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疫情之下 钾肥行业需稳供应抗冲击
2020年11期 发行日期:2020-05-29
作者:■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 周月 孙小虹 武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社会经济和国际交流等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的化肥行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下,我国钾肥行业影响几何?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逐一分析和判断。


供应端影响


  1.国内生产正常,保供有力
  从供应的角度来看,我国钾肥生产相对集中,资源型钾肥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青海和新疆两地。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以下简称“协会”)统计,现有钾肥生产企业25家,钾肥生产能力在近5年逐步趋于稳定。2019年,国内资源型钾肥总产能695.7万吨(折K2O,下同),同比减少2.8%;总产量590.2万吨,同比增加8.3%。国内钾肥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年产百万吨级企业有3家,占总产能的8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钾肥生产国,国产钾肥的自给率近5年来都维持在50%以上。钾肥的上游原料是钾矿,我国的钾矿资源以含钾卤水为主,大部分中小型生产企业会选择冬季矿源量较少时停产检修。
  国内资源型钾肥生产主要受季节性影响,生产地远离疫区,受疫情影响较小。今年我国疫情爆发期间正值春节假期,除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外,其他生产企业都处于停工期。由于地处偏远,钾肥两大龙头企业在疫情期间克服了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无法正常轮岗换班等困难,不仅坚守生产第一线,而且维持连续化生产,开工率基本达到100%。据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国产钾肥产量115.1万吨,同比增长9%,有力地保障了春耕供应。
  2.钾肥港存量大,供应稳定
  2019年,在进口钾肥和国产钾肥双双增量的前提下,国内氯化钾港存量始终处于高位。10月中旬氯化钾港存量最高超过了360万吨;2019年底为304万吨,同比增长74%。今年1月,受春节假期提前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钾肥市场清淡,港存量下降缓慢。春耕化肥需求启动后,氯化钾港口库存量快速下降,4月底港存量已降至102万吨。在钾肥大合同签订前,今年一季度我国共进口氯化钾206万吨,其中进入港口保税区货源量达到136.6万吨,目前保税区货源量达到263万吨(KCl),港存量加上保税区货源共计37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大合同签订后,保税区钾肥将会大量涌入市场,短期内钾肥供应将远大于需求。
  国内疫情爆发时,正是春耕用肥需求高峰期。为稳定国内钾肥市场供应,钾肥经销企业创新营销手段,多方并举,不断协调港口发运,全力保障春耕供应。其中,中化钾肥充分发挥肥易通线上平台优势,一方面与港口、客户保持高频沟通,密切对接原料需求及物流需求,一方面开展物流前移,不断将上游货源调至内陆仓库。对于前期农资下乡配送困难问题,中化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微物流,实现了农资的点对点配送。中农集团今年开拓了进口欧化集团大颗粒氯化钾业务,利用边贸铁路运输方式及时向基层供应钾肥,为东北地区春耕备肥补充了新的钾肥供应渠道。
  尽管我国疫情爆发时间与春耕钾肥需求时间重合,但是国内钾肥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产复工,开足生产马力,调动进口资源,确保了春耕用钾肥的供应充足,现已平稳度过了春耕用肥高峰期。
  3.国际钾肥小幅减产,个别地区停工
  全球钾肥市场高度垄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国钾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2019年全球钾肥生产能力为6140万吨(折K2O,下同),产量4920万吨。根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的预计,按正常运转效能计,全球钾肥产量将从2019年的492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5210万吨,净增了260万吨, 2019—2020年,全球潜在过剩估计将相当于潜在供应的13%~15%。根据2009—2019年近十年的统计,全球钾肥产能扩张速度较快,行业开工率从2010年的74%下降到2018年的71%,闲置产能从2010年的1056万吨增加到了2018年的1440万吨。若后期钾肥新增产能按计划陆续达产,今年全球钾肥供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随着疫情的蔓延,国际钾肥供应的增加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短期看,2020年国际钾肥行业增产和减产并行。全球钾肥产能产量供应趋势详见图1。从2019年四季度起,全球主要钾肥供应商宣布了减产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接近210万吨。其中北美整体减产近120万吨,前苏联地区减了90万吨产能。增产方面,德国K+S白求恩项目在2019年产量大约增加了6%,预计2020年产量还会温和上涨。土库曼斯坦钾肥项目,虽然开工率比较低,但去年向中国出口了2万吨氯化钾。
  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钾肥产量影响不大。除3月份ICL在西班牙的钾矿因处于重疫区被迫减产氯化钾约60万吨之外,主要生产商的生产仍在有序进行。4月底,ICL公司已经恢复了其西班牙氯化钾厂的生产。全球钾矿多处于人口稀薄、疫情较轻的地区,加拿大、俄罗斯钾肥生产均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钾肥生产商普遍表示,为保证全球粮食生产安全,各公司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维持钾肥装置的正常运行,预计总供应量基本稳定。今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的新增扩产计划是否能够顺利投产,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将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发展程度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需求端影响


