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逆全球化思潮下, 我国农药出口路在何方?
2023年8期 发行日期:2023-04-17
作者:■胶东产业研究中心 韩永奇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去全球化叫嚣不绝。逆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农药出口将带来挑战:今年头两个月,我国农药出口量和金额双双出现负增长。围绕我国农药出口引来众议,有关忧虑农药出口话题不断。在今年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下,农药出口增长能否由负转正,我国农药出口又将走向何方?

当前形势及我国农药出口情况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7.7%。2022年,我国外贸成绩有目共睹,强劲出口增速超出了预期。2023年前两个月,我国积极化解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等矛盾,总体上确保了外贸的平稳开局。3月7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今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同比扩大16.2%。

  当前,美英叫嚣的“去全球化”、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贸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现阶段,“逆全球化思潮”在叫嚣,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未来,全球经贸环境风云变幻,俄乌争端随着美国与欧洲的拱火而加剧,在经济制裁与反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形成利空,进而在数量角度利空出口增速,导致对我国外贸前景担心在加重……所有这些都将对未来我国外贸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对我国农药出口影响不可小觑。

  第一,看数字,令人堪忧。

  我国农药出口情况如何,数字最客观、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揭示矛盾、说明问题。一方面,从量来看,海关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农药出口量(包括原药、中间体与制剂)达200万吨以上,继续以两位数增长。尽管全年农药出口整体同比增长,但各个月度并不均衡。当前,全球农业受俄乌冲突影响较大,在制裁与反制下,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日益加剧,世界农业遭受打击,经济恶化速度加快,农业和种植者信心在下降。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大行其道,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对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前景仍存在下行风险。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农药出口势必受到影响。海关统计显示,2023年1—2月我国农药累计出口量(包括原药、中间体与制剂)达30.2653万吨,累计同比负增长11.3%;出口金额12.5593亿美元,累计同比负增长32.3%。但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农药生产国,随着双碳政策的实施,现代绿色农药的兴起,“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国内农药需求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农药产量过剩,2/3产品依赖出口。而在当前世界前景未明,出口不确定的形势下,我国农药2/3产品靠出口的压力不小。

  第二,看结构,仍待改善。

  出口农药的类型、品类、品种等结构的优劣,是我国农药出口质量好转的标示。首先,从出口农药类型来看,2022年基本上以原药为主,制剂出口还是赶不上原药出口。回顾历史,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农药原药的出口额占比从63.2%下降到56.3%,农药制剂的出口额占比则从36.8%上升到43.7%。2018年至今,原药出口额占比又逐步增加,超过60%;制剂出口额占比则呈现缩水降低态势。我国农药出口仍以原药为主,农药制剂出口也出现了上述变化,但原药出口增长高于制剂。原药为主,制剂为辅的出口格局没有打破。此外,从出口农药类别来看,今年以来的农药出口贸易增长与除草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很大关系,形成了以原药为主,制剂为辅,除草剂占比仍大,杀虫剂成为领头羊的基本格局。今年上半年,除草剂、杀虫剂一马当先,领涨我国农药出口,成为品类涨幅的佼佼者。尽管今年以来我国农药的出口看好,但出口结构仍待改善。

  第三,看质量,安全向绿。

  “双碳”背景下,辨别质量优劣的基本依据,首先是看出口的农药产品,是传统的农药产品还是贴近国际市场需求的安全、绿色产品,谁占据主导地位,谁就成为推动农药出口增长的动力和推进器。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新型环保剂型出口增长,安全环保制剂快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农药出口贸易增长的一大力量。今年出口靠前的农药剂型基本上是新型环保剂型,前十位剂型排序为水剂、乳油、母药、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粒剂、可溶粉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片剂,以及水分散粒剂、可溶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片剂等。这些剂型出口增长,占比均优于传统剂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从趋势看,新型环保剂型取代传统剂型指日可待。今年以来绿色农药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成为促进我国农药出口的重要品种。质量卓越,安全绿色质量好的产品成为农药出口新亮点。

