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三管齐下” 优化资源配置 钾肥行业可持续发展该如何迈步?
2016年11期 发行日期:2016-05-31
作者:zhoukan2012

  我国钾肥工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有了结构性地转变。目前,我国钾肥已形成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青海察尔汗和新疆罗布泊两大钾肥生产基地,使得我国钾肥生产技术和单套装置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受我国钾资源的限制,除基础型产品氯化钾仍有50%左右需依赖进口外,硫酸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主要钾肥产品都已自给有余并大量出口。
“十二五”期间:
  扩产能,稳销量 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市场供应健康持续 随着青海察尔汗和新疆罗布泊两大资源型钾肥生产基地建成并稳定、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型钾肥产能、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我国钾肥产能从2010年的214.4万吨K2O(下同)增至775万吨,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达29.3%;资源型钾肥产量从2010年的318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571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2.4%。同期,总进口量从346.1万吨增至564.2万吨,年均增长率10.3%;总供应量从2010年的626.7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8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5.4%。期间国内钾肥自给率一直稳定在50%左右。此外,加工型钾肥的产能、产量也得到较大发展,到2015年分别达到354万吨和193万吨;钾化工主要产品产能、产量也得到较大发展,到2015年分别达到250万吨和105万吨。
  表观消费量稳步增长 2015年,我国钾肥总表观消费量为1002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327.6万吨,年均增长率8.24%。在我国总耕地红线保持18亿亩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我国钾肥表观消费量的增加,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生产对钾肥的作用和认知度大大提高。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钾肥企业装置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 年底,我国共有资源型钾肥企业 66家左右,加工型钾肥企业 200家左右;其中,装置规模大于 100 万吨的大型企业有 3 家,约占国内总产能的 65%,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的格局。
  进出口保持稳定 我国自1972年开始进口钾肥以来,已经累计进口氯化钾(KCl)超过 1.3 亿吨(实物)。2015 年,由于国际钾肥价格的下跌促进了销量的增长,我国氯化钾的进口量达到934万吨(实物),进口钾肥是解决我国钾肥供应不足的重要渠道。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钾肥出口关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品种氯化钾和硫酸钾,从2010年的征收105%出口关税到2015年的征收600元/吨的出口关税,硝酸钾等加工型钾肥和钾化工产品的关税已经大大下降。
  境外“拿钾”,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16年3月底,我国境外计有23个处在不同工程阶段的钾肥项目,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老挝、哈萨克斯坦、刚果(布)、泰国、乌拉尔、阿根廷、美国等8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已取得了近130多亿吨的优质氯化钾资源储量。计划项目KCl产能超过1000万吨,已在老挝建成投产4个项目,KCl产能77万吨。并于2014年实现了境外钾肥项目产量反哺国内市场氯化钾11万吨。
  资源勘探取得突破 2014年11月6日,中央地勘基金发布数据称,我国深层卤水找钾工作又取得重大突破——柴达木盆地首次发现储量巨大的新型钾盐资源“大厚度深层孔隙卤水”,预测氯化钾资源量超两亿吨。“大厚度深层孔隙卤水”这一新种类,不同于以往发现的赋存于地表浅部盐层、地层中的晶间卤水,属于突破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青海省乃至我国的钾盐找矿空间。
  资源开采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青海盐湖的固液转化工程实现新增基础储量1.37亿吨,盘活难采钾资源2.6亿吨,配合深部承压卤水的驱动开采,相当于再造了1个察尔汗盐湖。青海冷湖大盐滩晶间卤水,采用石油行业常用的压裂技术大大提高了晶间卤水的采收率;开采煤炭系统成熟的短臂技术在老挝的固体钾盐矿山机械化开采中成功,为我国境外类似钾石盐或光卤石钾资源的高效率开采打开了空间。
  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果 青海盐湖开发的低品位难采固体钾盐高效利用技术,将察尔汗钾矿资源利用率由27%提高到74%,采用自主研发的反浮选-冷结晶法与冷结晶-正浮选法、尾盐溶解转化热溶结晶法组合加工技术,使加工单程回收率由55%提升至65%,钾盐综合回收率由不足40%提升至70%以上,产品品位、质量大幅提高,装置规模由100万吨增加至500万吨。