  1.国内粮食增产,钾肥需求平稳
  相比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春耕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资供应工作,多次提出疫情不能耽误春耕,并且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保春耕。针对疫情期间农业生产资料运输遇阻的问题,及时出台各项措施,很快就消除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虽然疫情给部分地区物资流通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总体而言,各地备耕开犁没有出现较大问题,各省积极扩大种植面积,粮食生产情况总体正常。
  由于钾肥尤其是氯化钾主要用于复合肥生产,因此复合肥厂家的开工率将直接影响钾肥的需求。2020年2月,国内复合肥厂家的开工率仅12.8%,到3月底恢复至77%,开工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在2019年冬季备肥积极性不高、备肥数量有限以及今年疫情的影响下,春季市场钾肥需求从2020年2月下旬开始出现了一个集中释放的小高峰。尤其是3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局势好转,复合肥工厂逐渐恢复生产,春耕用肥启动,钾肥需求集中爆发。现阶段,随着春季用肥进入尾声,需求正在逐步减弱。虽然疫情发生前期复合肥厂开工率较低、运输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钾肥的需求,但后期在政府部门各种“抗疫情,保春耕”措施下,钾肥需求基本得到恢复。
  2.国际钾肥短期需求下降
  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地区为美国、巴西、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与国际主要需求市场比较,巴西年进口量1000万吨以上、东南亚450万~500万吨、印度450万吨左右。虽然我国并不是世界钾肥进口量最大的市场,但在世界钾肥市场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世界钾肥价格标杆。
  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物流延迟和人工短缺的情况,给钾肥的需求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疫情给印度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大,印度政府削减了2019—2020年钾肥补贴,对于印度的钾肥用户和进口商来说,钾肥的采购成本明显增加。在印度由于政府从3月25日起实施为期40天的封锁,流动劳动力短缺,造成印度小麦收割困难,进而影响下一季水稻种植。而印度年度钾肥大合同谈判,原定3月底应有进展,直到现在尚未签订。
  除了印度外,其他国家的钾肥需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今年1月份钾肥进口量同比减少32%;巴西1—2月份氯化钾进口量也是自2016年以来前两个月内进口量的最低值。油棕树是东南亚钾肥需求的最主要作物,由于马来西亚棕榈油(CPO)价格的不断下降,东南亚地区钾肥价格已经是自2017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点。近期,东南亚地区钾肥需求也面临着日益恶化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马来西亚等国实行了全国范围的封锁,东南亚地区的钾肥销售实际上已陷入停滞,短期内对钾肥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蝗灾的影响、干旱的影响在短期内叠加效应,使得各国开始日益重视粮食安全。从中长期来说,全球钾肥需求仍持续增长。未来,巴西和印度是两个钾肥消费持续增长的地区。据Argus数据显示,我国钾肥消费平均增长率在2%左右;巴西消费有望从2019年的1090万吨氯化钾以平均每年2.6%的增长率持续增长;印度的消费年增长率大概为2.8%;东南亚地区年增长率大约是2%,其中印尼和马来西亚是钾肥消费最为强劲的地区。