  第四,看市场, 变化万千。

  从市场的区域分布看,我国农药出口的最大市场仍然是亚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在南美洲我国农药出口同比增长;北美洲是我国农药出口第三大市场;第四大市场为欧洲,2022年我国农药出口在欧洲出口同比增长2/5;第五大市场在非洲。就出口国家来看, 我国农药对美国、英国出口降幅在30%以上,这两个区域市场原来是我国农药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巴西仍然是主要出口地,除英国外的欧盟各国、巴西、阿根廷、越南、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尼日利亚等是我国农药的出口目的国。2022年,我国农药出口在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拉丁美洲和欧盟较多,达到40%以上的增幅。

  亚洲市场仍然是我国农药出口第一大市场,印度、泰国、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需求增加。其中东盟最为引人注目,今年前2个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拉美成为我国第二大农药出口市场。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农药出口市场。从国别看,原我国农药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出口额下降30%以上;而巴西是出口涨幅高的目标国,是我国第二大农药出口国;出口阿根廷农药总额涨幅次之。

当前世界农药市场发展的新变化

  变化一:全球分工协作难度加大,国内外农药市场仍然加速融合,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现阶段,“逆全球化思潮”泛滥,跨国农药集团在当前单边主义霸权欺凌引向去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的步伐明显放慢。这些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将农药的生产转移到其他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受到政客干扰,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受阻。在去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泛滥背景下,全球分工协作难度加大。加之近年来国外疫情控制不力,国际农药市场销售增长缓慢。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已趋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寻找出路,一些跨国企业不顾去全球化的禁令,义无反顾地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中国高度的开放和巨大的生产成为大公司的落脚点,世界前十大农药公司已有8个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去全球化的叫嚣,仍然挡不住国外农药与我国市场融为一体。全球农药生产向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我国农药工业的基础良好,在国际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未来的出口增长潜力还很大。中国的许多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在农药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国内需要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

  变化二:世界农药发展的趋势是高选择性、高安全性的新型农药,且渐成主流。但新品种开发上市速度减缓,难度加大。

  逆全球化思潮只会阻挡科技进步、加剧技术竞争,必须赋予企业自主权,促进科技创新。当前,高选择性、高安全性的新型农药渐成主流,成为世界农药发展的趋势,且一些国内外大公司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逆全球化下的研发应用推广以及政策等配套需改进。如高效农药需要高效乳化剂与之配套;顺应农药发展趋势,对高产农药的基本结构进行改性,使其具有亲水性,是高效乳化剂开发的重要思路。一些高效新农药都含杂环或稠杂环,其基本结构的水性化改造产品往往就是高产的配套助剂。而有些中间体或副产物可能就包含了“油头”母体,它们廉价易得,可发展成为高效配套助剂。高效低毒农药的开发,也需要绿色乳化剂来配套。但创新一种新农药需要上亿元的资金,尤其是逆全球化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的防范会日益增强。近年来,由于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农药研究开发费用激增,农药新品种问世的步伐放慢;再加上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世界农药销售额增长缓慢。近年来,世界农药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杀虫剂销售平稳,除草剂略有增加,而杀菌剂有较大增长。目前,世界农药产品总的发展趋势是开发高活性、高安全性、高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化合物。一个新品种从化合物的合成到商品化需要筛选10万~13万种化合物,约花费10年时间、耗资2亿美元以上。因此,农药新品种开发和上市速度减缓。

  变化三:“双碳”目标与政策倒逼农药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化已成主流趋势,降碳节能减排的生物技术备受追捧,世界农药受基因工程的影响不可低估。

  当前,“双碳”目标与政策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发展绿色农业成为主流,而发展绿色农业的前提必须是发展绿色农药。开发、研制和推广绿色农药,已是世界各国农业努力的重点。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得到国内外农药行业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发生物农药已成为大势所趋。

