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英国能源研究所(Energy Institute)发布了《2025年世界能源统计回顾》,该报告证实:尽管可再生能源投资创下历史纪录,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都作出了净零承诺,但2024年全球碳排放仍再创新高。
碳排放的定义
报告将碳排放分为多个类别,其中最全面的指标是“总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涵盖能源使用、燃烧、工业过程产生的排放,以及化石燃料生产、运输和分销环节的甲烷排放。根据报告定义,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是化石燃料生产、燃烧及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加上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的甲烷排放之和。
这种统计方式更全面地反映了各国对大气碳浓度的贡献。虽未纳入森林砍伐等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但计入了甲烷(温室效应强度远超二氧化碳),使大气影响的衡量更精准。
可再生能源增长难阻全球碳排放攀升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达408亿吨,同比增加5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尽管可再生能源投资创历史最高记录与各国、企业的激进净零承诺层出不穷,但自2021年以来,全球碳排放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过去十年,即便国际气候承诺不断增多,全球碳排放年均增幅仍接近1%。2024年,风电、光伏装机量增长等新闻频繁见诸报端,但碳排放数据却道出了一个清晰的事实:清洁能源在扩张,却跟不上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速度。
三大排放国:路径迥异的减排图景
中国、美国、印度是全球三大碳排放国,合计贡献占全球排放半数以上,但过去数十年,三国的排放路径截然不同。
美国:2024年碳排放较1990年下降。过去十年,美国碳排放年均减少1%,是本世纪以来减排量最大的国家,自2000年以来减少9.13亿吨,远超第二名德国(减排2.92亿吨)。尽管美国的碳排放基数较高,但如此规模的减排仍是成效显著。美国的减排拐点始于2007年左右,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页岩气革命使天然气价格下降,推动电力企业从煤炭转向天然气;二是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进一步削弱了煤炭在电力行业的主导地位。
中国: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5倍。2024年,中国碳排放约125亿吨,占全球总量近31%。作为全球光伏和风电装机量第一的国家,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印度:1990年以来碳排放同样增长5倍,2000年至今增加22亿吨,增量仅次于中国。2024年印度碳排放33亿吨,过去十年增长24%。印度排放增长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数百万人口脱贫进入中产,能源需求随之上升,而其中大部分仍由化石燃料满足。印度的困境折射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挑战:如何在扩大可负担能源同时实现脱碳。
全球差异:发展与减排的失衡
从地区数据看,更深层的结构性失衡凸显。过去十年非洲碳排放增长25%;中东增长15%;亚太地区增长超9%;常被忽视的南美和中美洲增长9.3%。
除北美外,欧洲排放呈明显下降趋势,十年间年均减少1.4%。2024年欧盟碳排放37亿吨,较十年前下降15%。德国、英国等国通过政策引导、电气化推进和能效提升,持续取得进展。但欧洲的成功并不均衡:东欧和南欧排放持平甚至上升,经济压力推迟了部分煤炭退出计划。尽管欧洲常被视为气候行动的标杆,但其内部分歧却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多元化的国家联盟中,维持减排势头绝非易事。
这些趋势既反映了各国政策雄心的差异,也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分布相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那些仍在建设基础设施、扩张交通网络、提升工业产出和壮大中产阶层的国家。