  装置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同时钾肥装置规模向大型化发展。新建氯化钾项目装置规模均大于30万吨,硫铵法硫酸钾装置在10万吨以上,硝酸钾装置在5万吨以上,磷酸二氢钾装置在2万吨以上。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100万吨氯化钾、120万吨硫酸钾、10万吨硝酸钾、10万吨磷酸二氢钾、30万吨钾肥干燥,造粒、大型结晶器和过滤机、低品位氯化物型卤水固体钾矿制氯化钾等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大多实现了国产化,部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装置投资大幅度降低,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自主开发的资源型硫酸钾和硫酸钾镁肥产种投入市场以来需求持续旺盛,销售量逐年增多,从而使得我国钾肥产品结构大为改善,产能不断放大,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进口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产钾肥竞争力的增强和产能的不断扩大,我国可以根据国内产量情况和市场需求变化调节钾肥进口量,进口联合谈判成绩卓著,话语权越来越大,价格始终处于世界贸易的“价格洼地”。加工型硫酸钾、硝酸钾等加工型钾肥进口量逐渐减少,已经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钾肥出口关税的下降,给钾肥行业增加了活力,扩大了出口创汇。
“十三五”期间:
  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钾肥工业应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按照国产、进口、境外三部分有机组合、互相支撑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钾肥工业的发展还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根据国家提出 2020 年主要农作物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调整产品结构、降本增效、提高钾肥利用率,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保证工业生产需求和国家粮食安全。具体工作将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总量目标
  资源型钾肥:到 2020 年,钾肥行业资源型钾肥总体产能 750万~850万吨,产量达650万吨;“十三五”期间,进口钾肥仍将是补充我国钾资源不足的重要的渠道,进口量将保持平稳增长,“十三五”末将增长到1000万~1100万吨,境外钾肥基地反哺国内市场进口量将稳步增多,自给率会降至45%左右。
  加工型钾肥:到2020年,产能将扩大到450万吨左右,产量会维持在250万~300万吨。
  钾化工产品:到2020年,产能将扩大到300万~350万吨,产量将增长到175万~200万吨。
  此外,行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配合农业部门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含钾肥料。预计到 2020 年,新型肥料的施用量占总体化肥施用量的比重将提升到 30%。
  行业表观消费总量:根据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我国东北地区等4地区要“稳钾”,西南地区要“补钾”,西北地区要“调钾”,加之我国加工型钾肥产品及工业生产产品逐步扩大国际市场,对钾肥的需求总量将会逐步增长,预测到2020年,国内表观消费总量将达1500万吨。
  2. 企业结构目标
     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使得企业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预计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高,5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钾肥企业(包括集团)产能比重将占 80%以上,建成 10 个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钾肥骨干企业集团。
  3. 技术目标
     加大钾盐资源开发加工创新力度,提高技术创新力,进一步提高钾盐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和技术装备水平,2020 年全国钾肥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应有明显提高;采用新型难溶性钾资源开发技术,加大难溶性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单套装置规模尽快得到提高,使整个行业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为保持可溶性钾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控制新建资源型项目数量,防止盲目扩张。
  4. 综合发展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所有加工型硫酸钾企业能耗要达到《硫酸钾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在节能减排、三废治理、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期间,首先我国的钾资源发展战略应以国内突破为主,兼顾境外找钾。
  第二,要合理规划国内产能,增强生产的计划性,保护国内有限的钾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提高钾资源的利用率,将钾肥资源效益最大化,稳定市场,提升行业信心。针对我国钾资源不足的情况和保障粮食安全要求,建议国内钾肥产量应控制在600万吨左右。
  青海、新疆、西藏的盐湖资源,是我国钾、锂、硼的重要来源地,潜在价值巨大,建议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
  第三,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运用我国钾资源较为集中的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更多的优质资源配置给技术先进、资源利用效率高、产品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提高钾及其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效益。
  第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应重点研发青海、新疆可溶性低品位钾资源的利用技术,难溶性钾资源利用技术,可溶性钾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钾长石生产钾硅钙肥技术、曼海姆法硫酸钾装置升级改造技术、硝酸钾生产新技术,磷酸二氢钾生产新技术,海水提钾技术等。
  第五,优化钾肥品种结构,走差异化道路。要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产品优质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重点发展氯化钾、硫酸钾、钾镁肥、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不同规格肥种,同时开发高效、环保新型钾肥品种。