  20世纪80年代末,基因工程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90年代以来,已经有数百种基因作物取得了登记。目前,已经有一批抗虫、抗病和耐除草剂的作物进入产业化。尽管目前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还存在争议,但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仍然在增加,农业生物技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随着基因工程对世界农药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大,化学杀虫、杀螨剂将受到转基因作物的冲击,农药受基因工程的影响不可低估。

逆全球化思潮下我国农药出口的建议

  建议一:看形势,静观其变,变中求稳,以稳求进,积极扩大农药出口。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对下一步的内外部形势发展,有几个“不确定”: 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的趋势还在延续,全球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争端结束时间及结果尚不确定,俄乌冲突、中美贸易争端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度广度尚不确定,内外因素交织的影响更加不确定。尽管处于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中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仍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保持稳定增长仍具有力支撑。党的20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基本面、政策面都支持我国外贸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还有“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实施的叠加有利于区域贸易发展。

  国外看,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全球贸易在同步走弱。2023年出口取决于海外生产修复进程,海外生产修复将成为全年中国出口主要支撑。目前多国工业生产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结合经验判断,海外生产修复大概率会持续全年。这奠定了2023年我国出口的韧性。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进出口都将继续回升,四季度表现会积极一些,但是回升的幅度不可能很大。对此,出口企业应着力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有关部门应继续为企业出口营造良好的环境。

  随着“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政策的实施,国内农药需求呈现下降趋势。预计在国家稳出口措施持续发力下,2023年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将保持平稳趋势。但对于农药出口来说,疫情冲击、逆全球化、俄乌冲突、中美贸易争端、病虫害压力等因素给农药出口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双碳目标政策下我国农药企业面临着严苛的“环保+安监”压力。总之,今年农药出口乐观中仍有抑郁,保持出口稳定将更加重要。在出口形势喜中有忧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冷静观察、确保稳定。

  针对今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我们更要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逆全球化的影响,及时监测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综合分析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结合国内宏观调控需要,积极研究对策,努力扩大农药出口。当然,国家有关部门要解决影响农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调整增值税税率、加快出口退税等)、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全面扩大开放,持续优化农药进出口贸易环境。

  建议二:看大势,有取有舍,顺势而为,培育竞争新优势,切实提高农药出口竞争力。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培育竞争新优势。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说,必须适应国际农药发展大势,积极参加FAO/WHO农药管理联席会议(JMPM)、FAO/WHO农药质量标准联席会议(JMPS)、FAO/WHO农药残留标准联席会议(JMPR)等国际会议,了解国际农药动态,积极参与国际农药标准管理互动,提高我国农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农药企业自身来说,也必然要顺应国际农药发展大势,主动冲破逆全球化的干扰,适应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大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农药品种的研发,鼓励产学研融联合,积极开拓创新,研发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品种,引进高技术农药产品,吸收先进技术、标准、管理经验,大力推动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例如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杀虫剂氯噻啉、烯啶虫胺是国家农药创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除虫效果优于同类产品。该公司引进的世界先进的甲叉法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艺是国家推广的清洁生产示范技术,经过技术攻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要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过程经营方式,根据行业专业分工、相互协作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自身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环节。同时,通过与具有互补性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利用智能智造技术改造老品种的生产工艺。例如绍兴东湖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化工装置,利用微反应器生产乙烯利,有效解决了安全环保事件频发、产品质量低、收率低、工艺放大难、用人多、占地大等问题。

  要开发提高农药利用率的适用制剂,创建民族品牌,增强我国农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药工业由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向专业化、高起点、大批量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的竞争实力。在农药企业间培养出团体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形成一支集中对外的高效率团队。联合生产、联合建立境外农药销售网络、联合提供售后服务网络、联合创建农药品牌,提升我国农药企业和农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抵御逆全球化思潮带来的风险。

