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A(BPA)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聚砜树脂、聚苯醚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剂、热稳定剂、橡胶防老剂、农药、涂料、农用杀菌剂、油漆及紫外线吸收剂等。
目前,双酚 A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硫酸法、氯化氢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其中离子交换树脂法是最主要的生产方法。采用该方法生产双酚A具有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高、寿命长,对设备腐蚀性小;产物与催化剂容易分离,所得产品质量好;“三废”排放量少等优点。目前,离子交换树脂法生产双酚A的技术专利商主要有Badger(贝吉)、科思创、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陶氏化学、三菱化学、三井化学及出光兴产等。
生产现状
自1992年蓝星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原江苏无锡树脂厂)引进波兰Polimex公司离子交换树脂法技术建成我国首套双酚A工业生产装置以来,我国双酚A的产能稳步增长,2017年达到141.0万吨/年。此后,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双酚A生产装置先后建成投产。2021年,我国共有11家双酚A生产企业,总产能达到232.5万吨/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双酚A生产国家,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29.4%。2021年我国双酚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双酚A行业的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1)从产能分布来看,我国双酚A的产能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2021年来自这两个地区的产能合计达到215.5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92.69%。2021年我国双酚A主要省市产能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双酚A的生产属于国营企业、外资、中外合资以及民营等多种企业性质并存,其中外资企业的产能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外资企业有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和南亚塑胶工业(宁波)有限公司4家,产能合计为105.5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45.38%;国营企业有蓝星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石化燕山石化聚碳酸酯有限公司2家,产能合计30.0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12.90%;中外合资企业均集中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包括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学有限公司和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2家,产能合计为36.0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15.48%;民营企业有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3家,产能合计为61.0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26.24%。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双酚A生产企业,2021年的产能为46.0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19.78%;其次是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产能为40.5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17.42%。
(3)从生产工艺技术来看,除了南通星辰拥有国内唯一的自有专利技术外,其他生产装置采用的都是国外引进的专利。其中北京中石化燕山石化聚碳酸酯有限公司、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和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是日本三菱化学公司技术;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学有限公司采用三井公司技术;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采用SABIC公司技术和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采用拜尔公司技术;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和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美国Badger公司技术;中国台湾南亚塑胶工业(宁波)有限公司采用日本出光兴产公司技术。
(4)大部分生产装置均配套原料苯酚丙酮或者下游聚碳酸酯或环氧树脂等装置,如中石化燕山石化聚碳酸酯有限公司、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及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均配套聚碳酸酯生产装置;蓝星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国台湾南亚塑胶工业(宁波)有限公司等配套环氧树脂生产装置;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三井化学有限公司、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和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还配套建有上游苯酚丙酮原料装置。
进出口分析
1.进口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2017—2021年,我国双酚A的进口量呈现先逐年增长,然后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其中2017年的进口量为最小值43.57万吨;2019年增长到最大值60.64万吨,同比增长约29.10%。2021年的进口量为49.64万吨,同比下降约16.53%。2022年1—5月份的进口量为20.21万吨,同比增长约0.75%。
2017—2019年,我国双酚A的进口均主要来自新加坡、韩国和泰国。2020年开始,进口主要来自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3个国家或地区,其中2021年进口量合计达到37.83万吨,约占总进口量的76.21%,比2020年的42.63万吨下降约11.26%。2017—2021年我国双酚A主要进口来源国家或地区情况如表2所示。
2. 出口分析
在进口的同时,我国双酚A也有少量出口。其中2017年的出口量为4169.49吨;2018年为最小值1476.06吨,同比下降约64.60%;2021年的出口量为4593.92吨,比2020年的最大值下降约65.84%。2022年1—5月份的出口量为3482.35吨,同比增长约62.05%。
2021年,我国双酚A主要出口到马来西亚和阿联酋这2个国家,出口量合计达到4547.52吨,约占总出口量的98.99%,同比下降约52.42%。其中向马来西亚的出口量为530.00吨,约占总出口量的11.54%,同比下降约93.31%;向阿联酋的出口量为4017.52吨,约占总出口量的87.45%,同比增长145.58%。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017—2021年,我国双酚A的表观消费量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其中2017年的表观消费量为161.15万吨,2021年增加到229.18万吨,2017—2021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相应2017年的自给率为73.22%;2021年为78.54%,同比增长约7.75%。2017—2021年我国双酚A的供需情况如图2所示。
我国双酚A主要消费集中在华东和华北等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是最主要的消费地区,该地区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的产能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75.8%和63.6%。
