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聚乙烯市场三分天下,新上装置需评估风险
2018年23期 发行日期:2018-11-30
作者:■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研究院 谭捷

  目前,聚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原油制石脑油然后制烯烃,通过聚合产出聚乙烯产品,即传统的石脑油制烯烃工艺;另一种是煤基甲醇制烯烃,然后通过聚合产出聚乙烯产品,即新型的煤制烯烃工艺。目前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生产采用的主流技术为气相法和溶液法。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浆液法、气相法和溶液法。低密度聚乙烯(LDPE)主要采用高压液相法生产,分釜式法工艺和管式法工艺,目前以管式法工艺发展较快。


中国产销居首位


  近年来,世界聚乙烯的产能稳步增长,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大陆,2017年世界聚乙烯的总产能为10860.2万吨,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北美、东北亚和中东地区,其中东北亚地区是最大的生产地区,2017年的产能为2831.8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26.08%;其次是中东地区,产能为2075.9万吨,占总产能的19.11%;再次是北美地区,产能为2052.4万吨,占总产能的18.90%。  
  世界聚乙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美国、沙特阿拉伯、韩国、加拿大、伊朗、印度、泰国等国家,其中中国大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国家,2017年的产能为1830.8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16.86%;其次是美国,产能为1665.4万吨,占总产能的15.34%;再次是沙特阿拉伯,产能为1007.0万吨,占总产能的9.27%。  
  世界聚乙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莱昂德尔-巴塞尔等大型生产企业之中,其中埃克森美孚是目前世界上聚乙烯最大的生产厂家,2017年的产能为1019.6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9.39%;其次是陶氏化学公司,产能为731.5万吨,占总产能的6.74%;再次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产能为677.5万吨,占总产能的6.24%。
  2017年,世界聚乙烯的消费量为9300.0万吨,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北美和西欧地区,其中东北亚是最大的消费地区,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4.04%;其次是北美地区,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15.50%;再次是西欧地区,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12.76%。中国大陆是目前世界上聚乙烯最大的消费国家,2017年的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9.16%;其次是美国,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13.62%;再次是印度,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5.99%。  
  世界聚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薄膜和片材、注塑制品、吹塑制品以及管材等,其中,2017年薄膜与片材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3.3%。预计2017—2022年,世界聚乙烯的消费量将以年均约4.0%的速度增长,到2022年消费量将达到约11300.0万吨。


行业发展特征鲜明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化工制备烯烃工业的发展,先后有榆林神华能源、神华新疆能源、中天合创能源、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蒲城清洁能源化工、宁夏宝丰能源集团、神华包头煤化工、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以及神华宁煤等多套煤制备烯烃,进而生产聚乙烯的生产装置先后建成投产。2017年我国聚乙烯的产能达到1830.8万吨,是世界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国家,约占世界总产能的16.86%。2017年我国聚乙烯主要生产厂家见表1。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聚乙烯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除了中石化、神华集团、中石油以及中海油等大型国企之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壳牌、巴斯夫等外资公司也纷纷与中石化等国企建立合资企业生产聚乙烯,同时宁夏宝丰能源集团、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等一批以煤化工为主的地方企业也先后涉足聚乙烯行业,使得投资主体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聚乙烯行业已经由以往的中石化、中石油、合资企业三足鼎力之势,演变为包含煤化工在内的四分天下;
  (2)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近几年,我国投产的聚乙烯装置产能不断提高,年产规模大多在30.0万吨以上,使得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大大增强。
  (3)原料路线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石脑油来源之外,甲醇制烯烃(MTP)、煤化工制备烯烃、常压渣油生产烯烃等多种原料路线,改变了我国聚乙烯生产原料单一的局面,为我国聚乙烯原料路线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煤化工路线发展迅速。2017年采用煤化工路线的聚乙烯产能约占国内总产能的20.0%;
  (4)新建装置的布局分布更趋于合理。不仅华东地区产能大幅度增加,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能也大幅度增加。2017年,西北地区是我国聚乙烯最大的生产地区,产能约占国内总产能的27.01%;其次是华东地区,产能约占总产能的19.28%;再次是东北地区,产能约占总产能的17.19%。广东省是目前我国聚乙烯最大的生产省份,2017年的产能约占国内总产能的9.04%;其次是陕西省,产能约占总产能的9.01%;再次是新疆,产能约占总产能的7.54%。
  虽然我国聚乙烯的产能稳步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下游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且进口量逐年递增。根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聚乙烯的进口量为1179.35万吨,同比增长约18.61%。我国聚乙烯的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以及周边的韩国、泰国和新加坡,2017年来自这6个国家的进口量合计为833.1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0.65%。   


