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国MDI树起全球“风向标”
2017年11期 发行日期:2017-05-28
作者:zhoukan2012

中国MDI树起全球“风向标”

■ 《中国化工信息》编辑部

  过去十年,我国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MDI产品需求增长区和进口国。随着国内产能的不断攀升,产品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实现了从进口大国向出口大国的转变。当前,全球MDI产能逐步上升至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状态,引发了各大公司对缺乏竞争力装置的关停。2017年,仍有国外MDI装置将陆续关停,使国内货源有更多机会出口到国外。与此同时,国内聚合MDI产品的出口退税已由之前的13%调整至目前的17%,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中国成为全球风向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球MDI总产能达到859.5万吨,其中万华化学作为国内仅有的自主生产厂,随着2014年底60万吨一体化装置投产,一跃成为全球最大MDI供应商。旗下包括山东烟台八角、浙江宁波大榭以及匈牙利卡辛克巴契卡的三个MDI工厂,总产能到达204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1/4左右。紧随其后分别是巴斯夫177.6万吨、科思创138.2万吨、陶氏114.2万吨、亨斯迈103万吨。五家企业涵盖了全球85%的产能。监测数据显示,2006~2016年,全球MDI产能平均增速在6%左右,整体产能从2006年的501.6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859.5万吨,增幅为71.4%。
  2014~2015年是国内MDI产能迅速增长的两年,总产能从2013年的214万吨猛增至2015年的309万吨,总体增幅达44%,年均增速达到20%。目前国内MDI产能309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36%,其中万华化学MDI总产能达到18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58%,其次为巴斯夫56万吨,科思创50万吨,亨斯迈16万吨和东曹瑞安7万吨。另外,上海联恒异氰酸酯有限公司24万吨的MDI一体化装置将于2017年投产,届时其MDI产能将翻番,达到48万吨。中国MDI已成为全球MDI市场的风向标。
  随着市场对MDI需求越来越大,未来几年仍将有MDI新建装置投产,且各大公司或将突破现有技术瓶颈,进一步扩大现有装置产能。由于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MDI产能的增长,全球范围内的MDI产品供应逐步上升至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各大公司对缺乏竞争力装置的关停以及改造。  
贸易流向发生逆转
  从2007~2016年,中国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MDI产品需求增长区和进口国,全球60%的需求增长源自中国。与此同时,随着国内MDI产能迅速增长,自给率也不断提升,进口量大幅度降低,但仍需从国外大量进口,进口量仍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0%左右。2006年国内聚合MDI的自给率在40%左右,而短短3年之后的2009年,国内聚合MDI的自给率就增至81%左右,2014年国内聚合MDI基本上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从进口总量来看,2013年国内聚合MDI进口量为35万吨,2014年进口量下降至32万吨,2015年下滑至26万吨,至2016年降至21万吨。
  日本和韩国是两个主要聚合MDI的来源国,不单单因为日本和韩国聚合MDI产能自给有余,还因为日韩其产品具有特殊属性,能满足国内下游产品性能需求。日本东曹株式会社(NPU)的聚合MDI在胶黏剂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无可替代性;韩国的聚合MDI适合于通用领域,与中国的聚合MDI形成正面竞争,由于长期处于套利空间,中国的进口贸易商转而采购国产货源。
  具体来看,日本聚合MDI供应商主要包括NPU、日本三井和科思创日本工厂,分别拥有40万吨、6万吨和13万吨的MDI装置,NPU和三井为主要货源企业;象韩国锦湖三井、巴斯夫是聚合MDI供应商,其产能分别为20万吨和25万吨,其中韩国锦湖三井的产品主要出口到中国。
  对比2013~2016年国内聚合MDI进口来源国数据不难发现,在经历了2014年进口量下滑后,2015年来自这两个国家的聚合MDI量又有所增加,而2016年又继续减少。来自日韩的聚合MDI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口贸易商已经逐渐失去采购的积极性,日韩聚合MDI产品套利空间小,同时2016年日本因部分装置停产,本国供应量减少,出口减少。
  由于国内供需逐步平衡,进口量相应减少,进口均价也相应降低。2014年聚合MDI进口均价为2014美元(吨价,下同), 2015年下滑至1504美元,2016年跌至1488美元。
  2007年以来,国内聚合MDI出口量迅猛增长,特别在2014年突飞猛进,主要是来自万华化学新增装置投产。2007年国内聚合MDI出口量只有5.2万吨,而从2008年起国内出口量年均增速高达29%,2015年国内聚合MDI出口量为38.22万吨,到2016年,出口量总计达42.34万吨,较2015年增长了10.8%,中国逐步成为全球主要的MDI出口国。
  2013~2016年,聚合MDI产品出口均价跟随进口均价逐年回落,2013年出口均价为2028美元,2014年下滑至1963美元,2015年下跌至1590美元,2016年跌至1434美元。在出口海关统计中,宁波、上海、青岛海关依然占据前三名。其中,宁波海关出口聚合MDI为30.1万吨,占国内出口总量的71%,上海海关出口量为7.4万吨,青岛海关出口量为4.4万吨,主要出口企业为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2017年,国外仍有MDI装置将陆续关停,给国内货源更多机会,万华化学、巴斯夫、科思创等企业将把市场重心逐步放到国内及国际两个市场上。与此同时,国内聚合MDI产品的出口退税已由之前的13%调整至目前的17%,这对于国内聚合MDI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契机。  
未来需求面喜忧交织
  预计今后,国内聚合MDI需求疲软态势将会制约后期开工率,针对分销商的销售策略也将会有所调整。
  目前来看,未来国内聚合MDI下游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在建筑节能领域。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m2,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m2,而目前我国新增建筑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已达到全社会能耗的27%,若不采取节能措施,到2020年预计全国将有50%能源消耗在建筑上。目前住建部等相关部委已制订了建筑节能实施计划,强制推行北京、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等六大城市所有建筑一步要达到节能65%的标准。到2020年新增建筑东部地区实现节能75%,中西部地区实现节能65%,对大部分已有建筑完成节能改造。如果将聚氨酯硬泡材料在外保温上的使用比例从目前的5%提升到30%,那么作为聚氨酯硬泡材料的原料聚合MDI的发展将很可观。
  其他下游,冰箱行业依旧维持弱势运行,没有明显增长趋势。但未来节能减排将继续助推新型产品,市场消费量有一定提升。汽车市场方面,国家的“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促进调机构扩内需”的鼓励政策;在个人用车领域,除“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之外,主要体现在“创新分时租赁、车辆共享等运营模式”和“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对汽车生产带来一定促进作用。
  受国际原油行情走势震荡影响,2017年聚合MDI市场也难有大幅波动,高起点可能性较大,但后期或将逐步走弱。供应面来看,随着国内新增产能逐步释放,而需求面预期增长较小,整体供需呈现弱平衡。2017年聚合MDI市场价格走势将依旧高位为主,因下游成本压力显现,价格再推高难度较大,虽有供应商控制出货主导,但行情仍有下行预期,预计国内黑料主流牌号产品实成交际价格将回落至16000~20000元。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