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三大抓手,把握化工园区 “十四五”发展方向
2021年10期 发行日期:2021-05-19
作者:■ 江西财经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陈哲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随着中央正式发布“十四五”规划,各地方“十四五”规划也相继出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5年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今年开头如何。

    化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一方面要紧跟中央,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自身实际。化工园区作为本行业的集聚高地,未来5年应当重视以下问题:


安全无小事

   

    首先是安全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直接对化工园区发展做出明确表述的有两处,分别是第36条“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第51条“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可以说,确保安全运营是中央对化工园区运营的基本要求。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化工园区重大危机或事故一直保持较高的发生频率,年均事故次数超10件。尽管近年来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和特大事故却在增加。2020年8—9月,国务院安委会组织12个评估工作组开展了对2015—2019年发生的特别重大事故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回头看”工作。客观而言,即便没有政策要求,安全问题也应该置于化工园区运营的首要地位。


要绿水青山

  

    其次是环境方面,主要包含防污和减排两点。中央“十四五”规划多处明确对“环境”“生态”等关键词提出要求。而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环保红线严格管控的当今,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其生命线。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也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理论上讲,从2021年开始,采取碳排放先升高,后骤减的方式也并非不可,但成本、难度、风险都很高。因此,实现碳达峰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十四五”。

    据不完全估算,化工行业自身大约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的5%左右,其占比并不算突出。但是,化工行业的影响面太广,由此带来其他相关行业的碳排放难以估计。从人们刷牙的牙刷、穿的衣服,到使用的卫生纸、空调,都会涉及化工行业和碳排放,甚至我们吃的面包、米饭由于种植时需要使用化肥,因此生产化肥时释放的温室气体也同该行业高度相关。此外,考虑到电力、钢铁、水泥等碳排放大户也会大量使用石化能源,“十四五”期间,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上述行业均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工行业或将面临多元化的碳排放压力。


创新成就行业发展

    

    最后是创新方面。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工行业不同于互联网,也不同于芯片制造,无法像上述行业实现快速变革。这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技术原因,在互联网领域,如果发布了一款产品,只要有一个足够吸引客户的点,就可以得到大量点击或下载,在不断的迭代更新中逐渐完善。而石化行业几乎难以做到这种形式的更新。其次是规模原因,全球化工行业年均销售额在4万亿美元以上,业务庞大且复杂。任何一个机构规模增大后,都会不自觉地强化其官僚程度,对变革的抗拒则相应上升。

    因此,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渐进式的不断优化或许更为务实。即便在最有潜力的减排和绿色发展领域进行创新,客观上也需要时间和耐心。       

  综上所述,从大趋势来看,未来我国化工园区都在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而高质量的前提是基本功要扎实。对任何化工园区而言,没有基本的安全和环保,恐怕连生存都难以保障。如果把化工园区分为高中低三类,那么高水平化工园区无疑是其中最具创新活力和潜力的。处于中间水平的化工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创新,主要定位还是在谋求质量提升上。而低端化工园区则应将安全、规范管理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整个行业都对“十四五”充满希望和展望之际,时刻牢记基本常识,尊重客观规律,或许才能行稳致远。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