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是我国双酚A最主要的两大消费领域。2017年,环氧树脂领域的消费量约占双酚A总消费量的53.0%,聚碳酸酯领域的消费量约占40.0%。近几年,由于聚碳酸酯产能快速增长,而环氧树脂因为受到环保、产品品种及产业升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能有所萎缩,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2021年,环氧树脂领域对双酚A的消费量占比下降为48.0%,聚碳酸酯领域的消费量占比却增长到47.0%。此外,我国双酚A还有约5%用于四溴双酚A、聚砜及增塑剂等其他领域。
由于受环保等因素影响,未来我国环氧树脂对双酚A的需求量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对双酚A的需求带动有限,其占比仍将继续下降。聚碳酸酯将是未来拉动双酚 A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尽管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聚碳酸酯已不再列为鼓励类项目,但未来仍将有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漳州奇美化工有限公司、海南华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海壳牌惠州石化有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龙江化工有限公司、辽宁营口佳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泸天化中蓝新材料 有限公司、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计划新建或者扩建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将大大增加对双酚A的需求量。预计到2026年,我国对双酚A的需求量将达到270.0万吨。
市场价格
我国双酚A的市场价格主要受原料苯酚丙酮市场价格、进口价格及下游需求等影响。2018—2021年,我国双酚A(聚碳酸酯级)的市场价格呈现先下降,然后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进入2022年,市场价格开始回落,1月份市场价格为17100元/吨,同比增长约20.76%;6月份价格为16000元,同比下降约25.86%。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双酚A供应量的不断增加,下游需求稳定,原料价格的回落,以及进口单价的下降等,我国双酚A的市场价格将会有所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
发展趋势及建议
1.发展趋势
(1)产能将出现过剩。由于目前我国双酚A的市场存在较大缺口,近几年双酚A一直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未来几年,我国仍将有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公司、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华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瑞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南亚塑胶工业(宁波)有限公司、河北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山东万华化学集团公司等计划新建或者扩建双酚A生产装置。预计到2026年,我国双酚A产能将超过320.0万吨/年,而届时的需求量只有约270.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2)国内产能迅速扩张加剧市场竞争。我国双酚A产能的扩张速度远超下游聚碳酸酯、环氧树脂领域的需求增速。预计到2026年,国内约有1/3的双酚A产能无下游配套, 需要依靠外售。未来,我国双酚A的消费主要还是以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为主。其中环氧树脂需求的支撑能力有限,虽然聚碳酸酯未来产能增长较快,但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装置开工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该领域需求减弱,势必影响双酚A产业的发展。未来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领域所占比例将出现交错进展的局面。加上国外进口产品在质量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届时国内双酚A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
(3)企业性质将发生改变。由于计划新建或者扩建生产装置的企业大都是国营或者民营企业,届时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产能的占比将大幅度增长,外资企业产能占比将下降。由于国内缺乏相关技术,未来新建或者扩建装置仍将以引进技术为主,主要是美国Badger技术和三菱技术,缺乏技术的主动权。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苯酚、丙酮,下游聚碳酸酯或者环氧树脂的一体化方式仍将是今后双酚A装置建设采用的主要模式。
(4)产能分布将发生变化。未来我国双酚A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届时华东地区的产能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华南地区的产能将得到快速发展,山东省将超过上海市成为我国双酚A最大的生产省份。华东地区仍是国内双酚 A 的主要产销区,但随着福建漳州奇美化工有限公司、海南华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及中海壳牌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等聚碳酸酯生产装置的建成投产,华南地区对双酚A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
(5)随着产能的不断增长,我国双酚A的供应量将大大增加,届时进口量将逐渐下降,出口量有所增加。
(6)原料供应充足,有利于降低成本。随着上游苯酚、丙酮行业的大幅扩能,将为双酚A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原料价格也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所下降,这将有利于降低双酚A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利润。
(7)反倾销措施对我国双酚A的进口格局影响不大。商务部发布2018年第60号公告,自2019年8月30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双酚A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5年。2018年3月,泰国也被列入反倾销名单。但从近年来的实际进口来源情况看,来自相关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量缩减变化有限。2020年,我国与韩国、泰国、新加坡、日本及其他成员国签订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因此针对上述国家的双酚A加征的反倾销关税或将降低甚至取消,双酚A进口成本降低,这将对国内双酚A的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
2. 发展建议
(1)随着新产能的释放,未来双酚A供需缺口将逐渐降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今后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应该慎重,需要全方位考虑生产技术、原料来源及下游市场等具体情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新建项目建议采取上下游一体化,异丙苯、苯酚/丙酮、双酚A一直到聚碳酸酯或环氧树脂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和低成本策略,以规避产业风险,力争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国内双酚A、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大多采用相同的引进技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产商品的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因此,加快国产特色化先进工艺技术的开发至关重要。在“双碳”背景下,对于现有装置,可通过革新催化体系、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以提高催化剂性能和寿命;优化工艺流程及系统工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减少“三废”排放,实现清洁生产,从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应该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究开发步伐,逐步摆脱国外技术的控制,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3)不断开发双酚A的新应用领域,同时积极扩大出口,进一步拓展双酚A市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