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速蔓延,对吉林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内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在生产组织、物流畅通等方面影响较大。疫情就是战情,挑战必须应战。吉林碳纤维基地内吉林化纤集团、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果断采取封闭运行、网格化管理,“快准严细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证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队伍思想稳定。
1—4月,基地碳纤维产业实现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132.7%,其中原丝产量1.79万吨,产值7.2亿元,增长115.5%;碳丝产量6897吨,产值8.73亿元,增长161.6%;编织布产量10万平方米,拉挤板产量30万米,实现产值1.12亿元,增长72.6%。
积极解决问题,助力社区抗疫
吉林经开区围绕疫情防控和民生所需,加强资金筹措,加大物资组织,储备充足防护、消杀和检测物资。动员企业家协会以及基地内企业和社会各界充分彰显社会责任,捐款捐物。组建由驻区医院、市区志愿者、援区志愿队、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构成的采样队伍,采取“核酸检测+抗原试剂”相组合、“单人单采+多人混采”相结合,为基地内企业在岗人员提供核酸检测支持,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突发疫情以来,基地内龙头企业——吉林化纤集团以严、紧、细、实的工作作风,迅速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即使身处疫情高风险区域,也对公司生产运行没有较大影响,碳纤维板块始终处于满负荷生产,腈纶板块现已实现100%的生产负荷,粘胶纤维板块因后期关键岗位人员不足剩余30%的产能运行。
疫情对碳纤维相关应用影响有限
今年以来,疫情相继在全球多个国家爆发,对全球及中国碳纤维行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特别是疫情对世界商用航空碳纤维需求影响较大。据国际航空专家预测,商用航空飞机的恢复期会延迟到2025年。疫情对风电、体育器材、碳碳复材及压力容器等其他领域碳纤维应用影响有限。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步入常态化阶段,碳纤维行业的运行秩序正在加速恢复。从产业自身的发展阶段看,在历经了多年的技术突破、规模增长、下游应用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持续积累和提升后,现阶段我国碳纤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据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刚的《2021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0年疫情之下,群体运动的碳纤维器材有较大幅度的下滑,而个人体育休闲的器材反而上升。2021年不少国家开始放开群体运动,这直接带来了体育器材的较高速增长。疫情之下,碳纤维钓鱼竿、自行车、健身器材等体育休闲领域的潜在发展空间将被充分挖掘。
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复工进度
吉林碳纤维基地今年将重点推进年产15万吨碳纤维原丝、1.5万吨大丝束碳纤维、1.2万吨碳纤维复材等续建项目,以及年产6万吨碳纤维原丝、6万吨碳纤维、3000吨碳纤维毡、3000吨碳/碳复合材料坩埚预制体、3万吨碳纤维原丝油剂、6000吨上浆剂和3万吨环氧树脂等新建项目。
本轮疫情对基地项目建设带来一定影响,“五一”过后社会面管控逐步放开,基地内项目建设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总体考虑,今年项目建设还要继续按照年初既定目标任务向前推进,按项目分情况分进度,逐个列出手续办理、人员组织、物料进场、项目开工等方面具体时间节点,对涉及到的困难问题立即着手帮助研究解决,千方百计把进度抢回来、损失补回来,确保6月底新建项目开工90%,吉林化纤碳纤维全产业链等续建项目100%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