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构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3年2期 发行日期:2023-01-17
作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2022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加之疫情的持续变异和多点散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石化行业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承载着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化工园区作为石化行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主战场,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应当按照“十四五”规划做出的总体部署,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认真组织实施好“五项重点工程”,加快培育“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为实现石化强国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化工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规范建设与评价工作持续推进,我国的化工园区无论是硬件建设水平还是管理规范程度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显著增强。我国化工园区经过30余年的发展,规范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我们按照《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等六部委相继发布《化工园区认定条件和管理办法(试行)》《化工园区风险排查治理导则》《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以后,从化工园区选址布局、规划体系、公用工程、安全应急、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化工园区建设和管理正逐步成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规范性工作,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化工园区软硬件水平迅速提升。

  “十三五”以来,各省、区、市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为依据,结合本区域石化产业现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要素,研究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化工园区认定和评价办法,从主要石化大省开始开展化工园区认定工作,一些石化产业基础薄弱、规模效应不突出、安全环境隐患较大的化工园区被取消。进入“十四五”,在过去五年各地化工园区认定和规范化管理取得明显进步的基础上,20多个省区市按照最新发布的《化工园区认定条件和管理办法》,全面启动了化工园区认定、复评、整治、提升工作。进一步理顺化工园区管理链条,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原则,重新修订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禁限控目录、化工项目准入条件等,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正在稳步推进。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园区委所做的全国性调研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43家,其中由各省公布认定的化工园区572家。在各省公布认定的化工园区中,山东、江苏、浙江等6个省份认定工作全部完成,共认定化工园区187家;黑龙江、辽宁、河北等17个省份已分批次认定化工园区385家;另有天津、广东、甘肃等8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是建设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化工园区认定、规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十三五”开始,石化联合会园区委牵头启动了化工园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已形成建设管理、绿色发展、智慧园区等标准化体系构架。截至2022年10月底,园区委已牵头编制完成《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等3项国标,《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1项行标,《化工园区应急事故设施(池)建设标准》等11项团标;备受关注的国标《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已审核通过,即将发布;另有《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化工园区低碳运行管理规范》等2项国标、19项团体标准,正在组织相关单位研究制定过程中。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化工园区规范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化工园区认定评价、管廊建设、智慧化建设、绿色园区建设和创新与中试基地创建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有力促进了化工园区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三是布局调整成效已经显现。随着各省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的推进以及新建化工项目进区、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特征越发明显,极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布局调整。《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提出了行业“坚持总量控制,推动集聚发展”的发展方向,要“以大型炼化项目为龙头,以高端制造业项目为核心,进一步形成企业数量多、项目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装置与装置、工厂与工厂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管线互连,物料互供,综合循环的集群发展优势,实现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2022年,石化联合会对各省市投资建设的380多个重点项目调查分析显示,这些项目大部分落户在各省重点化工园区和煤化工基地,包括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煤化工以及安全环保等项目共8大类,投资合计达19193亿元,对于全行业未来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度提高、布局优化以及整体竞争力提升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来看,以沿海七大炼化基地、沿江和内陆专业化工园区、西北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为核心的若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以上海、宁波、长兴岛、大亚湾、古雷和连云港为代表的沿海七大石化基地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稳步推进重大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集群化效果正在显现。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常熟氟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烟台化学工业园、衢州智造新城、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代表的一批沿江和内陆专业化工园区快速发展,他们在新能源、氟硅化工、聚氨酯、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与新材料等方面独具特色,无论是产业集聚度,还是产业关联度水平都较高,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推进作用。四大现代煤化工基地加快建设,宁东、榆林、鄂尔多斯等一批重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同时煤化工基地充分发挥产业平台作用,提升创新联动能力,部分化工基地已实现与下游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以及绿电、绿氢新能源等产业耦合发展。

