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百年未遇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之下,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石油需求大幅下降,国际油价史诗级崩盘。受疫情及供需矛盾失衡等因素影响,我国石油市场经历“寒冬”,成品油需求巨幅下滑,汽柴油调价多次触发地板价,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遭遇严峻挑战。随着疫情受控和复工复产稳步进行,我国经济率先恢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产业链各环节逐步恢复,成品油需求迅速反弹。但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国内需求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供需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未来国内石油市场仍将充满挑战。
全球经济遭受重创,我国经济率先复苏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活动严重受挫,“带疫”复苏面临严峻风险挑战。二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GDP同比分别下滑9.5%、15.0%、9.9%,遭遇二战以来最大降幅,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4.4%,为有史以来最低。依赖于各经济体的非常规政策和强制重启经济举措,全球经济处于“带疫”重启后的复苏阶段,主要经济体PMI、全球贸易、市场信心等指标持续改善,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尤其是疫情再度恶化,欧洲大国二次启动封锁措施,导致经济修复进程受阻。国际机构大多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态势不变,但在疫情反弹、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加剧等影响下,部分国家二次探底风险较大。
我国经济遭受短期冲击后快速修复,政策持续发力促进经济加快复苏。2020年2月以来,受严格的防控措施影响,部分经济活动“停摆”,一季度我国GDP下降6.8%,成为有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3月下旬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提速,经济呈现加快复苏态势。特别是一系列宏观对冲政策落地实施,经济动能加快复苏,二、三季度我国GDP当季增速分别修复至3.2%、4.9%,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升至0.7%,实现由负转正。预计四季度GDP当季增速5.5%左右,全年增长2.0%,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带动周边经济体及世界经济复苏。
全球石油需求历史性下滑,供应依旧宽松
疫情爆发导致世界石油需求巨幅下降。4月,全球石油需求同比下降2200万桶/日。5月起,随着全球各国逐渐解封,石油需求渐进复苏,8月、9月环比分别上涨150万桶/日和35万桶/日,9月世界石油需求达到9430万桶/日,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94%。整体看,全年同比降880万桶/日,降幅创历史之最。年初OPEC+减产谈判破裂并发起“价格战”,导致国际油价严重承压。4月中旬,面对严重的疫情形势和需求下滑,OPEC+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5—7月减产970万桶/日,8—12月减产770万桶/日),美国、加拿大等非OPEC产油国在低油价下被迫降产。整体看,全年全球石油供应同比降660万桶/日,但市场供应仍严重过剩。
受隔离影响,并出于安全考虑,全球航空需求断崖式下跌,航煤消费受冲击最为显著,尤其是年末英国病毒变异导致欧洲大陆对英航空停滞,各国国际航空管制再度收紧,导致航煤需求复苏远不及预期,预计2020年全球航空煤油需求同比下降17.3%。受疫情影响,大型活动减少、远程办公增长,使出行需求总体减少,预计汽油消费下降9.4%。部分国家政府主导以基建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在短期内带动柴油需求恢复,预计柴油消费下降7.5%,降幅相对较小。
国内成品油需求遭受巨大冲击,化工品市场逆势上扬
受疫情冲击,国内成品油需求遭遇阶段性腰斩。疫情发生后,受交通管制等措施影响,需求端受抑制明显,特别是国内疫情最为严重的一季度,国内生产几乎处于暂停,国内交通运输遭受重创,我国成品油需求同比下降达15.0%,创新世纪以来最大单季度降幅,其中汽油、柴油、煤油需求同比分别下滑15.9%、11.6%、26.7%。疫情有效控制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推动刚性客流逐步恢复,但差旅和旅游等弹性客流持续低位,直至9月汽油消费才回升至疫前水平。而得益于用油企业及时复工复产,柴油需求自低谷得到较快恢复,在6月份恢复至疫前水平。煤油形势相对严峻,国内疫情及海外疫情先后爆发导致航空出行游客数量大幅减少,国内、国际航班数量均受到较大冲击。整体看,2020年成品油实际消费量降至3.75亿吨,同比下降2.2%;汽油和煤油实际消费量分别为1.53亿吨和3258万吨,出现本世纪以来首次双双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1.8%和15.5%;柴油实际消费量为1.9亿吨,同比微增0.2%,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
2020年疫情对全球石化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而国内石化行业从疫情中快速恢复,大型石化项目在经历了短暂搁置后均按计划推进,这一方面受益于国内复工复产加速进行需求快速提高,另一方面是海外供应能力下降导致订单大量向中国转移。国内主要石化产品消费量均明显增长,乙烯当量消费量提高至6450万吨,同比提高6.6%,而全球乙烯(不含中国)消费几乎没有增长;PX消费量提高至3200万吨,同比提高200万吨。在国内外需求迅速提高的刺激下,国内石化产品价格在成本端下跌背景下逆势上涨,监测的160种石化产品中,上涨的品种数量达103,占比为64.3%,较2019年大幅提高。
国内成品油供需不平衡加剧,地方炼厂供应份额继续增长