  对于农药出口企业来说,应该看大势,顺势而为,通过各种途径和努力消化成本上升压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定价话语权。特别是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防范汇率风险等方面开展扎扎实实的工作。有实力的农药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国内产业并购和重组,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顺利转型。

  建议三:重策略,调整结构,有保有压,促进市场多元化,努力提高农药出口水平。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要继续坚持拥抱全球市场,稳定扩大农药出口。以2017年为例来分析世界农药市场结构,当年除草剂仍为全球最大产品类型,其销售额为23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42.9%;杀菌剂的销售额为154.87亿美元,同比下降0.7%,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28.6%;杀虫剂的销售额为135.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24.9%。2017年全球作物保护类农药的市场规模为542.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剔除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后,同比下降0.5%。非作物保护农药的销售规模为73.11亿美元,较上年有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数据上有所变化,但结构没有大的改变。中国农药出口基本覆盖了全球农药市场,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我国农药出口金额达到80.72亿美元,同比增长8.3%。2019—2021年,我国农药出口金额分别达48.60亿美元76.20亿美元、80亿美元。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的大背景下,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长期以来,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但时过境迁,2022年我国农药对美国、英国出口降幅达30%以上。因此,农药进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多边合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的外贸增长点,深化我国农药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巴基斯坦、菲律宾、柬埔寨、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出口力度,稳定农药出口增速,降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提高开拓市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采取积极措施,千方百计巩固传统市场,不遗余力开拓新兴市场,对原关税壁垒较高、潜在市场容量大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力量重点突破。如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或代表处,取得境外农药登记证3000多个,积极面向全球客户提供植物保护产品和服务。

  要针对逆全球化下诸多贸易争端要研究预案,及时应对,化解风险。2023年我国农药出口将仍然身受逆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原药(包括母液)为主,大约占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但原药是作为农药加工的原材料,缺乏自有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在农药国际贸易当中,中国农药企业大多从事的是“买与卖”的简单国际贸易,而没有形成与世界农药生产大国地位相称的整体品牌形象等。因此,加大农药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深入研究国外农药登记制度,加快农药出口知名品牌的打造,以及国际销售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农药售后服务体系,是应对逆全球化风险、提高我国农药出口效益的重要途径。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中国贸促会以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等公开发布的历年数据。


科莱恩新CATOFIN®工厂隆重开业

  4月12日,科莱恩宣布其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新CATOFIN工厂隆重开业。对CATOFIN®等创新产品的投资是科莱恩最新企业宗旨——“创新化学成就天人和谐”所引领的战略之核心要素。此外,在现有位于附近的上海金山催化剂工厂及其位于上海科莱恩一体化园区内的催化剂研发中心基础上,该新工厂进一步扩大了业已深耕中国的科莱恩发展足迹。科莱恩催化剂业务和亚太区总裁严坤泽(Jens Cuntze)表示:“该投资是我们在强劲增长的细分市场中,通过领先的催化剂技术强化区域足迹并提升中国本地化生产供应战略的一部分。”

  CATOFIN®是一种基于丙烷脱氢(PDH)工艺的催化剂,可用于生产丙烯等烯烃产品。凭借其极高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CATOFIN®为丙烯生产商带来卓越的年产量,从而提高装置的整体盈利能力。此外,科莱恩还开发了特殊的发热材料(HGM),可将CATOFIN®工艺的能耗降低三分之一,使这种极为可靠的高产催化剂方案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凸显。

  科莱恩催化剂业务单元丙烯业务部全球副总裁王建基表示:“该CATOFIN®工厂的成功竣工推动了我们的增长轨迹。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市场中,该工厂可显著提升这一广受欢迎的高价值催化剂的产能,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满足该区域的需求,同时确保更加贴近具有战略意义的客户群。”

     该生产基地投资额为8000万瑞士法郎,从2020年9月破土动工到去年全面投产仅用了18个月。新工厂采用了一流的数字化运营技术,其对于确保高质量催化剂的持续生产,同时提高生产率至关重要。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