进出口贸易影响


  1.钾肥大合同签订,价格下降
  我国一直是钾肥净进口国,进口氯化钾是国内钾肥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钾肥市场70%的份额一直依靠进口支撑,但随着近年来国内产能不断扩张,钾肥自给率逐渐提升至50%左右。
  4月份,我国正值钾肥进口合约的谈判周期,国际钾肥价格震荡走低,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加重国内商家对后市看空预期。前面提到港口保税区钾肥库存压力较大,而且新货源仍在补充中。2020年4月30日,由中化、中农和中海化学组成的中方钾肥谈判小组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与世界钾肥最大的生产商之一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PC)就2020年钾肥海运进口合同达成一致,合同价格为CFR 220美元/吨,较2018年合同价格下降70美元/吨,继续保持全球钾肥价格标杆地位。2020年的大合同价格与2006年、2016年钾肥合同价基本持平。换句话说,钾肥新合同价格跌到了15年前的价格水平。历年中国钾肥大合同价格汇总详见表1。大合同签订后,保税区库存通关销售势必会冲击当前市场,通常保税货源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通关需要3~10个工作日,预计5月中旬后货源会大量入市,钾肥过剩压力凸显。
  由于国内钾矿品位不断下降,国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我国钾盐资源储量难以支撑我国的钾肥需求,需要长期进口。因此,从资源保障,市场需求两方面分析,我国钾肥短期内受港口、物流等限制,今年的进口量会有所下降,但中长期钾肥进口需求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2.国际贸易影响有待观察
  2018年全球钾肥市场规模为216.4亿美元,估计在预测期内(2019—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4%。到2027年底,全球钾肥市场规模将超过320.8亿美元。
  2020年,黑天鹅事件频发,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导致全球肥料行业物流不畅,贸易受阻,产业链受到较大影响,下游悲观情绪浓厚。受需求不振影响,Argus将2020年钾肥预测消费量比前期下调了100万吨,但整体消费量同比增长。全球氯化钾供需情况分析见表2。
  目前,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升级的影响下,国际大宗商品陆续进入“滞销”状态。在此背景下,上游生产企业迫于回笼资金及库存压力,或将引发抛货行为。海外市场方面,全球钾肥新单采补意向较低,市场继续呈现恶化状态。对于国际贸易来说,需求方面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尤其是当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市场动荡,钾肥供需受影响程度还有待观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峻的情况下,各行业复工、复产进度缓慢,但粮食安全问题不能被忽视。因此,耕种、用肥等各个环节都会优先恢复。在肥料方面,钾肥垄断性质的身份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买方市场的话语权更加有力,因此采购时机更为重要。国际钾肥供应商BPC表示,鉴于中国和印度、巴西、欧洲和美国的持续需求,5月份可能成为全球钾肥行业的一个转折点。


物流运输影响


  1.国内运输短期受阻,现已恢复正常
  我国疫情爆发初期,对钾肥市场最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流流通环节。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全国多数地区实施交通管制,部分地区封城,造成汽运物流瘫痪,化肥产品运输困难。
  我国钾肥生产由于地处偏远,国产钾肥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封路的交通管制主要限制了公路运输,对铁路运输影响不大。2月中旬,盐湖集团钾肥日发运量0.7万~0.8万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局势好转,3月下旬,春耕供应高峰期铁路日发运量最高达到2.7万吨。但是受劳动力缺乏的限制,钾肥铁路货物进仓和短道汽运受到影响,尤其是东北地区货物积压严重。
  疫情期间对港口钾肥的汽运冲击较大。2月中旬,全国港口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劳力返港情况较差,汽运找车、装车困难,运价普遍上涨,对于港口储备钾肥港口的装卸和运输至化肥消费区造成一定影响。疫情初期,复合肥生产企业复产复工延迟,劳力短缺,产品送不出去,原料运不进来。有些地方为严防疫情传播,“一刀切”封村封路,导致化肥等农资送货车辆被堵。为了不误农时,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推动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企业加快复产,建立农资保供运输绿色通道。国家发改委等16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做好2020年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工作,保障化肥等农资及原辅料运输畅通。针对前期农资下乡配送困难问题,钾肥经销企业在货物流通交接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利用线上物流系统,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微物流,实现了农资的点对点配送。经过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努力,很快解决了运输难题,保证了春耕钾肥的供应。
  进入4月以来,随着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快,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逐步化解,运输难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基本解决,物流运输步入正常运行轨道。
  2.国际航线减少,封国影响物流
  疫情对国际物流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钾肥生产国的物流情况,另一方面是钾肥海运的运输航线影响。
  目前,主要钾肥生产国家的铁路运输基本正常。首先在加拿大,内陆铁路运输属于国民关键行业。在疫情期间,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表示确保钾肥铁路运输的如常进行,公司已经做好合理的措施(如加强消毒清洁等)以面对疫情。长期看,若加拿大制造行业持续疲软,将会造成铁路公司裁员,降低运输能力。
  国际物流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造成一定程度中断。由于疫情导致多个国家封关,钾肥海运的航线及班次减少,货船员工在抵港前或需接受隔离观察等因素,钾肥运输的效率将下降。2月份由于物流中断导致供给紧张,海运费小幅上涨,尤其是欧元兑美元强劲上涨,提振了欧洲航线费用。但是,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运输成本降低,因此海运价格从3月开始下跌。长期看,由于全球经济活动下降,钾肥运输成本将会有所提高。