国内原油进口量大增,原油加工量稳增,成品油产量及出口均下降。2020年,国际油价同比大幅下跌,并数月低于40美元/桶“地板价”,国内企业趁机购进大量低价资源,估计全年原油进口量达5.5亿吨,同比大幅增长7.9%。全国炼厂开工负荷在2月降至历史低位后,到5月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年炼厂平均开工负荷76.0%,同比微增0.2个百分点。其中,主营单位炼厂开工率为80.0%,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地方炼厂平均开工率为68.2%,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国内原油加工量6.73亿吨,同比增长3.3%,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原油加工量与原油表观消费量7.39亿吨相差0.66亿吨,较2019年差值0.43亿吨扩大0.23亿吨,表明部分原油进入储备。成品油实际产量4.25亿吨,同比下降2.3%,高于消费量4983万吨,较上年同期收窄143万吨。其中,汽油供大于求1727万吨,柴油供大于求2465万吨,煤油供大于求791万吨。估计全年成品油净出口量为4328万吨,同比下降13.9%。其中,汽油净出口量为1597万吨,同比下降0.4%;柴油净出口量为1916万吨,同比下降5.1%;煤油净出口量为815万吨,同比下降41.9%。
地方炼厂实际汽柴油产量份额继续增长,表外资源对市场冲击加剧。2020年,受国内疫情爆发及快速得到控制影响,地炼开工率在2月骤降至40%以下后快速回升,并在年内持续维持在70%以上高位运行,同时恒力石化、浙江石化均维持超负荷生产。全年地炼原油加工量约1.91亿吨,同比增长12.8%,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地炼实际汽油产量5532万吨,同比增长12.4%,占国内汽油总产量的32.6%,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柴油产量8358万吨,同比增长15.4%,占国内柴油总产量39.0%,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其中,地炼投放市场表外汽油资源3785万吨,同比增长21.6%,占国内汽油消费量的24.8%,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表外柴油资源5508万吨,同比增长27.5%,占国内柴油消费量的29.0%,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成品油价格调整频度降低,价格和到位率总体下行
国内汽柴油价格调整频度降低。2020年国际油价整体呈现深“V”形走势,上半年暴跌,多个纪录价位先后被打破,甚至出现史无前例的负油价。自3月份首次触发地板价开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数月低于“地板价”,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多次搁浅。2020年,成品油调价共经历25轮调价周期,呈“八涨五跌十二搁浅”的格局。其中,因调幅不足50元/吨而搁浅的有6次,因挂靠国际油价不足40美元/桶临界线而暂缓调整的有6次,调价窗口正常开启13次,8次上调、5次下调,汽、柴油总体累计下调1295元/吨、1250元/吨,其中上调1030元/吨、980元/吨,下调2325元/吨、2230元/吨。
汽柴油批发价格和到位率呈现总体下行走势。受疫情影响,国内汽柴油需求偏弱、出口不畅、库存水平偏高,汽柴油批发价格和到位率同比回落。2020年,国内汽、柴油批发价格均价分别为5572元/吨、5316元/吨,同比下跌18%、16.9%,汽、柴油批发到位率较上一年分别降低3个点、1个点,降至75.3%、88%。由于国内疫情控制相对有效,经济复苏节奏超出预期,拉动汽柴油终端需求逐步恢复,支撑价格回升,故全年国内汽柴油跌幅远远小于国际油价32.2%的跌幅。分季度看,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汽柴油需求疲弱,国内库存高企,导致汽柴油价格处于下行通道;二季度国内逐步复工复产,但全球疫情爆发,国际油价深跌,抑制国内汽柴油价格回暖;三、四季度,国内旅行需求大量释放,汽油实现了“量价同升”,但受极端天气影响,复工复产节奏受阻,柴油需求旺盛的态势难以持续,导致柴油价格仍处于“筑底阶段”。
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速,竞争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深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了行业变革和对外开放步伐,包括外资全面放开进入炼化和销售领域,批发资质取消,零售审批权下放,地方炼厂获得成品油出口资质等,成品油市场正进入全面放开新时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能源局在2020年能源保障工作意见中专门提出加大打击成品油偷税漏税力度,山东省税务局发文要求省内炼油企业按规定上缴“风险准备金”,进一步维护市场公平环境。未来,从国内看,供应过剩局面加剧,市场由过去存在即合理的“成本决定价格”,转变为“价格决定成本”的适者生存;从国外看,受疫情影响,全球炼厂被迫停产或提前检修,疫情结束后全球炼厂恢复正常生产且检修能力明显减少。未来全球成品油供应有望继续增加,叠加地方企业成品油出口权再度发放,成品油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2021年成品油需求明显恢复,但国内市场风险挑战犹存
2021年,我国经济将从“投资+出口拉动”的暂时性需求恢复结构中走出来,实现经济稳健增长和结构优化,预计经济增速将达到8%左右。在GDP增速明显回升,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品油将成为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将转负为正,实际需求约3.93亿吨,同比增长5.1%。其中,汽油、柴油、煤油消费量分别为1.57亿吨、1.95亿吨、4100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3.3%、2.7%、28.4%。
2021年国内成品油市场仍面临严峻挑战。虽然国内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正逐步减轻,但仍然呈现局部散发态势,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变异病毒数量增多,疫苗尚未大规模接种,一旦个别难以预料的事件再度发生,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风险,国内石油市场将面临二次冲击。此外,随着国内炼化能力持续增长,2021年成品油实际产量预计将达到4.45亿吨,同比增长4.5%,供应过剩将进一步加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加入RCEP后,尽管国内产品将更便捷地参与到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竞争中,但也将直面区内炼化强国的市场竞争,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消化过剩产能,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有效发展,将成为石油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中成品油需求、产量均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调整后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