  四是绿色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一定要贯彻总书记二十大报告的精神,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据统计,全国约有各类产业园区1.5万多个,对整个中国经济的贡献达到30%以上,石化产业的园区化水平远高于其他领域,化工园区的产值占石化全行业总产值的50%以上。可以说,产业园区已成为生产体系绿色化的主战场,产业园区绿色化是产业绿色化的关键,化工园区的绿色化也是我们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的绿色低碳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行业提出的绿色目标是:到2025年,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CO2排放量、用水量分别比“十三五”末降低10%,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下降3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要实现绿色低碳的“十四五”目标,产业园区的绿色化势在必行。目前化工园区的绿色化程度正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57家化工园区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开展了循环化改造;33家化工园区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绿色化工园区适用技术目录》发布,推出19项适用技术;70家化工园区签署责任关怀全球宪章。

  截至2022年11月底,列入《绿色化工园区名录》的园区已达15家,另有12家化工园区处于建设期。2022年第四批《绿色化工园区目录》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年底完成。

  五是智慧化建设能力显著进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是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环保监管能力和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对于化工园区各类安全环境风险源的监测、监控能力,及时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并可通过对进出园区的人流、车流、物流进行时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实现有效的封闭化管理,打造智慧政务,网上办公还可提高园区办公效率等。

  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是“两化融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智慧园区建设不断深化,在工信部、应急部和石化联合会的共同推进下,目前我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现有五批“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共84家,列入“智慧化工园区名录”单位共26家,智慧化工园区“由点到面”地从试点向全面建设稳步推进。首批《智慧化工园区适用技术目录》已发布,推出28项适用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安全、环保、应急等多个应用场景,涵盖了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三大层级,为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化工园区都将拥有信息化平台,30%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化工园区将在现有基础上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工作,重点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实现重大安全风险可控、重点危险源和风险点可监测、可预警、可防控。

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趋势下行业发展对化工园区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2022年前10个月实现收入已达13.6万亿、实现利润已过万亿、进出口总额已接近8700亿美元,尤其是利润占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15%以上,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在肯定成绩的时候,我们还要保持清醒和冷静,2022年2月下旬以来,受突发地域冲突的影响,全球能源价格持续推高,主要经济体通胀加剧到几十年来少有的水平,尤其是欧盟天然气、原油、煤炭等能源严重短缺,即将迎来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季,最近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都再次下调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期,尤其对欧元区做了大幅下调。全球石化产业也深受影响,欧洲化工装置为节约能源,大多出现减产、甚至停产,尤其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和化肥冲击更为严重;中国石化产业2022年炼油板块受原油价格高位的影响,效益严重受挫,进入下半年以来整个石化行业的效益增速在下滑,但近期的情况看9、10月份正在明显改善,预计总体情况四季度将好于三季度,2022年全年仍将是一个收获不错的年景。我们一定要把握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机遇,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是准确把握安全稳定供应链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要充分考虑当前全球疫情反复、通胀加剧情况对我国对产业的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连带作用下,给石化行业也会带来冲击。受国际局势影响,当前美国、欧盟通胀率居高不下,加息步伐仍在继续,地域冲突不确定性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幅度大、频率高,连带影响大宗原料价格巨幅波动。同时受疫情影响,原材料、产成品运输受到严重制约,物流成本占比上涨明显,人员流动受限、用工成本上涨,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较长,生产装置连续化生产要求较高,行业需要建立健全稳定、安全可靠的供应链。化工园区作为行业主要发展载体,应很好的研究和把握供应链建设新要求,发挥平台总调度作用,源头把控,从园区产业建设和供应保障入手,延链、补链、强链,构建抗风险能力强、互补作用明显的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供应链和产品链。

  二是准确把握供给侧高端化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都面临需求萎缩压力,油价刺激和需求萎缩带来了化工市场的剧烈波动,同时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都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方面,地域冲突引发的天然气、原油、煤炭以及化肥和粮食供应紧张,特别是对全球能源、化工、消费市场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冲击;国内方面,要把握国内市场变化,既要关注房地产等建筑领域对建材市场消费下降的变化,也要关注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对化工新型材料、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增长的新变化。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能源安全以及冬季能源保供和化肥冬储、秋冬用肥、春耕备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需求。

