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双循环战略下 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2021年6期 发行日期:2021-03-19
作者:■ 胶东产业研究中心 韩永奇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提出,表明中央开始针对国内外经济政治情况的新变化进行发展格局的调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也是基于对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的系统审慎判断而做出的一项中长期战略决策。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化肥业将走向何处?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又该如何发展? 


“十四五”我国化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我国化肥依然面临大而不强的现实

    我国是全球化肥生产大国。化肥产业规模大、产量高、生产和复混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长期以来,化肥行业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产能过剩、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及应对突发事件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能力亟需提高。2020年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两个因素的重大变化,使畅通国内循环、扩大内需的战略需求更加突出。对于化肥行业来说,受疫情困扰,复工复产受阻,生产受到影响,化肥总产量降幅较大。此外,中美关系对于我国化肥出口也带来严重影响。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化肥减施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化肥使用减少的态势,未来这种态势将延续下去。

    因此,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推进化肥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质量,助力农业现代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十四五”化肥工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并不宽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行业效益质量,去产能和升级化肥业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以减肥增效、转向创新、绿色环保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仍将是新格局下化肥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迫在眉睫

   “十四五”的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事关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新战略、新格局对于化肥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将更加紧迫。这些年,化肥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但调整的深度、宽度和幅度不大。农业以及非农用肥受多重因素影响;除钾肥需要一定量的进口外,氮肥和磷肥产能过剩,控释肥、稀释肥、水溶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等特种增值肥料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肥、专用肥和特色功能肥之间的比例不太协调,化肥供需结构及其矛盾更加尖锐。  

    尽管“十三五”以来,面对化肥行业的结构性问题,由关注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但还有不少优化空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化肥仍然与现实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由于我国化肥产量较大,在以外循环为主的过去,每年出口能够基本消化掉,但进入双循环格局后,若外循环遇阻,产量在国内消化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同时,国内农业发展对于化肥结构调整优化迫在眉睫。

    3.新旧动能转化迫切,创新绿色发展步伐亟待加快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以创新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化肥行业新旧动能转化的要求更为急迫。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新型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其中水溶肥和缓释肥增长率分别为16%和9%,生物刺激素市场增速高达18%。控释肥、稀释肥、水溶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等特种增值肥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肥料产品研发方向上,要跨界联合,围绕肥料增值和高效绿色,大力进行新型肥料的研发;要在发展方向、生产模式、装备技术等方面抓好化肥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4.化肥产业对外开放大门不会关闭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粮食安全与对外开放愈发重要。中美贸易摩擦连续三年影响了化肥出口,至今仍然没有缓和。由于出口数量下滑明显,我国化肥行业国际竞争处于不利地位。长远看来,化肥出口将依然是消化国内产能的重要途径,我国化肥产业对外开放的大门将始终敞开。  

    5.主动融入“两化”是当务之急 

    互联网时代下的化肥装备智能化制造、生产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无论是提升产品品质还是降低成本,都需要智能化、信息化。新发展格局下,智能化、信息化任务非常紧迫,投身智能化、信息化的洪流,化肥管理信息化建设、产品研发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连续化将成为新格局下的不二选择。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坚实稳固的内外结合的‘8’字形双循环供应链产业链,而不是搞‘回’字双循环;要让双循环能够有机转换,而不是内外循环割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要做好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

    在这个重要时期和新格局下,化肥行业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继续调整优化结构,在内循环上积极作为

    尽管国家政策提出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采取有机肥替代等产业政策,但因化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以及粮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度,化肥很可能成为本次经济内循环的“重点对象”。

    因此,化肥行业在内循环上有很大优势,要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要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尤其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下功夫,围绕肥料增值与高效,生产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如控释肥、稀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等特种增值肥料)。有机肥、土壤改良肥、特种增值肥等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将是新格局下的最好选择,这些新品种将占据国内化肥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产品质量要向国际标准等先进水平看齐。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更新老产品,发展新产品,以更趋合理的产品结构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高品质需要。

    2.加大化肥业自主创新步伐

    未来一段时间,化肥创新的重点仍然是大力投入品种研发,努力在肥料养分浓度、形态、比例、助剂等方面创新。尤其是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开发新助剂和新类型,支持有机生物肥料发展,积极开拓非农业用化肥市场(车用尿素和烟气脱硝等环保领域,以及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领域),把科技创新与提高化肥工业整体装备水平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控制水平相结合,与强化清洁生产工艺和综合循环利用相结合,与节能减排降耗和转型升级相结合,将是“后小康”新格局下创新的基本方向。

    3.继续扩大化肥业的开放

    长期以来,化肥行业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教训,这是做好外循环的基础。尤其是化肥出口将是双循环下化肥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化肥消化国内产能、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多年出口表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效安全绿色化肥产品才有国际市场,这样的产品可以使国际化肥产品价格坚挺。

    新格局下,必须开展产能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大力促进化肥出口,以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化肥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新格局下,应该由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发展阶段,转向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产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格局下,必须更加关注国际新型肥料产品,强化管理创新,改变盈利模式,提高出口化肥经济效益。新格局下,要主动融入外循环,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必须造就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国际品牌,在改变出口盈利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打造和树立国际化肥品牌,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