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丙酮消费结构将生质变 MMA、双酚A成双引擎
2018年15期 发行日期:2018-07-31
作者:■ 于知航

  作为苯酚的联产品,丙酮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苯酚的市场变化。随着高效溶剂回收系统的使用,国内消费结构将发生质变,MMA及双酚A将成为拉动丙酮需求的双引擎。进入“十三五”,国内迎来新一轮苯酚/丙酮的投资潮,投资者均在考虑产品链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全球供应相对富裕
  丙酮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发酵法、丙烯直接氧化法(Wacker 法)、异丙醇脱氢法、异丙苯法。20世纪80年代以前,将近30%的生产工艺采用异丙醇脱氢法和Wacker法,但由于异丙苯法联产苯酚/丙酮生产成本低,现已成为生产丙酮最为经济的方法。目前,发酵法只有一些不发达国家仍在使用。异丙醇脱氢法在欧美地区的生产装置大部分已关闭。Wacker 法仅在日本建有生产装置,该装置由于生产成本高也已关闭。目前,占世界总产量92%的丙酮通过异丙苯法生产。
  丙酮作为苯酚的联产品,其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苯酚的市场变化。由于2010—2015年世界苯酚衍生物双酚A需求强劲,许多新的异丙苯法苯酚生产装置相继投产,导致了丙酮产能增长过快,双酚A消费丙酮的比例仅是苯酚的1/3,造成世界丙酮供给过剩。
  全球范围来说,丙酮最重要的下游应用主要用作溶剂、丙酮氰醇法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ACH/MMA)、双酚A和甲基异丁基酮(MIBK),分别占到其总消费量的34%、26%、24%和8%。
  世界丙酮产能集中度较高,其中以亚洲企业居多。2017年全球丙酮产能达到800万吨,其中英力士苯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丙酮生产厂商,产能达到116万吨,装置全部位于西欧和北美地区;沙特拉比格以51.8万吨丙酮产能位居世界第二;台塑位居第三,产能43万吨;其他包括日本三井、台湾长春石化、韩国LG、美国壳牌公司产能几乎相当,规模在36万~37万吨左右。
  2018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计划永久关停在德克萨斯州年产38.4万吨苯酚/丙酮装置的生产;沙特延布石化35万吨酚酮装置和印度迪帕克亚硝酸盐有限公司32万吨酚酮装置预期2018年投产。随着沙特及印度装置的陆续投产,预计今后世界丙酮的供应仍相对富裕。
国内新一轮投资注重产品链一体化
  我国从1956年开始采用发酵法生产丙酮,由于该法生产成本过高,近几年生产丙酮的量极少,仅有个别地区自产自用或溶剂回收,产量可忽略不计。
  “十一五”末期,我国丙酮能力为54.4万吨。“十二五”期间,国内苯酚/丙酮行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高潮。2015年我国丙酮产能大幅增加到153万吨。2015年华东三大苯酚/丙酮装置集中投产,包括上海西萨40万吨装置、宁波台塑48万吨装置、中石化三井40万吨装置,丙酮产能合计增加48万吨,产量也随之增长,从2014年的87.02万吨增至2015年的106.8万吨,同比增长22.7%。
  2015年,丙酮产能达到153万吨,此时,产能布局发生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产能过剩,竞争激烈。2015年行业平均开工率降至66%,2016年上升至78%,2017年又降至72%。2016年、2017年国内苯酚/丙酮无新增产能,较2015年持平。2018年中海壳牌石油有限公司35万吨苯酚/丙酮装置投产。
  目前国内的丙酮生产企业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共有6家生产企业,丙酮产能合计151.5万吨,占比达到61.4%;华北地区有两家生产企业,产能达到23万吨,所占比例为15.2%;山东地区仅利华益一家生产企业,其中丙酮产能在13万吨;东北和华南地区产能分别为10.5万吨、12万吨,比例分别为6.9%、7.9%;西南地区无丙酮生产装置。我国苯酚/丙酮产业的布局,造成丙酮行业存在区域不平衡。其中华东地区受益于原料供应、下游集中、运输便利等诸多优势,成为苯酚/丙酮行业的集中生产地区,导致华东市场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而山东地区、东北地区由于生产企业少,规模小,供应相对短缺。
  2017年国内主要丙酮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见表1。
  “十一五”期间,国内丙酮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60%,在世界丙酮总体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丙酮市场“一枝独秀”。国内丙酮市场一度成为世界企业,尤其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生产企业争夺的对象,进口量持续攀升。“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内几套大型苯酚/丙酮装置的投产,进口量出现大幅下滑,丙酮的净进口量由2010年最高峰时的75.1万吨降至2013年的48.9万吨,近五年一直维持在40多万吨,2017年为49.5万吨。
  “十三五”期间,国内新一轮苯酚/丙酮投资启动,包括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的65万吨苯酚/丙酮装置,烟台万华65万吨苯酚/丙酮装置,届时国内丙酮新增产能50万吨。经历了苯酚产能过剩的挑战,投资者比较慎重,均在考虑产品链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由于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装置产业链投资大,一些企业会考虑分步实施,从下游发展,然后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消费结构将发生质变
  2017年国内丙酮的消费量为158万吨,其中溶剂和MMA消费占比分别为31%、22%,双酚A占17%,异丙醇占19%,甲基异丁基酮5%,医药占6%。详见图1。此外,在甲基异丁基酮、异丙醇/异丙胺、脂肪族减水剂等领域均有一定的消费占比。


