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发展煤化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1—2025年,我国烯烃将迎来产能扩张周期,原料多元化发展趋势下的成本竞争日趋激烈,原油重回上涨通道,煤制烯烃成本优势再次凸显。不过,在“碳达峰”战略提出的背景下,高耗煤行业将迎来政策端的高压,煤制烯烃未来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未来几年或触及产能“天花板”
近年来,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自2010年第一套装置建成以来,我国已建成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有35个,烯烃产能达1662万吨/年,占烯烃总产能的21%左右。随着行业产能的不断提升,煤制烯烃产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烯烃原料多元化呈现波澜壮阔的景象,特别是轻质化原料受到更多青睐,煤制烯烃面临激烈的成本竞争。此外,在“碳达峰”政策影响下,煤化工低碳减排必然是“碳达峰”重要着力点之一,而煤制烯烃的碳排放量在现代煤化工行业中居于前端,受政策限制,未来几年内或将触及产能增长的“天花板”。
烯烃原料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烯烃行业呈现原料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乙烯除了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外,煤制烯烃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占据23%的份额(含甲醇制烯烃),此外近两年原料轻质化成为新的发展潮流,轻烃裂解增长至8%左右,如图1、图2所示。后期,随着中石油塔里木乙烯项目、中石油兰州石化长庆项目等乙烷裂解装置的上马,轻烃原料将占据更高的份额。丙烯原料多元化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基本呈现蒸汽裂解、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裂解、催化裂化四分天下的局面。随着原料多元化的蓬勃发展,烯烃原料的竞争日趋激烈。2019年之前,各工艺间的成本差距较大,进入2020年随着原油下跌,各工艺间成本差距逐渐缩小,如图3所示。究其原因,石脑油裂解、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成本变化对原油价格较为敏感,2020年原油下跌后进入低价位运行区间,上述三种工艺的成本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且在原油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基本趋同。
我国需采取原料来源多元化战略
受疫情改善、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2021年原油价格呈现了较快的反弹势头,特别是在美国寒潮天气引发页岩油供给下降,以及OPEC+新的减产协议达成等消息刺激,国际油价再次大幅冲高,两油双双突破60美元/桶,并且布油一度站至70美元/桶上方,创造阶段性新高。因此,石脑油裂解、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的生产成本上升明显。反观煤制烯烃,因煤炭市场供给趋于宽松而出现了价格下跌,成本出现明显回调趋势,目前与其他原料相比占据明显的成本优势。
通过原油与烯烃成本变化的关系来看,在原油低于40美元/桶时,油制烯烃将占据一定成本优势;一旦高于40美元/桶,煤制烯烃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并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其成本优势进一步提升。中长期来看,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确定性较高,油价再次下滑至40美元/桶下方的概率较小,因此煤制烯烃在成本端将占据更多的优势,这也为其成长打开了空间。此外,2020年原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仍继续提升,目前两者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了74%和44%,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始终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需要采取原料来源多元化战略,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就是适应我国化工原料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高油价带来的高成本问题。
碳税征收将降低我国煤化工产品的成本竞争力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在“碳达峰”战略下,能源、化工等重点行业有望陆续出台相应“碳达峰”方案。我国50%的大气污染排放和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煤炭消费密切相关。无论从消除重污染天气,还是尽早实现“碳达峰”的角度,煤炭行业率先达峰都是重要的先决条件。2021年2月25日,内蒙古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除国家规划布局和自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打响了全国“碳中和”政策落地第一枪。另外,在2020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指标数据中,内蒙、宁夏居于末两位,两个地区煤制烯烃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31%,此外,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宁东位于中国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区,如果两地共同出台煤化工限制措施,那么将对煤化工行业造成较大的发展瓶颈。
此外,由于煤制烯烃产品CO2排放量较大,后期一旦征收碳排放交易税对其成本将构成一定影响。考虑到未来中东乙烷、北美低成本页岩气工艺路线制烯烃等产品对我国同类化工产品的冲击,碳税征收势必降低我国煤化工产品的成本竞争力。
总体来看,从成本端优势以及能源战略安全的考虑,煤制烯烃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碳达峰”战略的提出,预计“十四五”期间煤制烯烃行业将面临温和的存量管理和更严格的增量控制,未来几年煤制烯烃将迎来产能增长的“天花板”。不过,准入门槛的提升会加速产能和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未来行业竞争格局不断优化,供给端对于行业景气的推动将会更加显著。此外,由于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增长还是需要依仗煤炭资源的利用,煤耗指标有望向高效低耗的优质企业倾斜,故在“碳达峰”政策影响下,存量产能、行业内的高效低耗优质企业有望持续受益。未来,作为现代煤化工企业应认真研究、密切观察,及时跟进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出台的政策信号,做到未雨绸缪。对于碳税、碳交易相关政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应充分理解。而对于拟、在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在未来“碳达峰”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政策风险,重新评估项目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