  加快石化产品供给侧高端化、培育新的增长点很重要,一个现实需求是长期以来国内重大工程所需的高端石化产品缺乏,另一个是眼前的急需欧洲化工装置因天然气短缺而减产、停产,我们的产品能不能及时补上?补上的是大宗基础产品还是高端和高性能化学品?如果补上的是中低端产品那只能是临时替补,如果抓住了机遇实现了高端替代,也许就为中国石化产业拓展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化工园区要发挥平台作用,组织和引导企业实施好“创新工程”,加快实现企业和园区供给侧高端化水平和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石化强国目标助力。

  三是准确把握石化产业布局优化的新要求和新挑战。2022年石化全行业和众多化工企业都是一个丰收年,很多企业也就产生了新的投资冲动,据石化联合会不完全统计,集中开工的项目很多,2022年底投产的就有157个项目,涉及投资8641亿元,初步统计,这些在建项目将新增对二甲苯(PX)产能1239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产能3060万吨/年、1,4-丁二醇1085万吨/年、聚对苯二甲酸(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产能265万吨/年、磷酸铁锂200万吨/年等;也有煤制乙二醇440万吨/年、煤(甲醇)制烯烃220万吨/年和纯碱960万吨/年、尿素256万吨/年、聚氯乙烯180万吨/年等。各化工园区一定要深刻领会并把握2022年8月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最新要求: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东部沿海石化基地和石化园区一定要立足已有的炼化一体化规模和产业链水平,充分把握产业政策的新要求,把重点放在下游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上,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出率降至40%以下。西部现代煤化工园区也要把握“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的最新要求,还要加快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的技术和工程化创新,争取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东西部园区都要加大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的技术开发,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各园区一定要坚决杜绝产能过剩、高消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入园。

  四是准确把握安全环境高标准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安全红线、绿色底线是石化全行业和石化园区、石化企业牢固树立、不可逾越的“两条线”,这“两条线”也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警戒线。石化化工生产过程中大都存在高温高压,原料和产品大都易燃易爆、甚至有毒有害,所以安全风险一刻也不能懈怠,尤其是石化园区作为石化企业和化工装置的集聚区,安全更要警钟长鸣。生产石化产品的原料当前又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煤化工占比高,石化产业面临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比其他行业要艰巨,石化园区肩负的使命比单个企业更重要。

  在2022年石化联合会开展的“调结构稳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调研工作中,化工园区、企业普遍反映在安全和绿色低碳方面面临增长压力大。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要求安全环保政策趋紧,这就要求化工企业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充分发挥化工园区的主阵地作用,深刻理解政策要求,把握发展方向,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产能、土地、环境容量等指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先实现园区规范化、绿色化、安全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构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要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思考和谋划,要放到建设石油和化工强国全局中思考和谋划,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化工园区建设经验,更要突出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走出一条产业集群化、管理智慧化、发展绿色化、运营一体化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化工园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推动产业结构“更优化”。要紧紧抓住化工园区作为行业载体的特征,瞄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产业布局目标“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化工园区作为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应加快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存量企业和存量项目的转型升级,严把新建和拟建项目准入关,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的重点一是统筹项目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切实做到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引导其他石化化工项目在化工园区发展;推进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向原料及清洁能源匹配度好、环境容量富裕、节能环保低碳的化工园区集中;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构建原料高效利用、资源要素集成、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先进成熟、产品系列高端的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全国化工园区认定、评价分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对化工园区的规划体系、“禁限控”目录,项目准入与退出提出了具体要求。应借助这一政策性机会,引导化工园区进一步建立、完善包括产业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在内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强化园区产业规划对全局发展的引领作用,补足部分园区产业规划缺失的“功课”。化工园区应按照规范要求,结合所在地土地资源、产业基础、水资源、环境容量通等基础条件,通盘考虑产业链、产品链的构建,按照“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的理念编制出高效协同的产业规划,促进化工园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要通过规划体系的完善,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全行业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重点培育18个沿海石化园区、18个内陆石化园区、4个现代煤化工基地和30个专业化工园区,实现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与下游化工产品的产业链协同,实现东部与西部的优势互补。通过园区规范化和提前布局,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早日实现“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的总体目标。