行业效益影响


  1.价格下滑,生产企业利润下降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国际上主要地区都出现了物流延迟和人工短缺的情况,对于钾肥的需求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钾肥供过于求态势凸显,价格持续下滑。今年3月底,国际钾肥价格回落至温哥华氯化钾散装离岸价210~273美元/吨,巴西大颗粒氯化钾散装到岸价220~225美元/吨,东南亚氯化钾散装到岸价235~265美元/吨,我国港口62%氯化钾市场价2200元/吨。在国际钾肥价格的带动下,我国今年大合同价格定为220美元/吨到岸价,折合港口62%白钾表观成本约1850元/吨,这样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我国钾肥市场价格仍处于回落态势。
  据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年报透露:2019年度,该公司核心业务钾肥板块业务收入74.1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41.55%;今年的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业绩扭亏为盈,净利润盈利7.78亿元。今年1—3月,盐湖钾肥产量销量双双增加,但是价格同比下跌9%,两者相抵利润同比仅增加2.7%。此外,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钾肥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3月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并在低价区间运行,使得钾肥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下降,钾肥价格也会随之下降。但是,考虑到钾肥装置能耗仅占生产成本的不足10%,因此生产成本的降幅较小。
  近一段时间,国内钾肥价格仍将持续走低,整体而言对国产钾肥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影响。
  2.疫情对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较大
  疫情发生后,由于人员流动受限、物流运输受阻、产品销售难度增加、资金成本增加和其他方面多方作用,部分钾肥企业感到资金周转变慢、现金流压力增大、应收账款增加,需要银行信贷支持。人员流动受阻使得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物流受阻使得企业难以完成产品销售;社会总体需求下降导致对部分地区商品需求量减少,造成存货囤积;资金成本增加可能由于企业自身有贷款、应付账款及人员工资、各种税费等管理费用的支出。同时,由于企业难以获得营业收入、难以收回货款、回笼资金,对企业现金流影响也比较大。对于钾肥企业来说,扭转困境还需提高钾肥的盈利能力,主要集中在降成本和提高销售利润上面。


应对措施与建议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钾肥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固有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应对疫情的突发性和长期性,现提出如下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是为稳定钾肥供给,建议国家继续给予钾肥优惠政策。稳住农业,对经济社会全局至关重要。钾肥作为重要的农用物资,关乎国计民生。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建议政府加大重要农资原材料和产品的保障力度,给予钾肥增值税先征后返、化肥运输优惠运价、提高国内钾肥储备力度等政策。在满足国内钾肥需要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国内钾盐资源,保证国内钾肥长期稳定生产。
  二是建议企业充分利用云技术,建立更便利、更“云端”的销售体系。服务型的销售体系是目前国内钾肥生产企业的短板之一,由于地处西北,销售半径过长,国产钾肥销售更多依赖长期客户的大宗贸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方式,决定了肥料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通用化的产品集中供应,规模、市场份额都会更加集中,差异化的产品领域会更加细分。由于疫情的影响,物联网、5G、云计算等行业发展快速,使得地处西北不再成为销售交流的障碍,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设云商城的模式,逐步完善自身销售体系,着重培育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体系,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
  三是针对国家新基建方向,加强数字化与智能化企业建设。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钾肥企业也应重点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厂建设,逐步减少人工用量,降低人力成本,建成完善的现代化钾肥产业体系。
  四是调整产品结构,适应新型农业发展需要。疫情过后,适时推出新产品是非常必要的。钾肥行业也应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需要,适度发展水溶性含钾新型肥料;鼓励就地加工,提高产品链竞争力,进一步向工业级钾盐产品延伸;构建适应新型农业施肥方式的钾肥、钾盐梯级加工模式。
  五是进一步降耗降本,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面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疫情后期行业发展的新任务,企业要进一步靠管理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创一流”基础上推进精益管理,注重挖潜降耗,促进提质增效,增加企业和行业整体的竞争力。钾肥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消除各种浪费、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提高、价值提升的内生发展之路。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