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一般是指满足可持续性标准的来自生物质或废弃物的航空燃料,其理化特性与传统航空燃料相似,可以与现有航空燃油进行掺混甚至100%使用。针对《巴黎协议》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内、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内的目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承诺在2050年实现全球航空业净零排放。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50年航空业65%的减排将通过使用SAF来实现,由此可见,SAF应用将成为解决航空碳排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SAF进入试点应用阶段
国内目前已投产SAF生产企业有6家,分别为中国石化镇海炼化、易高环保、君恒生物、海科化工、嘉澳环保以及鹏鹞环保(详见表1),生产路线均为脂肪酸加氢工艺(HEFA)工艺,产能以原料进料量计约为95万吨/年,可生产SAF40万~50万吨/年。其中,中石化镇海炼化、河南君恒、海新能科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司发布的生物航煤适航证书,但2024年国内产能仍处于千吨级试生产阶段,部分企业仅进行投料试车。
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国航、东航、海航、国泰航空、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相继完成可持续航空燃料验证飞行,SAF主要为镇海炼化、君恒生物等企业供应。2024年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民航局在北京举行了SAF应用试点启动仪式,国内SAF进入试点应用阶段。第一阶段为2024年9—12月,国航、东航、南航从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起飞的12个航班正式加注了可持续航空燃料,并且部分航班开始常态化加注国产SAF。
国内产能正在快速布局
随着航空业碳减排的推进,在未来潜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SAF供需两侧均有快速增长的潜力。目前我国SAF规划产能总计约580万吨/年(详见表2),根据开工建设情况,预计2025年SAF装置总潜在产能(以原料进料量计)可达250万吨/年左右,可生产SAF110万~150万吨/年,届时供应量可满足我国当年航煤总需求量的2%~3%。
2025年或将规模化生产应用
国内2025年有望实现初步商业规模的SAF使用。2022年《“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发布,提出力争2025年SAF消费量达到2万吨以上,“十四五”期间消费量累计达到5万吨。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使用SAF的国产民用飞机示范应用。2025年SAF加注试点应用也将进入第二阶段,参与航司等单位将逐步增加。目前中航油等航煤供应商以及镇海炼化等生产企业正在积极完成“十四五”目标,预计2025年国内航煤消费量为2万~4万吨,国内企业或将规模化生产以满足航煤需求,但产能利用率总体较低。未来SAF产业化推进方面,我国尚没有明晰的战略定位、发展规划和稳定配套政策支持,SAF长期发展尚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