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氯气生产、消费大国,年氯气消费量超过260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以上。目前,国内生产200余种氯产品,除占比最大的PVC外,还形成了漂白消毒剂、环氧化合物、甲烷氯化物、氯化聚合物、光气、氯代芳烃、氯乙烯以及精细化学品等十余个大系列。详见图1。国内耗氯产品生产过程中,氯原子利用率较低,有的吃氯不吐氯,有的吃氯后部分吐氯,有的甚至最终100%转化成了氯化氢。因此,未来如何加大高附加值耗氯产品开发,提高氯资源利用率,值得行业深思。
近十年来,我国的氯碱产业发展非常迅速,这也为开拓耗氯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目前我国氯碱和多种氯产品的生产能力位于世界第一。2015年,由于隔膜烧碱装置集中退出及部分长期停车的离子膜碱的淘汰,中国烧碱行业产能出现下滑,氯气产能也首次出现负增长。详见图2,图3。
氯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PVC是最大的耗氯产品,占国内氯资源消费总量的39%以上,其产能规模及开工率对国内氯资源的平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外,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盐酸、氯化石蜡、环氧氯丙烷等也是主要耗氯产品。国内耗氯产品可分为四个不同类型:
1. 最大的耗氯产品—— PVC
西部地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电石法PVC为核心的“煤-电-PVC”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成为近几年中国PVC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华东、华北等地区加快闲置落后产能的清退也是西北地区产能占比增大的一个因素。PVC产能区域分布详见图4。
2008年起,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国内PVC产能增速明显减缓,但每年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随着行业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亏损程度加重,使得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延期,长期闲置的产能退出加快。近两年中国PVC产能呈现“退多进少”的格局 。
PVC区域开工率不均衡,西北地区通常是开工率高的代表,而华北、华东、华南及东北地区开工率较低,2015年华东及华南地区PVC开工率仅为二至三成。
2. 以氯碱企业为主体生产的配套氯产品
PVC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部分氯碱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耗氯较高的产品,代表产品有甲烷氯化物、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等。
甲烷氯化物
甲烷氯化物用途多,关联度大,下游领域涉及广,产品广泛用于溶剂、涂料、电影胶片、醋酸纤维、碳酸酯、萃取剂等,此外作为中间体或反应组分还应用于各个领域,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大。近几年,随着国内甲烷氯化物装置不断投产,产能的快速扩张造成市场接近饱和。近几年产能、产量变化见图5。
甲烷氯化物由于耗氯量高、初期投资少、工艺相对简单、产品易存放等特点,受到氯碱企业的关注国内甲烷氯化物产能持续增长,近年虽增幅有所减缓,但在众多耗氯产品中仍属于增幅较大的产品之一。
经过发展,国内甲烷氯化物企业产能逐渐扩大,生产技术也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十几家规模化、集团化的生产企业。较大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华东区域;未来几年,新建甲烷氯化物产能将会加剧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见表1。
下游产品需求直接影响甲烷氯化物企业装置的排产。从市场行情看,每年3~4月份及7~8月份是下游企业订购的集中期,这一时期甲烷氯化物市场整体上扬,而其它月份则是淡季,市场下行。
环氧丙烷
近几年,国内环氧丙烷的产能受下游行业的拉动持续增长,产能由2011年的173万吨提升至2015年的304万吨,增幅达76%。详见图6。
聚醚是环氧丙烷最主要的下游消费产品,其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开工不足,低端产品技术门槛低,中小企业多,市场话语权弱,高端聚醚技术壁垒犹存,行业面临整合。其他下游产品消费情况见图7。
3.多元化生产主体的氯产品
以国企、外资、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体生产的耗氯产品占据了氯资源一定的比例。该类型企业多为个体投资不高,规模不大,技术门槛较低,且有一定地域性,代表产品有氯化石蜡、氯乙酸等。
氯化石蜡
在我国增塑剂系列中,氯化石蜡是仅次于DOP、DBP产量占第三位的品种。据中国氯碱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氯化石蜡生产企业有120余家,近年随着行业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氯化石蜡总产能已达170万吨,产量100万吨左右。行业产能增速大于产量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我国氯化石蜡行业市场表现不佳的客观事实,2015年,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国氯化石蜡的生产企业分布较广,按照原料和下游市场的就近原则,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广东、广西及浙江等地区,产能分布详见图8。从企业类型看,氯化石蜡行业无论投资,还是生产技术,所需门槛不高,所以近80%的企业为非氯碱企业,且规模参差不齐。
国内氯化石蜡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企业单产能力随着行业总产能的增长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氯化石蜡行业总产能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单产最大在10万吨以上。企业单产能力大,无论是在资金供应,原料采购,生产成本,还是市场竞争方面,都具有小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规模优势。与此同时,规模较小的作坊式企业生存困难,开工率低,部分经营不佳的企业逐渐淡出;部分沿海企业受环保等因素的限制,从生产企业变成贸易企业。
二是产能过剩局面下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我国氯化石蜡行业正处于结构优化的转折期,大型企业陆续进入市场,行业总产能的增速较快。下游需求面却受到了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下行的影响,需求疲软,增速缓慢,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三是产业链化,产品系列化的多元发展模式
国内氯化石蜡产品的生产原料主要为液蜡(正构烷烃)和液氯,为降低综合成本,部分氯碱企业和进口液蜡贸易型企业纷纷延长了自身产品的产业链,将氯化石蜡作为进一步加工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下游客户不再满足一成不变的制式氯化石蜡产品,更为青睐适合自身的定制化产品。因此,企业纷纷改进工艺,扩大产品的适用范围,以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4. 近年来附加值较高的氯产品
高附加值氯产品一直国内诸多企业的首选。尽管略高的技术门槛,以及较大的投资规模,对此类产品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定制约,但以MDI、TDI等为代表的该类产品仍在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
MDI
国内MDI装置发展迅速,近几年在国内总产能已较大的情况下,仍以比较稳健的速度扩充。2015年中国MDI产能达到309万吨,接近全球总产能的50%。
国内MDI生产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及西南地区。详见图9。企业数量较少,万华化学以180万吨的总产能掌握市场主要话语权。其余均为外资或合资企业。未来,康乃尔80万吨MDI项目已通过审核,上海科思创等也有扩建计划,预期未来过剩情况会进一步凸显。主要企业产能明细详见表2。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在当前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加强氯产品的用氯方式研究,形成氯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应用效率,实现“碱氯平衡”,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是依托政策导向,鼓励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加大氯产品发展力度;二是依托资源优势,融合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地推进氯产品与氯碱装置对接精度;三是依托产业集聚,主动与新型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相结合,拓宽下游产业链;四是依托现有装置,向下游衍生,增加加工深度;五是依托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精细化学品。
表1 甲烷氯化物主要生产企业 万吨
地区 主要生产企业 产能
山东 山东金岭化工 45
山东 山东鲁西化工 40
山东 山东东岳(集团)氟硅材料 28
山东 山东大海集团金茂铝业 8
江苏 江苏梅兰化工 24
江苏 常熟理文(香港)化工 16
浙江 浙江巨化集团(宁波、衢州) 40
广东 乳源东阳光氟 10
重庆 重庆天原化工 8
表2 国内主要MDI企业产能明细 万吨
企业名称 产能
宁波万华 120
烟台万华 60
上海科思创 50
上海亨斯迈 16
上海巴斯夫 16
重庆巴斯夫 40
日邦聚氨酯(瑞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