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碳四: 提升一体化程度 抓住四大发展机遇
2020年6期 发行日期:2020-03-14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王世尧

    碳四一般被定义为含正/异丁烷、丁烯-1/2、异丁烯、丁二烯及少量炔烃的混合物,易燃、无色、易被液化。国内碳四资源主要来自炼厂和裂解装置,根据来源不同,其成分和下游主要应用有较大差异。
    总体来看,国内碳四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受制于技术落后,以及配套设施、一体化程度低等,部分企业不具备规模化利用的能力。随着未来炼油产能规模化及炼化一体化的大趋势,碳四资源综合利用率将提高,其商业价值也会越来越凸显。

1. 产业链分析
    

    碳四产业链大致分为碳四原料(炼厂副产、乙烯蒸汽裂解副产等)、中间产品(丁二烯、抽余液-1/2、MTBE、丁烯-1等)以及终端产品(用于生产轮胎、胶带胶圈的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用于调油的MTBE、烷基化油,用于化工原料的高纯异丁烯、MMA,以及用于裂解炉的进料或燃料等),其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家用电器和化工等。国内碳四产业链见图1。


    国内碳四主要来源有4种(各类碳四成分见表1)。


   (1)炼厂碳四
    催化裂化(FCC)、焦化、加氢裂化等装置副产碳四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FCC装置副产是炼厂碳四的主要来源,此类副产碳四异丁烷含量高,占32%~40%;其次是丁烯-1/2(含顺-、反-丁烯-2),占38%左右。部分炼厂会将预处理(脱异丁烯)后的碳四直接分离除丁烯-1/2和异丁烷作为产品外售,或者作为烷基化、甲乙酮等装置的原料。
   (2)裂解碳四
    石脑油裂解制乙烯通常会副产干气、碳四和裂解汽油等,100万吨乙烯一般副产40万吨左右富含丁二烯(占40%~50%)和异丁烯(占20%~25%)的混合碳四,此类碳四占国内总量的30%左右。国内绝大多数乙烯裂解装置(>90%)会进一步抽提丁二烯,近80%的抽余液-1(富异丁烯,含量50%左右)会进入MTBE装置。近年来,随着炼化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更多企业会在MTBE装置增加丁烯-1分离单元,提纯之后进入LLDPE单元作为其共聚单体。
   (3)MTO副产高烯烃碳四
    甲醇制烯烃(MTO)副产碳四富含丁烯-2(50%以上)和丁烯-1(20%~30%),少部分企业通过精馏等工艺将其分离,其中丁烯-1供应LLDPE装置,满足自身消耗;丁烯-2则通过异构化装置生产丁烯-1,或深加工生产其他化工产品。一般30万吨乙烯副产4万~5万吨碳四,此类碳四占国内总量的不到10%;由于产量小,单独进行深加工的难度大、成本高,很多资源被当做燃料浪费掉。
   (4)油、气田及页岩湿气NGL
    油气开采过程中,会副产含碳四组分的油田伴生气,其烷烃含量较高,烯烃含量较少。这部分资源量较少,一般用作石脑油裂解制乙烯的补充原料。
  
