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过剩时代,炼油工业的五大趋势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 郭贞姬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 张文彬
随着中东、亚太地区大型炼厂的陆续投产,全球炼油能力过剩的矛盾将愈演愈烈。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将一改过去两年减少和略增态势转而较多增长,预计净增能力将达3500万吨。与此同时,全球石油供应前景并不乐观,在需求保持增长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后全球石油供应增长将可能停滞,导致供应紧张。未来世界炼油工业的发展重心还将继续向具有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行业将继续向装置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原料重质化、产品清洁化、竞争激烈化等方向发展。
过剩趋势愈演愈烈
新产能扎堆苏伊士以东
2016年全球炼油能力达到45.79亿吨,同比增长2.34%,成为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年增速。2016年全球共有炼厂615座,同比减少19座,平均规模744万吨,同比增长5.38%。当前,全球炼油能力已出现过剩,尤其随着中东、亚太地区一些大型项目的投产,亚洲地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中东地区,预计2017~2020年累计新增炼油能力5750万吨,年均增长1150万吨。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伊朗和沙特,两国合计新增4550万吨,占中东地区新增能力的80%左右。此外,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伊拉克、阿曼等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能和新增计划。
亚太地区,预计2017~2020年累计新增炼油能力(含凝析油分离装置)1.53亿吨,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两国合计新增1.08亿吨,约占亚太地区新增炼油能力的80%。
其中,印度2017~2020年共增加1950万吨。2017年巴拉特(BPCL)旗下科钦炼厂将扩能600万吨,由950万吨提高至1550万吨;印度斯坦石油公司(HPCL)拟在2018年将珀丁达炼厂扩能250万吨至1150万吨。2020年,该公司还计划对维沙卡帕特南港和孟买两大炼厂分别扩能60万吨和350万吨,至1500万吨和1000万吨。
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将一改过去两年减少和略增态势转而较多增长,预计净增能力将达3500万吨。其中,新增4600万吨(包括云南石化以及惠州炼厂二期),淘汰落后1100万吨,年底炼油总能力将达到7.88亿吨,同比增长4.6%。
目前国内在建的项目主要有:荣盛集团旗下浙江石化将增加400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单一炼厂,一期和二期将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投产;中石化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1000万吨将于2019年投产;中海油泰州石化一体化项目300万吨、中石油华北石化扩能项目500万吨、陕西延长炼厂扩建项目500万吨和中化泉州改扩建项目300万吨等。
未来世界炼油工业的发展重心还将继续向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苏伊士以东地区,未来4年将迎来新一轮投产高峰,该区内绝大多数国家如印度、印尼、越南、沙特、伊朗、伊拉克、埃及等都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模式仍将是由重工业和基建带动的粗放型增长,由此继续带来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炼油业产能的大幅扩张。预计2017~2020年,苏伊士以东地区(含苏伊士沿岸和地中海东岸国家)炼油能力将累计增长约2.27亿吨,占全球总新增炼油能力的近80%。
石油需求将达峰值
2020年前后供应增长停滞
2016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已达9660万桶/日,同比增加220万桶/日。随着控制汽车排放量的法规日趋严格,特别是欧盟将强制实施控制车辆排放的更严法规,2017~2022年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将下降130万桶/日,而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将增加850万桶/日,到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1.04亿桶/日。
但是随着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和石油资源的逐步消耗,全球石油需求终将达到峰值。例如,电动汽车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潜在“破坏者”,尽管电动汽车将只能代替有限的道路燃料需求,一些石油公司已着手准备迎接全球石油需求下降的那一天,正增加投资,开采更多天然气,削减勘探和生产成本,甚至使公司业务多元化,积极进入太阳能等替代能源领域。
全球石油供应前景并不乐观。随着油价连续第三年保持低迷,产油国和石油公司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的投资大幅下降。对于上游石油支出来说,过去两年是一场灾难,这两年全球上游石油支出至少削减了25%。据预测,2022年前全球石油供应量有望增加560万桶/日,将达到9670万桶/日。其中来自欧佩克的供应量将达到3580万桶/日,来自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供应量将达到6090万桶/日。然而,新增供应量主要将发生在预测的早期,2020年后全球石油供应将陷入停滞,除非新项目被迅速批准。在需求保持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后全球石油供应增长可能停滞,将会导致供应紧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制造业增长放缓,结合新型交通工具对石油的替代,在高铁、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影响下,2016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首次出现萎缩,供应过剩,供需宽松态势加剧。
