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氮肥工业既有辉煌,也有沧桑,这是一个极具活力的产业,又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行业。2019年是小氮肥行业的甲子之年。自1960年第一个试验厂建成,到1979年全国共有1533个企业,安徽当时拥有57个化肥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建得快、拆得也快,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氮肥企业235家,安徽目前(氮肥及煤化工企业)仅10家。近几年,仍将有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笔者以安徽省小氮肥工业发展为例,与读者分享心中所感。
感悟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去年粮食产量为801.4亿斤,全国粮食产量达13157.8亿斤。氮肥应当是粮食增产的头号功臣。安徽省去年生产合成氨328.2万吨(能力:450万吨),尿素286.3万吨(能力:480万吨),碳铵37.6万吨,磷铵161.8万吨,复混肥321.8万吨,每年为安徽省提供1000多万吨化肥(实物),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为安徽省农业和粮食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1)小氮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历史,技术创新带来了整个氮肥行业的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企业实力由弱到强,规模由小到大。
许多企业建厂时,年合成氨设计能力仅3000吨,但小氮肥工业在自主创新基础上,还兼学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经验而自华。经过多次不断地技改,以滚雪球的方式前进,自筹资金、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尤其是安徽省进入“十五”期间,按照省政府提出“减少厂点、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保障供给”的方针,虽然安徽省小氮肥厂由原来的51家,到2005年仅剩下30家,目前仅10家,但企业的规模和产量却翻了超百倍,碳铵和普钙产量逐年减少,尿素、磷铵和高浓度复合肥产量逐年增加。小氮肥企业投资不大,但却应用了一大批我国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如原料路线改造,使用粉煤制气(煤球、煤棒)和小颗粒煤制气等(以及安徽省正在运行和进行改造的炉型有德士古、壳牌、航天炉、多元料浆、灰熔聚等);采用“微涡流”处理造气污水、合成氨蒸汽自给、两水闭路循环、新型脱硫净化技术、低能耗脱碳、中低温变换、压缩机大型化、醇烃化、新型合成塔内件、水处理技术、节电技术、计算机集散控制等。同时,采用热电联产技术,蒸汽梯级利用,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清洁生产目的。
(2)培养一批化肥企业管理人才。
(3)小氮肥的建设,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4)小氮肥行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电力、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运)、煤炭、化学矿山、农贸等行业的发展。
问题和困难
目前,安徽省氮肥企业及化工企业面对的发展形势是:喜忧参半、两级分化、转型加速。
2018年形势是:稳中有升、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也有优。
当前的问题和困难也应正视:
一是农业需求持续下降。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单质化肥需求量连续3年减少。去年国务院发文,将化肥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转为负增长。要求长三角地区等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化肥农药用量将持续保持下降趋势。
二是氮肥行业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还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氮肥产品主体是尿素,而养份利用效率更高的新型氮肥品种,如增值肥、改性肥料、液体肥料等在氮肥品种中所占比重还很低,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农业提高化肥利用率和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要求;另一方面化肥企业虽然也在“走出化肥”,在产品多元化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但大多数企业产品品种少,发展路径单一,市场应变能力差。这是制约安徽省化肥行业做大做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
三是这两年环保风暴对氮肥企业、化工行业压力都非常大,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最近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五江共建”(和谐、健康、清洁、安全、优美的长江),并明确了8项主要任务;“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实施一年多。在这一形势下,氮肥企业、尤其是环保设施落后的老旧企业,面临环保治理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
四是安徽省氮肥行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水平与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无论是规模、管理水平、技术、贸易经营水平上均有不同差距,因此要分别对标找差距。
五是社会对小氮肥对化学工业的认识有所偏颇,有的甚至“谈化色变”,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求索和建议
从安徽省来看,下一阶段小氮肥企业应进一步进行整合,其方式有3种:一是内部扩张,自主投资、扩大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是进行深层次资产重组,并购优质资产,以较小的投资实现资产扩张;三是加大产业集群建设。
应大力促进以区域内为主的传统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发展大型化肥企业集团,实现肥化并举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目前,安徽省合肥、阜阳、淮南、皖北、滁州、定远、芜湖、安庆、池州、蚌埠等市化肥及化工企业正在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整合,这是强化安徽化肥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实现建设氮肥强省,氮肥行业在企业规模适度、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品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必须全面发力,未来行业发展的重点和要点:
园区管理应更加规范,要突出一批引领园区,重点要协助智慧园区和绿色园区试点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循环化发展示范基地建设;骨干化工企业地位应更加突出。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在阜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帮助阜阳规划煤基化工园项目的建设,受到阜阳市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肯定。
(一)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依据《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化肥行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存量产能的优化改造。
(二)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调整产品结构。
安徽省氮肥当季利用率不足40%,低于发达国家60%~65%的水平;亩均化肥施用量21.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
今后氮肥行业要重点发展一些可大规模生产、适合大田作物施用的新型肥料品种,主要包括增效氮肥、尿素硝铵溶液、硝基复合肥、水溶肥、高效液体肥等。氮肥企业在发展新型肥料的同时,应拓展合成氨下游产品,大力开发合成气下游的产品,以及煤基多联产的其他高端化工产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三)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为核心,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行业调结构促升级的核心。要聚焦技术创新这一行业短板,抓好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既要学习,又要创新。力争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上有所突破,如大型先进煤气化技术、大型高效低压合成技术、大型空气压缩机、高效催化剂、新型工艺、新型设备,以及新型肥料增效技术。并努力在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两化融合上有所创新发展等。
(四)以绿色发展为先导,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
要树立绿色发展的形象,建立“本质安全”的信誉,企业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格的行业自律精神,自觉、主动、高标准地做好安全、环保、节能3项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五)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为目标,努力提高农化服务质量。
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将实现第二次飞跃,力争在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氮肥企业及化工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拥抱农业和农村市场,加快化肥营销体系的变革。氮肥行业必须加快专业化农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强化服务农化服务队伍,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联合建设电商平台和硬件设施等措施,促进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六)借力“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在落实和巩固现有传统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努力开拓南美、非洲等新型市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商品贸易、项目投资、工程承包、技术装备服务等多种方式“走出去”的合作。要善于借东风,逐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化肥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