游制冷剂行业影响也大。下游需求增速远低于供应量增速,供过于求矛盾已突显。2005~2015年我国三氯乙烯供需走势见图1。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三氯乙烯产量在30万吨左右,在整体市场行情不佳的背景下,多数企业进入亏损境地,因此部分装置停产导致国内行业整体开工率偏低。
由于供需矛盾突出,加之下游需求萎缩。国内三氯乙烯市场价格不断探底从2010年最高1万多元(吨价,下同)下降到不到5000元,降幅超过50%。随着价格进一步走低,行业陷于全面亏损,多数企业停产。2007~2015年我国三氯乙烯价格走势见图2。
去产能调结构 让发展更有度
随着制冷剂行业的冲高回落,三氯乙烯市场也开始转入下滑通道。但是由于行业信息反馈滞后,三氯乙烯似乎未能止住扩产的步伐,新项目仍然如火如荼。同时,氯碱企业受氯平衡的需要,三氯乙烯产品也受到多数厂家的青睐,新建项目热度不减,导致三氯乙烯行业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供需矛盾突出。
为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盲目扩张,整个行业需要回归理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产品差异化,真正实现行业的调结构和转型。
一是维持国内供需平衡,保持理性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目前,三氯乙烯消费量对制冷剂依赖性较强。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受终端市场影响,制冷剂行业需求增速远低于供应增速,因此必须放缓供应增速,保持供需平衡,以缓解整个产业链供过于求的矛盾。
二是提高现有装置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扩大三氯乙烯应用范围,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
三是构建畅通有序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行业交流,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国内生产企业总数不多,彼此沟通较为方便和畅通,行业应建立透明的信息交流和互通平台。
“十三五”期间,三氯乙烯行业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重点解决去产能、降成本,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相信经过新的一轮结构调整,三氯乙烯行业将迎来发展期和机遇期。
表1 2005~2015年我国三氯乙烯进口量统计表 吨
年份 数量
2005 23078
2006 32493
2007 43989
2008 47616
2009 31467
2010 4829
年份 数量
2011 274
2012 0
2013 0
2014 0
2015 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