2016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31283万吨,较上年下降1.6%。由于乘用车保有量和民航业运输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汽油和煤油消费量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回落。2016年我国汽油消费量为11895万吨,同比增长2.54%;煤油消费量为3058万吨,同比增长9.2%。与此相反,柴油消费量同比下降6.1%,为16330万吨,这是我国柴油消费自2001年以来首次下降。
2017年我国经济增速延续缓中趋稳态势,我国石油消费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可能进一步扩大;炼油能力将重回增长轨道,产能过剩形势更加严峻。预计2017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31972万吨,较2016年增长2.2%。其中,汽油12525万吨,增长5.3%;柴油16086万吨,下降1.5%;煤油3361万吨,增长9.9%。
炼油工业呈现五大趋势
未来世界炼油工业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1.继续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全球炼厂平均规模继续增加,2016年全球炼厂平均规模达744万吨,与2010年相比平均规模扩大11.7%。美国52%的炼油产能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85%的炼油产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韩国蔚山年炼油能力达4200万吨;新加坡裕廊年炼油能力达6732万吨。中石化在“十三五”期间将投资2000亿元,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4个世界级炼化基地,建成后四大基地炼油能力将达到1.3亿吨,占中石化炼油能力的45%、全国总炼油能力的17%。
2.清洁燃料标准加速升级
近几年,全球一些主要国家的油品标准升级速度在加快,汽柴油硫含量降至10×10-6 g/g以下基本是国际趋势。自2017年1月1日起,美国执行清洁汽油硫含量指标10×10-6μg/g以下的标准;欧洲委员会也要求欧盟成员国生产硫含量接近零的汽油;日本目前限制汽油硫含量不高于10×10-6μg/g;亚洲等地发展中国家的清洁燃料标准也在追赶世界领先标准,如印度提出自2017年4月1日起执行汽油硫含量不大于50×10-6μg/g的标准,到2020年执行汽油硫含量不大于10×10-6μg/g的标准。
目前我国的油品质量标准已领先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部分省市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执行国5标准,2019年1月1日起将执行国6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标准。我国油品质量标准升级的总体趋势是汽油硫含量降至10×10-6μg/g,烯烃、芳烃、苯体积分数继续下降至15%、35%、0.8%,柴油硫含量降至10×10-6μg/g,多环芳烃体积分数继续下降至7%。
3.全球石油贸易格局深度调整加速
随着美国国内原油产量不断回升,美国原油出口禁令于2015年底解禁,随后美国原油出口量大幅增长。当前美国原油出口主要目标国是加拿大,约占60%,同时对亚洲、欧洲、拉美等地区的出口也均有所增长。
世界石油消费增长将带动国际石油贸易总量继续增加。从世界贸易格局看,产油国减产将导致近期贸易格局有所转变。国际原油市场将形成北美、中东两大出口中心,美国将从当前的原油净进口国向重要的原油输出国转变,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将加大原油出口。中国、印度将保持全球石油需求中心的地位,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对中国来说,尽管中国进口来源日趋多元化,但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仍较高,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
4.成品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近年来,美国、中东炼油能力在不断增长,同样在积极扩大成品油出口。自2013年以来,美国炼厂的成品油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中东地区在延长石油产业链,从上游向下游拓展。目前,各地区成品油标准在不断接近,这使得国际成品油贸易更加活跃,竞争形势也更加激烈。
我国通过加大成品油出口力度调节国内资源平衡,2016年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韩国和印度的第三大汽、煤、柴油净出口国。随着我国成品油出口不断放大,亚太地区成品油贸易格局也发生改变,我国成品油出口面临着与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的竞争。
5.全球原油品质仍将向中重质化发展
美国“页岩油革命”减缓了世界石油供应高硫化、劣质化趋势。中期来看,美国页岩油产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欧佩克原油产量可能从2016年创下的历史新高有所回落。因此,原油产量增量中轻质原油仍将占主要部分,原油品质结构的轻质化趋势不会改变。但长期来看,由于已探明储量以中重质资源居多,未来全球原油品质将向中重质化发展。
表1 近几年国内原油及汽柴油进出口量 万吨
原油 汽油 柴油
进口量 出口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进口量 出口量
2008 17890 373 199 204 625 63
2009 20379 518 4 494 184 451
2010 23931 304 0.01 517 180 467
2011 25255 252 3 406 244 203
2012 27109 243 0.45 292 95 186
2013 28214 162 0.41 469 354 35
2014 30836 60 3.39 498 370 13
2015 33549 286 17 590 43 716
2016 38104 294 21 970 92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