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磷肥市场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市场供需错配,上下半年市场两级分化及传统备肥习惯的改变,均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后虽然产能过剩有所改善,但供大于求仍然存在。
磷肥全称磷素肥料,是以磷矿为原料生产的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磷的化肥。磷在植物体内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在于促进植物根部发育,保证生长健壮、籽粒饱满,所以磷肥在化肥品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产能发展来看,我国磷肥工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国产磷矿小规模生产过磷酸钙,1957年在南京建成40万吨/年的过磷酸钙厂。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完成由进口大国向出口大国的转变,完全摆脱了对磷肥进口的依赖,实现了从单一养份、低浓度向高浓度、复合化、多品种的发展。我国磷肥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等磷矿石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企业生产分布与资源分布基本一致。2005年我国磷肥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磷肥生产国。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目前新增产能有限。2012年我国磷肥市场开始去产能化,产能集中度不断提高,2022年国内磷肥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36%左右。
2022年磷肥价格回顾
2022年磷肥价格呈现倒“V”走势,年内涨跌幅度较大。2022年截至2022年12月下旬,磷酸一铵市场均价3477元/吨,较2021年上涨18.29%。年内最高点出现在6月份,最高价4598元/吨;最低价在9月份,最低价2878元/吨,价格最大波动幅度达1720元/吨。2022年磷酸二铵市场均价4037元/吨,较2021年上涨19.33%。年内最高点出现在6月份,最高价4680元/吨;最低价在10月份,最低价3704元/吨,价格最大波动幅度976元/吨。
2022年上半年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硫磺、硫酸、磷矿石及合成氨等四大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上半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磷肥价格上涨速度较快。而下半年价格下滑的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触顶回落,不断下行,市场看涨心态受挫,且回流货源导致国内供应不断扩大,部分贸易商出现急于变现,价格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国内磷肥供需格局
我国磷肥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型行业,湖北、云贵、贵州、四川等省份磷矿石资源优势明显,企业产能集中度较高。从产能分布的区域结构来看,磷酸一铵产能最大的省份是湖北,占总产能的51%左右,稳居产能第一的位置;其次为四川,产能占比达到11%;贵州及云南占比均为8%;山东、河北等地也有少量一铵产能,但占比极少。磷酸二铵产能占比最大的省份是贵州,2019年贵州两大集团经过省内的产能优化后,占比达到总产能的近31%;其次是云南,占比达到28%;湖北占比27%;其他省份产能零星分散。
由于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国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因此云贵川鄂等有资源优势的企业竞争力更强。2022年磷酸一铵CR10产能达到58%左右,较2021年基本持平,较2018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2022年磷酸二铵CR10企业产能占比在79%左右,较2021年下滑1.00个百分点。2022年有少量新增产能,产能基数增加,但CR10企业产能集中度较高。
从供应情况来看,2022年磷酸一铵产能1945万吨/年,同比上涨0.52%;预计产量938万吨,同比下滑11.76%;供应量约1101万吨,同比下滑10.49%。磷酸二铵产能2112万吨/年,同比上涨1.44%;产量约1269万吨,同比下滑13.67%;市场总供应量约1545万吨,同比下滑3.86%。
从需求方面来看,国内磷肥需求稳中减弱。2022年磷酸一铵总需求量约900万吨,同比下滑15.65%;磷酸二铵总需求量约1170万吨,同比下滑12.10%。
2022年供需变化的原因在于:自2015 年开始,国家逐渐取消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并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我国磷肥的需求量逐年下降。另外,从今年情况来看,首先,由于出口转法检后出口量明显减少,虽国际价格高位运行,但国内出口法检周期延长,国内与国际价格联动性减弱,国内供应压力增加,部分企业产量降低;其次,上半年市场需求向好,且下半年原材料价格下滑后下游消费量增加,但国内需求增加量低于往年正常出口量,因此供大于求仍存。另外,春季由于运输受限,东北市场磷肥到货时间较晚,部分剩货回流至华北。原本华北春季以高氮肥为主的季节,大量低价二铵在华北市场消化,导致了华北春夏季供应量的大幅增加,形成了春夏季磷肥空档期的供需错配。
