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磷复肥工业发展现状
1.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中国磷复肥工业完成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主要衡量指标如下:
产能从初具规模到世界第一。1980年,全国建成磷肥生产企业739家,工业总产值16.45亿元。2000—2010年,我国磷肥产能和产量完成了达到世界第一的跨越,从此稳坐“首位”。截至2018年底,全国磷复肥总产能2350万吨P2O5,磷肥总产量1696万吨P2O5, 产能利用率72.1%。
装置规模从小到大。除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装置保持中小型规模外,单系列磷酸二铵装置最大规模达到60万吨,磷酸一铵装置最大规模达到40万吨,二水法工艺的磷酸装置最大规模为40万吨,硫磺制酸装置最大规模为80万吨。我国磷复肥人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给的根本转变,技术和装备同步世界水平。
养分结构从低浓度到高浓度。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低浓度磷复肥产量占磷肥总产量的95%,相比发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产量占磷肥总产量的70%,有着相当的差距。2018年我国高浓度磷复肥产量为1610 万吨P2O5,占全国磷肥总产量的94.9%;低浓度磷肥86万吨P2O5,占比5.1%,完成了养分结构向高浓度调整。
产品结构从单一到复合。我国复合肥进口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开始生产复合肥。2018年复合肥施用量(折纯)增长至2207万吨。以缓释肥和水溶肥料等为代表的新型肥料产品在复合肥企业中生根开花。
产地从分散到集中。行业发展初、中期时,根据当时的工业水平采取“一县一厂”的建设方针,有效地满足了农业用肥需求和运输半径限制。随后我国磷肥工业的产业布局悄然改变,到2018年云、贵、川、鄂、皖五省磷肥产量之和达到1350万吨P2O5,占总产量的85.7%。
国际贸易从净进口到进出口。1991年我国磷肥对外依存度还高达39%,2018年已经实现了磷复肥净出口516万吨P2O5,占世界磷复贸易总量的30%以上。
2. 发展中的问题所在
(1)解决产能过剩任重道远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化肥施用从零增长转为负增长;相比发达国家有机肥施用率几近50%,我国还有很大的替代空间;国际磷肥产能的迅速增加必定影响出口市场份额;针对磷资源不可再生国家相应政策的不确定性,都将持续加重磷复肥产能的过剩程度。
考虑现有消费量已发生的产能过剩和上述因素叠加,预计我国未来产能过剩率更为可观。
(2)产品精准化亟待提高
当前,产品研发不能再突出概念的炒作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减肥增效的国策要求新产品的研发有赖肥料应用效果的提高,应用效果的提高有赖吸收机理的研究,吸收机理的研究有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机制和相应的资金投入。但这后两项恰恰是磷复肥行业的短板。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机制在西方国家有着成熟的运作经验,我国则处于发展阶段,资金投入在行业整体利润不尽人意的时候很难宽裕,企业家也很难有耐心等待成果的出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渡过这一关,迎来行业可良性发展的明天。
(3)经销模式创新道路艰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生产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各企业都在以迎合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改变,在营销模式的功能性和营销链外延上下功夫。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生产主体的培育已经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兴土地经营权获得者转向以农业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可能较预期有所调整。
营销链外延的大跨度延伸必然要与资金的投入相匹配,资金回收风险加大的同时链条的不通畅同样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4)产业集群有待培养
相比发达国家的磷复肥产业,我国仍以企业众多为标志的产能分散为特点,导致市场价格的无序竞争与国际话语权缺失。剔除生产靠近矿源产地和用肥大省等合理因素,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培养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具有北美特点的超大型企业和欧洲特点的定位特质产品的中小型企业集群并举的产业格局。
市场形势与政策导向下的适应性调整
1. 国际形势影响中国农业
一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结束不抱幻想。美方的国策是对经济体量达到美国60%的任何经济体实施抑制以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贸易战只是手段之一。考虑到我国与美国化肥贸易项下的体量不大,就贸易而言应该不会带来很大影响。但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已达1.3亿吨,其中70%来自美国,这一局面近期不会改变。
二是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浮动达到70%,今年以来的波动也会因美国对伊朗石油制裁加剧而更加波动。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没有较大幅度改变预期的情况下,我国能源短缺,尤其是天然气供应短缺的局面不会改变,这将影响肥料价格的走势。
三是全球基础化工产品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价格上扬已经结束,在此期间化肥工业没有实现原料价格提升向化肥价格的传导,全球粮食生产波动也不大(国内市场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导致化肥行业的总体利润保持低位。
2. 国内农业政策导向
一是政策导向。从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看,影响化肥工业的农业政策改变围绕着以下方面展开:化肥施用从零增长转向负增长,要求化肥向高效吸收转变;粮食生产从单纯保量转向保质,要求化肥洁净进一步提高;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要求肥料附加修复和改善土壤功能。
中国磷复肥工业因此会发生被动性调整,聚焦在通过养分吸收机理的研究、有益助剂的添加、有机与无机肥料相结合等路径创生新的产品,确保在减量提质的同时保护耕地安全。
二是粮食安全任重道远。关于粮食安全,今后十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只要稳定在6亿吨以上,就能保证人均粮食供给人均430公斤/年的水平。看上去这个人均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将其转换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组合就发生了短缺。因此,中国粮食进口依然占消费总量21%,高于17%的安全线。“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中国自己的粮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关于有机肥替代。 2015年我国产生的禽畜粪便已达到35亿吨(其中只有10%干物质)和超过7亿吨秸秆。如果全部利用,需要新建一个庞大的有机肥工业体系,并配套全国运输能力的增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关于提高化肥吸收率。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化肥养分吸收率达到50%左右,远高于我国的38.5%。鉴于他们的化肥与有机肥施用比例接近1∶1,当肥料施用比例不同以及农业复种指数不同时,效果如何客观比较?
三是环保从严的双向作用同时存在。 一方面从严引发的停产、减产减轻了市场竞争压力,并且可持续;一方面搬迁、改造引发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必然影响行业新产品研发投入,同时要警惕新一轮的产能扩张。
3. 行业调整方向初探
基于以上形势和农业要求,磷复肥工业进行适应性调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我们认为调整可能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适度增加中低浓度磷复肥产品的产业比例
这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有限磷资源充分利用,以及满足中微量元素的添加。
(2)探索磷资源进口弥补磷肥出口带来的磷资源消耗
尽管磷资源进口贸易在尝试和经济上是否核算上似乎还没有提上日程,但要保持行业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保持国际贸易的占有率,磷资源的补充必不可缺。
(3)推动产品项下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和资本合作
这是任何一个工业在贸易牵头之后都要走的国际发展之路,定位磷资源的全球供给和农业的不平衡,中国磷复肥工业走出去仅限于产品走出去的时代一定会改变。
(4)营销模式创新要关注农业生产规模的有限性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实现生产规模的集约化,但与集约化相匹配的城镇化、土地集约和生产方式的工业化需要时间。因此当营销模式的创新瞄准集约化时,需要客观地评估和匹配规模化的实现过程,在营销链的外延中做相关资源的集成商和服务商而非投资商,对于化肥企业而言是明智之举。
(5)重视精细磷化工产业的发展
相信大家都接受通过产业提升让单位磷资源加工产生最大增值效益的观点。精细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磷肥生产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径,成为外延式发展的积极方向。
总之,磷复肥工业发展到今天,发生供给侧适应性调整是必然,经济增长速度低于之前第四个十年是规律。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化肥工业而言何止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供应结构调整和营销模式调整,建议企业家们从全球资源配置和定位中寻找差异,从长计议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