消费量仍将提升


  在包装、注塑制品、电线电缆等工业发展的拉动下,我国聚乙烯的消费稳步增长。2017年的表观消费量为2739.1万吨,同比增长约10.17%。我国聚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薄膜与片材、注塑制品、吹塑制品以及管材等,2017年的消费结构为:薄膜与片材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4.5%,注塑制品的需求量约占14.5%,吹塑制品的需求量约占9.0%,管材的消费量约占6.4%,挤出涂覆的消费量约占1.7%,电线电缆的消费量约占2.7%,滚塑制品的消费量约占1.3%,拉丝的消费量约占5.1%,其他方面的消费量约占4.8%。
  今后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等对需求的总体支持,随着3D打印等新型加工技术在聚乙烯加工中的开发应用,以及聚乙烯在新材料、汽车轻量化、农业用大棚薄膜、包装业塑料制品、绿色建材、医疗器械、食品级包装、电子电器小型化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我国聚乙烯的消费量仍将逐年提升。预计2017—2022年,我国聚乙烯的消费量将以年均约5.0%的速度增长,到2022年消费量将达到约3500.0万吨。

发展趋势及建议

  (1)今后几年,世界聚乙烯的产能仍将不断增长,预计2022年世界聚乙烯产能将达到约12500.0万吨,消费量将达到约11300.0万吨,产能过剩。未来世界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2)今后几年,我国仍将有天津渤化化工、青岛恒源化工、中海壳牌石化、久泰能源、烟台万华集团、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浙江石油化工、中石化织金、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宁夏宝丰能源、陕西延长延安能源化工、南山集团、浙江石化、中韩武汉石化、中科湛江石化、辽宁宝来化学、青海大美煤业、中化泉州、新疆胜沃能源等多家企业计划新建或者扩建聚乙烯生产装置,如果这些装置均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22年,我国聚乙烯的总产能将达到约2800.0万吨。从新增装置所在区域来看,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依旧是新装置首选之地,从原料方面来看,中海壳牌石化、浙江石化、中韩石化、中科湛江石化以及中化泉州采用传统的石脑油裂解烯烃工艺,其他计划新投项目多是煤制烯烃工艺。从产品品种方面,绝大多数集中于高压聚乙烯和全密度聚乙烯。预计到2022年,我国煤制聚乙烯产能所占比例将超过30%。
  (3)虽然我国聚乙烯产能仍将不断增加,但由于产能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新建装置大多为煤化工装置,但目前煤基和甲醇基聚乙烯面临低油价和环保的双重压力,加上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部分企业因资金方面的原因,投产计划将可能搁浅,因此产量仍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预计到2022年,我国仍将是世界最大聚乙烯生产国且仍是净进口国,每年仍需要从中东和周边新加坡、泰国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进口较大量产品。因此,今后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地区或者国家未来聚乙烯的供需情况,以免影响国内聚乙烯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
  (4)随着化工原料来源的多元化,我国聚乙烯市场将呈现石脑油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进口产品三分天下的局面。
  总之,未来我国聚乙烯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面临烯烃生产原料多样化带来的国内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供求趋向平衡,部分产能过剩、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面临着来自美国、中东聚烯烃产能大增带来的外来竞争压力。为此,我国聚乙烯生产厂家应该着眼于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和物耗;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进产品向高端化、差异化、功能化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搞好进口替代,提高聚乙烯自给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一些仍计划新上煤制聚乙烯装置的企业,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原料来源及下游用户的需求情况,谨慎做好风险评估,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