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以锂、钴、镍、铜、稀土、石墨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成倍提高,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新能源矿产资源领域争夺愈演愈烈,全球资源跨国配置复杂度显著加深。赛迪研究院研究发现,当前全球新能源矿产资源竞争呈现非洲、南美争夺更加激烈复杂,深海、北极等新型非常规矿产开始布局,主要资源国矿产开发政策环境愈加复杂,政府意志影响日益加强等新态势,将进一步加大我国海外资源获取和企业走出去难度,影响国际技术合作和创新能力提升。建议持续加强双边多边等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出海保障,进一步深化矿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切实增强我国在高烈度全球新能源矿产博弈中的抗风险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全球新能源矿产资源竞争新态势
非洲、南美等主要资源地新能源矿产争夺愈演愈烈。新能源矿产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性正在进一步加剧全球矿产争夺态势,非洲、南美等主要资源地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地区。美国方面,其助理国务卿公开宣称美国当务之急是要阻止中国在非洲矿山开发。美国持续在非洲施加影响力,去年美国同刚果金、赞比亚、安哥拉签署了备忘录后,今年3月份与刚果(金)议定就钴和铜供应展开定期对话,6月份与安哥拉在矿产合作方面达成共识,以加强钴、锂、镍、铜和稀土的保障。欧盟也加强在非洲布局,今年6月参加第18届刚果(金)国际矿业展览会期间,与刚果(金)政府签署一项矿产价值链战略合作伙伴协议;5月1日,在刚果金和法国政府牵头下,刚果(金)国家矿业总公司与法国地质和矿产研究局签署了一项地质合作框架协议以充分开发刚果金矿产资源。
深海、北极等新型非常规矿产进入各国视野。随着全球矿产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在深海采矿管理预期放开、北极冰川融化等因素催化下,海底矿产、北极继南美、非洲后也成为各国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2023年底,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将距离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大陆架部分称为“外大陆架”,其目标直指北极地区丰富的锂、碲、石油、天然气等关键资源。挪威已决定开放其大陆架部分区域以供商业海底矿物开发,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在其水域内进行深海采矿的国家,并计划在北极地区开展首轮海底采矿区块招标,预计2025年上半年授予勘探许可证。今年6月,日本内阁决议将位于小笠原群岛父岛东侧的“小笠原海台海域”大陆架扩大12万平方公里,以方便开发其海底丰富的钴和镍资源。此外,美国也在加速利用非常规及二次原料以改善其在新能源矿产资源环节的不利地位。4月,美国能源部先后部署多项资助计划,共投入8550万美元支持煤炭和煤基副产品、酸性矿山排水等非常规及二次原料再利用。
主要资源国矿产开发政策环境愈加复杂。一方面,主要矿产资源国纷纷出台政策,限制原矿出口,建立矿产冶炼厂延长自身产业链,以期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和促进经济增长。继印尼、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等传统资源大国禁止镍、锂等原矿出口后,菲律宾也提出新建3座镍加工厂发展下游产业。另一方面,资源民族主义思潮引领下,部分资源国“资源国有化”“强占”等手段频出,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面临“被抢”境况。5月31日,天齐锂业参股公司智利化工矿业公司(以下简称“SQM”)遭智利政府国有化,此前天齐锂业为获得SQM股权投入高达295亿元,此次被智利政府恶意国有化将造成巨大损失。去年,刚果金地方政府为牟取利益,出动军队和警察强行霸占我国鹏欣矿业资源公司等公司矿山,导致了企业64万吨矿产资源、价值达1427万美元的巨额损失。
政府意志在新能源矿产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强。美国方面,美国矿业组织正游说国会重设矿业局,以简化政府监管、制定一体化矿业政策和协调机构统一行动,从而提高美国在矿产方面的全球竞争力。欧盟方面,成员国积极开展关键原材料联合采购和产业链建设。《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构建了供应链协同监控机制,要求“汇总欧盟关键原材料消费需求和储备需求”。5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表示,欧盟将借鉴联合采购天然气经验,制定30种材料的联合采购计划,并研究部分矿产储备的可行性。意大利也正在推动立法来保障重点矿产供应,将通过简化矿权许可程序,重启停产矿山,成立政府基金等具体举措加快国内矿山开发。法国5月份提出新建年处理镍2万吨和钴1500吨的镍钴冶炼厂,目标到2030年满足法国电动汽车所需镍钴消费量的20%~30%。