  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化工园区“高质化”。新形势要求化工园区为企业提供更加平稳的发展空间和高效低成本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抵御经济下行压力、化工市场剧烈波动等。园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以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发展,加快园区污染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化工园区硬件建设水平,按照统筹、协调、共享的原则规划、建设和管理公用工程与基础设施,落实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严控工程质量,实现化工园区规范化、高质化运行,同时完善、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为行业降本增资、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做得好的化工园区,企业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可降低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约50%。以上海化工区为例,园区按照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的建设理念,通过引入专业公用、物流配套企业为合作伙伴,集中热电联供、工业气体等公用工程岛,通过公用海运码头、公共仓储区和集中管道运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相统一的资源供给和物流运输。在2022年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时期,上海化工区统筹协调,仍维持了石化产业总产值的同比3.7个百分点的正增长,其高效的运营体系功不可没。

  三是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行业绿色安全支撑平台的“智慧化”。园区智慧化建设7年来成绩显著,不少园区正在推出升级版,《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95%以上,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化工园区正在运用智慧化等手段,建设行业减污降碳的有效支撑平台,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程,响应应急管理部要求,切实落实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推动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一批本质安全型化工园区。特别是在做好现有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基础上,不断增强化工过程数据获取、处理能力,真正实现全过程一体化智慧管控,切实提高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标准建设,目前石化联合会正在进行一系列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以进一步为行业和化工园区的智慧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在绿色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化工园区集聚、协同发展的特长,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引导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同时,还要组织开展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认定,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

  四是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打造创新高地,引领行业发展“创新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各化工园区一定要深刻领会二十大的精神,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强中试基地、科创中心、产业基金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新的运行和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园区服务创新型企业的能力,提高整体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打造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新高地,加快形成区域性行业创新体系。

  化工园区要集聚力量全力组织实施好“产业升级创新工程”,从硬件设施架构和组织体制创新上两端发力,一方面建设小试、中试平台及设施,建设科创中心等,提升园区服务创新型企业的硬件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引才引智、产业金融、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创新平台桥梁,不断探索新的运行和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整体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真正使创新成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并充分发挥核心地位的重要作用。在南京、大亚湾、上海、泰兴、宁东等化工园区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营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化工园区科创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50个化工园区科创中心。把化工园区建设成为石化和化工领域自主创新的新高地和高端人才、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集聚地。

  五是提高能效水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推动化工园区迈向的世界一流。按照多年实践探索的“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和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的“六个一体化”理念,提高管理能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化工园区,构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化工园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基础和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协同和集聚效应显著改善,创新能力、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明显提升,尤其是杭州湾、泛大湾区聚集了包括惠州大亚湾、上海化工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宁波石化区、连云港徐圩新区、嘉兴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以及新拓展的舟山炼化一体化基地等一批产业基础好、产业规模大、关联度高、管理建设水平强的化工园区,都在向世界级先进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努力。

  全国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和2035发展展望》提出:加快培育“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努力争取“十四五”末初具轮廓,2035年基本建成环渤海湾、杭州湾、海西湄洲湾、泛大亚湾和“能源金三角”“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这一思路和目标的提出主要是立足于国家在沿海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和西北“四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站在今天的时点上看,环渤海湾区域北有“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长兴岛,南有国家新布局的裕龙岛,连接已具备较好基础的辽东湾、天津南港、沧州临港以及山东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化工园区;杭州湾区域有“七大石化基地”的上海和宁波两大主阵地,外加新拓展的舟山炼化一体化装置,连接嘉兴港、上虞等新材料化工园区;海西湄洲湾有“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古雷半岛,连接泉港、泉惠、福州江阴等化工园区;泛大亚湾区有“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惠州大亚湾,北连揭阳,南接茂湛、钦州、洋浦等化工园区,以上是沿海四大石化产业集群;第五个是以“能源金三角”的宁东、榆林、鄂尔多斯为主体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这“五大产业集群”都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产业规模、区位优势、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都居前列。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沿海的“四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已经整装启航,正在驶向世界石化产业同台竞技的舞台,只要我们按着规划的目标,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不迷失方向、坚定向前,未来15年后沿海“四大石化产业集群”一定会成为与美欧石化产业优势互补、并肩杨帆的远洋战舰,西北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关键时刻也将成重要而稳固的后方母港和储备基地。那时的中国石化产业一定会成为世界石化领域的重要一极,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而且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