  1. 双酚A
  2005年之前我国双酚A的生产装置很少,总产能仅为5.8万吨。2007年开始,双酚A产能出现了大幅増长,经过了2014年、2015年产能的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国内双酚A产能合计141万吨,产量约102万吨,消耗丙酮27万吨。
  国内多数双酚A生产装置下游配套了环氧树脂或聚碳酸酯装置,双酚A自用后剩余产品外销。目前外销产能约60万吨,占双酚A产能的42.5%。
  据商务部2017年11月9日消息,关于原产于泰国的进口双酚A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定公告,自2017年11月9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泰国的双酚A时,应依据本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双酚A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生产厂家受到政策面的保护以及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2018年生产企业维持高开工率。在此情形下,双酚A对原料苯酚、丙酮的需求量有所增加。
  目前国内浙江石化、万华化学新增双酚A产能各24万吨,合计48万吨,消耗丙酮13万吨。二者均为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一体化装置。
  2. MMA
  截至2017年底,国内MMA产能为94.5万吨,其中丙酮氰醇法(ACH法)装置产能65.5万吨,产量52万吨,消耗丙酮35万吨。
  受禁止废塑料进口政策影响,2017年国内MMA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价格一路飙升,生产企业获利丰厚,全年利润均值在8000元/吨左右,是化工市场表现突出的明星产品。MMA的暴利,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目前国内工业化的MMA生产工艺有丙酮氰醇法和异丁烯法,但异丁烯法受制于技术壁垒,国外技术不转让,国内拥有技术的生产企业也对外不转让,只能满足自身企业的发展,未来产能增加将主要来自ACH法。
      目前国内山东、东北、河南、江苏、宁夏、广东等地区均有丙烯腈装置建设规划,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丙烯腈装置副产氢氰酸为原料生产MMA是首选,2020—2021年ACH法MMA产能将大增,预计新增产能48.5万吨,消耗丙酮32.9万吨,丙酮的消耗量将有大幅增加。目前还在前期规划的ACH法MMA项目产能在20万吨,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3. 异丙醇
  截至2017年底,国内异丙醇/异丙胺装置产能约90万吨,目前正常运行的产能在58万吨,其中丙酮法产能为35万吨,消耗丙酮约30万吨。2017年国内异丙醇进口量1万吨,出口量2万吨。因产能过剩,异丙醇短期内没有新建装置的计划,对丙酮需求稳定。
  4. MIBK
  截至2017年底,国内共有6家MIBK生产企业,产能为12.5万吨。近年来,国内MIBK的需求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较大,2017年进口量为5万吨。目前国内MIBK装置产能有限,对丙酮的消费量约9万吨。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丙酮消费结构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溶剂消费比例过高的局面将彻底改变。近年来随着高效溶剂回收系统的使用或将使丙酮作为溶剂量有所减少,未来溶剂领域对丙酮需求的增速将减缓;而双酚A对丙酮的需求增速将明显加快,但双酚A消费丙酮的比例仅是苯酚的1/3,增量有限;ACH/MMA对丙酮的需求量将明显提升;异丙醇/异丙胺方面占丙酮的消费量维持现状。
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1. 由于丙酮作为苯酚装置的联产品,必然受到苯酚生产的影响。苯酚的下游产品主要有酚醛树脂、双酚A,二者分别占苯酚消费比例的37%、40%。近年环保检查力度较大,造成一些酚醛树脂小企业停工停产,影响了酚醛树脂对苯酚的需求量。但在2017年,国内福建申远引进苯酚法环己酮工艺建设的20万吨环己酮装置投产,为苯酚市场解决了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苯酚供应过剩的问题。目前,该公司准备启动二期扩建项目。而后期江苏威名石化有限公司计划于2018投产30万吨苯酚法环己酮装置。苯酚法环己酮装置的投产将成为拉动苯酚需求的新动力,从而推动苯酚/丙酮装置开工负荷的提高,直接增加了丙酮的供应。
  2. 利用氢氰酸生产ACH/MMA逐渐成为该产品链上的投资者首选。近年来丙烯腈-MMA产品链经济效益尤佳。尤其是2017年,丙烯腈-MMA产品链的突出表现,因此丙烯腈在丙烯下游产品链规划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由于丙烯腈配套下游产品技术、环保等多种因素制约,规划的项目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也有企业规划以甲醇为原料路线的ACH法MMA装置。毋庸置疑的是,ACH/MMA对丙酮的消费需求将驶入快车道,成为拉动丙酮的需求引擎。
  3. 预计2020年前后,国内丙酮地区供需不平衡的格局会有所改善。山东万华化学苯酚/丙酮装置的投产,缓解了山东地区供应短缺的局面,丙酮产品也可辐射到东北地区,降低了物流成本;浙江石化一期苯酚装置50%产品外销,丙酮基本自用,除配套生产双酚A外,其余供给ACH/MMA装置;中海壳牌35万吨苯酚/丙酮装置产品外销,丙酮供应增加13万吨。以上3套装置新增丙酮外销量38万吨。如果ACH/MMA装置能按期投产,基本能消化国内新增的丙酮产能。

  中国丙酮产能供应不断增加,自给率逐步提升。国际市场丙酮供应充足,中国又是全球丙酮消费市场的中心,未来国产货源和进口货源的竞争依然激烈。但长远来看,随着我国丙酮产业的不断优化,进口货源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国内聚碳酸酯项目正成为投资热点,在建/拟建的产能超过200万吨/年,一些企业考虑配套苯酚/丙酮、双酚A项目。这些项目在产品链规模配套的情况,丙酮富裕量较大,必须考虑大量丙酮产品外销问题。建议企业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进行规划,如果当地有条件落实原料问题,可以考虑配套MMA装置,这样既解决了丙酮的出路问题,也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