2. 下游主要产品现状和未来发展预测
   
    丁二烯
    丁二烯是碳四副产中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之一。2019年国内丁二烯产量在290万吨左右,其中有90%来自乙烯厂的混合碳四抽提装置,包括中石化11套装置(含合资)、中石油7套装置,合计产能占比67%;10%来自丁烯氧化脱氢工艺,国内有齐翔腾达(15万吨/年)和江苏斯尔邦(10万吨/年)两套装置正常生产。丁二烯一般需高压或低温存储,并需要添加阻聚剂防止自聚,因此存储周期短、条件较苛刻;以槽车及船运为主,与LPG槽车和船可通用。基于此,近70%的丁二烯自用并进行下游的深加工,主要用于合成橡胶(丁苯、顺丁、丁腈橡胶等)、ABS、丁苯乳胶、弹性体(SBS、SEBS等),主要消费领域是汽车轮胎、胶管胶带以及家用电器的外壳等。
    到2028年国内已规划的乙烯装置(石脑油路线)约20个,预计副产丁二烯将释放超过380万吨/年新产能,其中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分别占45%和30%。从需求端看,由于汽车产量连续2年负增长,加之天然橡胶的竞争和替代,预计未来丁二烯在汽车领域的消费增速平缓。但随着新一轮的“高效节能家电置换”和“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己二腈”国产技术的突破,预计未来驱动丁二烯增长的主要领域为ABS树脂(家用电器)和己二腈(用于生产尼龙66)。从下游产品新建/拟建情况看,未来华东地区的丁二烯仍有30万~40万吨的缺口。
    MTBE
    甲基叔丁基醚(MTBE)由异丁烯和甲醇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选择性加成制得,是生产无铅、高辛烷值、含氧汽油的理想调和组分。其中,原料异丁烯主要来自炼厂碳四以及裂解装置丁二烯抽提后的抽余液-1。部分地炼和独立生产商以液化石油气(LPG)为原料,采用异丁烷脱氢或正丁烷异构脱氢制得异丁烯。
    2019年国内MTBE总产能超过1900万吨/年,产量在1200万吨左右,平均开工率为60%,行业集中度较低。其中,主营炼厂产能占比近20%,地方炼厂占约30%,超过一半的产能来自于社会生产企业。除主营炼厂外,地方炼厂和社会生产商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主要因为原料碳四供应不足和不稳定,部分烷基化装置争抢原料导致采购成本增加。绝大多数MTBE用于调和汽油,一般的添加比例在8%~12%左右;6%左右的MTBE进入裂解装置生产高纯异丁烯,并向下延伸至丁基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异丁烯、受阻酚类抗氧剂及其他化工中间体。
    未来我国MTBE的发展主要受政策引导,其次是市场供需的影响。
    政策方面。随着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将进一步升级,新的国六a排放标准(2020年7月起实施)将汽油芳烃含量从40v%下降至35v%,苯的含量从1v%下降至0.8v%,烯烃含量从24%下降至18v%(国六b将降至15v%)。随着硫、烯烃和芳烃含量要求的日益趋严,将进一步倒逼油品质量升级,进而导致各调油原料(或新的替代品)添加比例的变化。同时,MTBE因为存在潜在污染隐患以及囤积陈粮处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2020年全面推广乙醇汽油(燃料乙醇作为调油料按10%或其他比例添加)。从目前情况来看,燃料乙醇推广难度较大,表现在陈化粮存量不足、产能未能同步跟进,以及燃料乙醇运营成本高、市场认可度低、监管需要加强等。因MTBE具有优越的低硫、低芳烃、抗爆性等特性,短期内被燃料乙醇替代的可能性较低。
    市场供需方面。由于目前政策没有明令限制MTBE生产,加之汽油市场需求上升,以及MTBE在深加工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拟新建的炼化一体化都配套了MTBE装置,产能大多在10万吨/年左右(100万吨乙烯一般可生产11万~13万吨左右MTBE),预计2020—2022年产能将继续增加。油品升级带动MTBE添加比例小幅增长(如中石化某炼厂MTBE调油比例由6%~8%增加到8%~10%),以及汽油产量的增加,将带动MTBE消费量的增长。
    未来3~5年,主营炼厂、拥有大型MTBE装置的地方炼厂及其他化工生产商将在市场供需变化的驱动下,通过区域布局、价格博弈和商业模式转变等方面,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小型、落后产能装置将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被市场淘汰,MTBE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中间环节的调油商和贸易商也将逐步退出市场。
    烷基化油
    烷基化油是将异丁烷与丁烯-1/2在酸性催化剂(浓硫酸或氢氟酸,氢氟酸法已经被淘汰)作用下,反应生成以异辛烷为主的液体。一般炼厂碳四经过醚化装置生产MTBE之后,醚后碳四富含异丁烷(约30%)和丁烯-1/2(>40%),经过脱丙烷和加氢处理之后,进入烷基化装置。补充部分异丁烷并以98%浓硫酸为催化剂,制得异辛烷(烷基化油),废酸一般会经过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烷基化油的辛烷值可达92~95。随着油品质量的升级和乙醇汽油的推进,烷基化油成为MTBE的良好互补和替代,也为炼厂碳四和抽余液-1寻得更多出路。
    2019年国内烷基化装置产能为1800万吨/年,产量约900万吨,开工率为50%。开工率低主要是由于原料供应不充足、不稳定;其次,烷基化油的生产成本高于MTBE,同时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基于烷基化油对MTBE的互补性,近年来其作为基础料和调油组分的添加比例有所提升,但是对MTBE的调油空间挤压有限。目前国内装置处于极速扩张后的洗牌期,虽然市场要求良好,但由于前期产能扩大部分由民营单套装置构成,在原料获取方面处于劣势。
    笔者认为,未来烷基化油发展乐观。公开资料显示,2020—2022年大批主营炼厂(以中石油为主)及炼化一体化企业将自建烷基化装置,如中石油广东石化60万吨/年(2022年)、大连石化35万吨/年(2021年)、中科(湛江)炼化30万吨/年(2022年)、盛虹石化30万吨/年(2022年)等。随着一系列产能投产,原料自给率提升、商品量减少,民营烷基化装置将举步维艰,市场价格或有所上升。除新建项目外,部分MTBE装置未来有转产烷基化油的可能。预计未来烷基化市场集中度将提升,民营企业存在原料烯烃碳四和异丁烷原料的紧缺问题,或可由国内跨区域运输及进口碳四资源解决。
  