国内磷肥进出口情况
我国磷肥以出口为主,每年磷肥进口量微乎其微。由于产品质量较高,同时产量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进口肥料优势不强,进口依存度较低。和磷肥出口相比,进口量基本忽略。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份磷酸一铵累计进口量0.04万吨,同比增长1358.20%;磷酸二铵累计进口量0.03万吨,同比上涨6004.77%。2022年1—11月份磷酸一铵累计出口量187.51万吨,同比下滑50.10%;磷酸二铵累计出口量332.68万吨,同比下滑46.51%。2022年虽然进口量同比涨幅较大,但总量有限,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可忽略。
从进口情况来看,2022年磷酸一铵进口贸易伙伴主要来源于哈萨克斯坦,其他国家基本无进口。磷酸二铵进口主要来源于俄罗斯联邦,比利时、德国等国家进口极少。
从出口情况来看,1—11月份磷酸一铵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分散在近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往巴西的量最大,出口量70.52万吨,占比约37.61%,位居第一;其次为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出口量分别为28.63万吨和20.86万吨,占比约15.27%和11.12%;其他80多个贸易伙伴出口量相对较少且较为分散,与2021年相比,巴西、阿根廷仍是拉美地区主要的进口国。
磷酸二铵主要出口到印度,出口量113.89万吨,出口占比约34.23%;其次为和孟加拉国和泰国,出口量分别为60.46万吨和27.29万吨,出口占比分别为18.17%和8.20%;其他贸易伙伴也有部分出口,但较为分散,出口量较对较少。关键因素在于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是我国磷酸二铵传统的主要出口国家,需求量大,我国出口相对稳定。
通过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出口贸易伙伴排名来看,与国际的需求结构基本匹配。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出口政策的调整,商检转法检后出口周期延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国际需求不稳定,局部采购减少,国际贸易流向发生改变。
国内磷肥消费现状
磷酸一铵的用途较为单一,除出口外,从国内消费来看,主要用于生产复合肥、掺混肥,少部分用于灭火材料、新型肥料及新能源中,以工业需求为主,农业需求有限。因此磷酸一铵工业消费量占比较高,达到65%左右,其他用途占比相对较低。2017年在轮作休耕、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基层对复合的需求的减少。经过2018年的持续下滑后,2022年工业消费量有所增加,约700万吨,较2021年上涨1.74%;总消费量约900万吨,较2021年下滑15.65%。
磷酸二铵除出口外,主要以农业消费为主,消费占比达到90%以上,另一小部分用于复合肥、掺混肥生产。近5年数据显示,磷酸二铵国内消费量呈现下滑态势。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今年出口法检政策执行,出口量减少;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休耕轮作及种植结构调整,局部地区对二铵需求明显下降,水溶肥需求量明增加,且部分大田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另外,突发事件引起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及原料成本同时增加,下游对高价货源较为抵触,采购量减少。据卓创资讯监测,2022年磷酸二铵总消费量约1170吨,同比下滑12.10%。其中农业消费量约770万吨,同比上涨9.22%。2022年磷酸二铵农业消费量增加主要在于春季回流货源贸易商低价出货,磷酸二铵价格优于复合肥,磷酸二铵挤占了部分复合肥市场需求。
2023年磷肥市场展望
近几年来磷肥市场供需格局受外部环境影响发生较大变化,国家行业政策的调整、突发事件等因素均对我国磷肥市场影响较大,生产企业及贸易商的销售模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对市场供需产生一定影响。预计2023年,磷肥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仍然存在,但随着企业生产严控库存的情况下,供需差将变小,磷肥价格调整随市场供需变化调整更加灵活。
近几年,随着磷酸铁锂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型磷肥企业纷纷向新能源行业转型,部分磷肥企业已经从单一的传统化肥生产企业转型为跨肥料、精细化工及新能源等行业的大型集团。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于高品位矿石及磷酸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高利润时代,磷肥企业的利润点也将向磷酸铁锂方面倾斜,因此在磷肥生产中高品位的矿石供应也将更加紧张。新能源方向的发展将成为磷肥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