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一)资源获取难度加大,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风险加剧。我国多数新能源矿产资源与美欧日澳加印英等主要经济体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近年来,美及其盟友加速产业链重构,利用资源国有化、资格审查、环境保护、长臂管辖等手段,干预和破坏已达成的生产或贸易协议,对我国出海矿企打压围堵。如2022年加拿大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要求中矿(香港)稀有金属资源有限公司、盛泽锂业国际有限公司等三家中国公司剥离在加投资。2023年,美众议院提出涉刚果(金)关键矿产法案,以反腐为名鼓动刚果(金)政府对中资矿产合同开展广泛性审查。随着美西方等国不断收紧外资安全审查政策,甚至利用“特别关注国家”等手段,我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难度将持续加大。
(二)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面临更高壁垒。一是全球市场份额被挤压。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加快推进本土产业链建设,开展联合采购等,将加剧全球矿产冶炼加工产能分散化布局的进程,还可能造成一部分海外市场需求从我国转向其他供应国,直接挤压我国冶炼加工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威胁我国在锂、钴、稀土等冶炼加工环节的绝对优势地位。二是议价能力被削弱。我国在稀土、碳酸锂、石墨等部分新能源矿产供应中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随着美西方近岸和友岸供应链的构建,将与我国形成激烈竞争并削弱我国正在逐步形成的新能源矿产品国际定价话语权。
(三)新能源矿产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制约。我国在新能源矿产整体研发创新能力不够,部分高端材料依赖进口,美国主导矿产供应链“去中国化”将给中国带来更高的资源技术门槛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此外,美国及其盟友国家各层面的信息互换和合作正在不断推进,而我国被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新能源矿产新技术的国际交流水平,我国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将面临更严峻的人才短缺瓶颈。
对策建议
建立多边合作战略联盟,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影响力。一是充分利用我国新能源矿产资源在国际市场的冶炼加工优势,同刚果金、智利、印度尼西亚等主要资源国建立多边合作战略联盟,通过产能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等多种方式深化在新能源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建立以我国为核心的新能源矿产联盟,鼓励全球主要的资源国、供给国、需求国等加入联盟,设立技术合作、市场开放、供给优先、金融服务等联盟机制,增强我国在战略性矿产资源配置方面的协调能力。三是加强资源外交,不断深化同主要资源国政府层面的合作,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我国企业在海外谋求更好的投资政策及经营环境,保障我国海外权益矿开发活动顺利开展。
成立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海外投资企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投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密切跟踪主要资源国矿业政策和法律变动,准确识别风险并建立预案。加强对海外项目的ESG管理,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守并执行环境和劳工标准,降低资源开采阻力。加强与东道国的交流,减少文化障碍和政策变化风险,切实为社区需求做出贡献,提升我国友好形象,降低排斥力度。
推动科技创新,构建人才、技术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格局。一是加强先进基础工艺研发,加大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分离提纯、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等理论和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突破选冶关键技术难题,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矿产领域的技术优势。二是立足当前国家低碳发展、新能源转型需求,开展矿产资源-材料供应链串联研究,加快实现高品质、高端材料关键技术和工艺突破。三是通过牵头发起国际新能源矿产领域大型科研项目、推动政府性科研基金项目双向开发等方式,促进新能源矿产领域科技人才跨境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应对矿产领域大国博弈中可能的技术封锁、增强战略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