  第六,要建立严格产品质量、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体系,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通过严格标准倒逼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技术装备再创新、产品升级换代、规范市场秩序。
  最后,应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走产需直接对接的发展模式。  
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要保持钾肥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钾肥工业必须积极推进“国产、进口、境外”三部分的健康发展,推进上、下游行业企业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钾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共同寻求市场稳定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的结合点;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保证钾肥可持续供应和发展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关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具体措施和建议如下:
  1. 针对钾资源贮藏的具体情况,建议国家适当降低相关税费,减轻企业的负担
  一是资源税,为提高国内钾资源有效利用及钾肥市场的平稳有序,建议国家对资源型钾肥企业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充分考虑“三低矿”(低品位、低孔隙、低渗透性资源)的开采难度与成本。
  二是增值税,建议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我国钾资源开发的特殊性,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可暂时性减免部分增值税,保障市场供需稳定。
  三是铁路运费,目前国内钾盐资源稀缺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建议国家充分考虑农业对钾肥的需求,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铁路运费继续给予较大优惠。
  四是出口关税政策,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16 年关税实施方案》,对钾肥特别是加工型钾肥的出口关税政策放开,目前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肥料中,尿素的出口关税为全年 80 元/吨,磷铵为 100 元/吨,钾肥则高达 600 元/吨,建议将国产钾肥的出口关税降至与复合肥一致。
  2. 正视可溶性钾资源和环境保护制约
  一是根据国际市场供应情况,通过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手段,合理控制产业规模与产能以及资源的消耗速率,使钾资源保证能力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二是盐湖开发须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朝向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努力。对于已成熟矿区,强化矿区规划、开发、储量管理,实现综合开发、利用。对于成分复杂的盐湖,可作为资源储备,待技术成熟时再开发利用。
  3. 加强新型钾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是继续支持加大国内寻找可溶性钾资源的力度,寻求新资源支撑,以提高国内可溶性钾资源对我国钾肥工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屏障的保证程度;
  二是制定专项措施和政策。加大对难溶性钾资源开发利用及钾肥替代性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难溶性钾资源大规模产业化。
  4. 建立多渠道、稳定的钾肥进出口体系
  一是放开进、出口渠道的管制。鉴于国外钾盐生产能力大,国际贸易市场钾盐供大于求。为了减少风险,建议进口钾肥要多渠道,逐步放宽管制。
  二是实施战略储备。根据我国的市场需要,在国际钾价低谷时,实施国储战略。以有效平抑国内市场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强进口谈判的话语权,增强国家对钾肥行业的调控能力。
  三是鼓励精细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突破高端,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加大食品级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等精细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5. 加快提升科技管理创新能力
  随着生产成本的竞争将愈来愈白热化,新格局下低利润将可能成为新常态,国内钾肥企业要从开采、加工、流通、施用、应用等等各环节深入研究,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引入其他企业的先进自动化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积极采用自动化无人技术,走“两化融合” 之路;拓宽产业链,降低成本,保持科学开发规模均衡发展。
  6.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建议国家对钾肥境外开发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政府要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统筹规划、创造条件、指引方向、提供服务;牵头筛选出现有境外项目中的优质项目,解决境外钾矿开发中涉及的法律、资源等问题,在金融方面提供支持,委托有实力、有能力、技术领先的大型钾肥企业与国际经验丰富的大型国有企业强强联合,努力实现境外钾肥规模化发展,减少无序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
  7. 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应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总结培养人才的经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