3. 产业链主要关注点

   
    产业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将显著提高
    目前国内烯烃含量较高的碳四资源自用率相对较高,醚后碳四资源则有一定的商品量比例,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沿江地区(湖北、安徽和江西等)。部分主营、民营企业采用与企业签长约或固定合作的模式,稳定供应碳四资源,如齐翔腾达的碳四来自青岛炼化和齐鲁石化,扬子石化的部分碳四来自上海赛科和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将抽余液-1供给茂名实华深加工等。
    未来,随着主营炼厂的产业链延伸,以及大量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的上马,大量拥有碳四资源的企业将自行消化(或委托/联合)进行深加工。需外购碳四资源的企业若存在供应短缺,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可考虑进口碳四(如万华从阿联酋进口LPG、茂名实华从新加坡进口)或从碳四资源较富裕的辽宁(恒力)、华北(唐山旭阳)及西北(延长、神华等)等地采购。
    一体化程度提高会产生四大发展机会:
   (1)碳四继续供不应求。部分地区碳四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的态势,如华南地区,预计未来仍存在20万~30万吨抽余碳四(抽余液-1)缺口。据调研,部分东南沿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的碳四加工企业,未来仍将大量进口碳四资源;而生产端因混合轻烃制氢自用量增加,商品量较少,价格有被推高的风险。
   (2)区域间市场流通更加活跃。区域内商品量的减少,会导致区域间的流通增加。如部分山东企业未来考虑从恒力石化采购碳四,部分西北富烯烃企业也考虑向华东、华北、华中输送碳四资源。预计未来西北-华中-华南(陆运)、东北-华北(海运)及华中/山东-江浙闽(江运+海运)的跨区域运输路线将初步建立。
   (3)成本增加。由于供需失衡,将导致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增加,都将对碳四加工企业的生存带来考验。投入研发高附加值下游产品,以及利用自有物流体系发展槽车或船运业务,长期来看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新的增长点。
   (4)产氢量提升。随着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的逐渐上马,未来工业副产氢气的产量将显著提高。除去炼厂加氢使用外,预计会有部分商品量流出,可用于运输半径之内的加氢站设施,也可作为商品外售给其他化工、炼油、钢铁企业。
    我国在LPG的国际贸易中更加活跃
    国内的碳四多数来自炼厂和乙烯装置副产,组成相对复杂,烯烃及硫含量高,若不经过加工处理很难直接被用作生产原料。而进口的碳四资源价格低、杂质少,易于深加工处理。未来,国内对碳四资源需求量仍较大,需要在稳定现有进口资源(如中东、非洲碳四资源)的情况下,加大美国及中亚等新资源渠道的开拓。基于强大的原料需求,未来中国在国际碳四贸易中将更加活跃。
    区域内定价话语权增强
    因沙特出口的LPG占全球总量的25%左右,目前LPG的国际定价主要参考沙特阿美公布的基于其月初、月中和月底3次招标的中标价并参考现货价格而定(CP价格)的价格。未来随着我国LPG需求增加、对外依存的攀升,制定中国进口到岸价格不仅能为我国LPG进出口贸易提供参考、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也能为国内LPG价格政策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建立能够反应地方的价格体系。事实上,2019年12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布了“中国LP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

                                                     

王世尧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高级咨询师,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科技,拥有5年石油化工、新能源从业经验,专注于石化能源、新能源等行业信息研究与咨询。其专长领域包括C3、C4产业链、调油、基础油润滑油产业链、燃料电池、新能源、钛白粉产业链等。王世尧曾在《C3、C4产业链发展规划》《中国调油市场研究》《中国和日本氢能源市场研究》《润滑油市场研究和经济技术分析》等10余个咨询项目中担任核心咨询顾问及带领团队的角色。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